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彭朋 朱依琳 常廣亮
摘 要: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農村收入與城市收入還存著較大差距,在一些邊遠山區青壯年為了家庭紛紛外出打工,于是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個新的社會群體——留守兒童。本文通過大量查閱資料、實地調查、調查問卷等形式,總結“留守兒童”現狀,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求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根據訪談、走訪等形式,對國家及當地政府針對“留守兒童”的政策進行相應了解,向社會發聲,積極關注留守兒童。
關鍵詞:留守兒童;希望家園;幫扶政策;機制;心理健康
2016年2月14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發布全面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政策。為了走進留守兒童的真實生活,探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和生活等方面的問題,也為了探究政府扶持政策的落實和執行情況,2016年7月,在充分調研和考察的基礎上,對當前洪湖市留守兒童的現狀、特征和新時期面臨的諸多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分析,并根據實地考察走訪探究出的當地特點,提出“改革引領創新,創新促進發展”的農村團建對策性意見。2017年7月,我們來到湖北省保康縣,深入當地團委,與當地團委負責人交流,而后深入龍坪村、寺坪鎮和黃堡鎮進行實踐調研,就留守兒童的生活心理情況及政府扶持力度等發面建設課題,設計了針對當地團組織、留守兒童本人及親屬的調查問卷,共發放200余份。
一、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生活現狀
(一)心理問題
性格內向,人際關系敏感。在對下新河村的孩子們走訪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的監護方式多是隔代監護,由于長期遠離父母,使孩子們無法得到應有的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了解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郁,嚴重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使孩子不能正確的看待問題,容易受社會上反面現象的影響,養成一些不良行為,如叛逆、不聽話。
(二)生活現狀
隔代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老人年老體弱,能力和精力都有限,所以他們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往往有心無力,或是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對于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他們對于留守兒童的照料主要局限在學習成績、吃飽穿暖和安全健康等淺層次的關懷上,不知道如何與兒童進行交流、如何對兒童的內心世界進行關懷,所以他們難以盡到對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負責任。
(三)教育
我國有一半以上的農村人口,盡管幾年來新農村建設加快了步伐,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教育公平的問題仍然很難實現。在很多偏遠山區,學校的設施除了簡陋的教室就是桌椅,教師資源與設備的欠缺讓留守兒童接受教育的可能變得更小。惡劣的學習環境是留守兒童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并且監護人的文化程度越高,越想習得的教育兒童的知識越多。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文化程度越高的監護人,對于兒童的教育就越重視越在意。
二、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針對留守兒童的政府扶持政策
(一)注重強化監護監督職責和評估幫扶職責
以往很多留守兒童的案件,事發以后經媒體廣泛報道社會才知曉,無法做到防患于未然,在早期對困境或問題家庭進行干預。在這種情況下,下新河村村委會強化了基層鄉鎮政府和村居委會的監護監督職責,提出村民委員會要定期走訪,全面排查,及時掌握農村留守兒童基本信息;鄉鎮人民政府要建立詳實完備的農村留守兒童信息臺賬,一人一檔案,實行動態管理;村民委員會在工作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脫離監護單獨居住或失蹤、監護人喪失監護能力或不履行監護責任、疑似遭受意外傷害或不法侵害等情況的,應當在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告;通過黨員干部上門家訪、駐村干部探訪、專業社會工作者隨訪等方式,對重點對象進行核查,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得到妥善照料。
(二)積極開展“希望家園”系列活動
根據共青團中央和湖北團省委的指示,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每年都會進行“希望家園”暑期志愿活動,集中招募湖北省各地大學生前來義務幫扶。根據采訪得知,“希望家園”的活動已經持續好幾年,且團隊不斷壯大,團縣委通過線上線下招募,對志愿者進行直接培訓等方式,確保幫扶工作高質量、高效進行。并通過保康電視臺等新媒體,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志愿行動中來。通過志愿者的視野、宣傳、知識,為保康當地更多的留守兒童帶來寶貴的財富和社會的關注。
(三)發揮群團組織關愛服務優勢
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關工委等群團組織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假期日間照料、課后輔導、心理疏導等關愛服務。廣泛動員廣大職工、團員青年、少先隊員等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和互助活動。婦聯要依托婦女之家、兒童之家等活動場所,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受委托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導,引導他們及時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狀況,加強親情關愛。共青團也定期組織團日活動,加強鄉鎮留守兒童團員意識。
三、如何加強針對留守兒童的幫扶體系
(一)學校對農村留守兒童受教育情況實施全程管理,充分發揮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
學校教育應該成為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主渠道。努力使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這就要求學校教育不僅要完成校內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同時應該有意識地向留守兒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彌補他們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對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學生,老師要加大家訪力度,或通過電話、信件等形式,向家長匯報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況,進行教育疏導。針對留守兒童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定期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工作。
(二)公安、民政各司其職確保留守老人兒童權益保護
各級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從老人養老政策,醫療保險,兒童入學教育、學校建設、戶籍管理等方面,健全政策和制度,逐步解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進城就學問題,老人醫療費用問題。并從根本上杜絕城市學校對流動兒童歧視性待遇,確保流動兒童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學校為主”政策的落實,解決一些有條件攜帶子女到城市讀書的農村流動父母的后顧之憂。將關愛農村留守老人兒童工作納入政府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納入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系統工程,納入“城鄉共建”責任體系,全盤規劃,統籌部署,加大經費的投入,政府應對有關部門此工作進行指導和年度考核評估。
(三)加強當地經濟發展
應大力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寄宿條件,以保證農村外出務工子女“不但有學上,而且能夠上好學”。另外,建立明確責任機制,為老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堅持政府積極主導、部分分工協作的原則,共同擔負起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責任。只有加快發展農村產業,加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讓農民就近務工,才能從根本上減少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
(四)社會各界要主動關心幫助
留守兒童較之普通兒童只是由于生活環境中約束因素、溝通與指導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種被周圍不良環境影響的更高的可能性。為此,應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所以要加強農村鄉鎮文化建設,大力整治校園周圍環境;打擊違法經營的網吧、電子游戲室等,根治各種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讓農村中小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五)建立相關機制
健全評估幫扶機制: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隨訪工作,建立留守兒童信息庫,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組成、監護照料、入學就學、身心健康等情況進行調查評估,對重點對象進行核查,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得到妥善照料。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庭鏈接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公益慈善資源,引導公益慈善力量、相關社會組織和志愿者等社會力量為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物質幫助和關愛服務。
完善應急處置機制:對于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或其他受虐行為,協助當地政府做好應急處置工作。協助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監護法制宣傳和家庭暴力預防教育,做好對無人監護或遭受監護侵害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精神關愛和臨時監護照料工作,對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受委托監護人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其正確履行撫養義務和監護職責。
強化監護干預機制:配合調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矛盾,促進建立和諧家庭關系,為隔代照顧家庭提供代際溝通、關系調適和能力建設服務。引導外出務工家長關心留守兒童,增進家庭親情關愛,幫助農村留守兒童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加強與父母的情感聯系和親情交流。協助做好農村留守兒童不良行為臨界預防,對有不良行為的留守兒童實施早期介入和行為干預,幫助其糾正偏差行為。
四、總結
我們一直在倡導要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留守兒童是我們當代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孩子們作為祖國的花朵,未來建設的希望棟梁,更應得到最大的關懷。全社會都應一起努力,幫助、關心他們,設身處地地為他們的幸福生活著想,讓他們衣食無憂,有病得到及時醫治,受教育水平提高,使他們能幸福、快樂、健康的生活,真真切切感到社會、家庭、兒女給予他們的親情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