辛春霞
摘 要:介紹了心理健康的概念和高職院校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在學校專業課教學過程中這些心理問題有時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本文根據教育心理學的一般原理,分析了學生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和建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心理健康;抑郁癥;網絡成癮;心理輔導
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與過程,能夠使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心里健康有助于學生發揮自己的學習潛力,與同學和老師之間和諧相處,使教學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強。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主要有以下8條標準: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2.情緒適中。人有喜怒哀樂不同的情緒體驗,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3.意志品質健全。意志品質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標準,其中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反應適度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標志;4.人格穩定協調。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統一,思想與行為統一,行為前后統一,能辯證地看待周圍事物;5.自我意識正確。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愛好和情緒特點,根據自己的特點制定生活的目標,自我期待切合實際;6.人際關系和諧。了解和理解他人,善于發現并學習他人的優點,能夠善意地指出他人的問題;樂于接受他人與被他人接受;7.社會適應良好。心理健康的人能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認識、了解社會,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標和行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與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協調一致;8.心理特點符合年齡特征。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段大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征。
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會有部分學生存在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學業進步,影響了教師的正常授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抑郁癥。抑郁癥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為特征的神經癥。表現為情緒消極、悲傷、頹廢、淡漠,失去滿足感和生活的樂趣,喜歡責備自己,對未來不抱希望;身體上容易疲勞、失眠。
2.恐懼癥。恐懼癥是對特定的、無實在危害的事物或場景的非理性懼怕。學生中常見的有社交恐懼癥,害怕在公共場合(比如課堂上)講話,擔心自己會因雙手發抖、臉紅、聲音發顫、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慮,覺得自己說話不自然,因而不敢抬頭、不敢正視老師。
3.焦慮癥。高職院校的學生中常見的焦慮反應有考試焦慮和就業焦慮。考試焦慮是在應試情境的激發下,由于對自身能力的擔憂,以防御或逃避為行為方式,通過緊張不安的情緒反應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表現在這些學生在臨近期末考試時心煩意亂、焦躁不安,對老師有抵觸情緒,情緒緊張,學習效率明顯降低。就業焦慮是高年級的學生馬上面臨畢業和就業,出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和社會就業形勢的影響,對未來的生活和發展前景沒有良好的預期,使得部分學生出現在學校學習時心不在焉,心事重重,做什么都沒有勁頭。
4.網絡成癮。有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經常性的缺課,或者由于上網時間過長而導致上課時無精打采,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能按時完成。不愿意與周圍的老師和同學交流,空虛失落,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和學業進步。
為了幫助這些學生,我在教學工作中逐漸總結、摸索出了一些經驗和方法,總結如下:
一是對那些有抑郁癥表現的學生,我會在課上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學生從活動中體驗到成功與人際交往的樂趣,引導學生將他們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失敗歸因為自身努力程度的不足,發展對自己、對未來的更為積極的看法。
二是對那些患有社交恐懼癥的學生,我會讓學生在課下不斷模擬上課時周圍同學和老師關注自己的情景,不斷鼓勵學生從假象中適應這種產生焦慮緊張的環境。
三是對于那些網絡成癮的學生,我會和班主任老師一起,從多個方面多管齊下,比如一旦學生減少上網的時間就給予獎勵、表揚或肯定性評價,如果上網時間增加則立即給予處罰。同時也會組織一些有意義的集體文體活動,讓成癮學生參與其中,從而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減輕對網絡的迷戀程度。
四是建議學校開展針對學生的心里輔導。開設專門的心理輔導課,在平時的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的內容,結合班級開展心理輔導教育,對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進行個別的心理輔導或咨詢,必要時要與學生家庭積極溝通,共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
參考文獻:
[1]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8月.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