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十年來,“語文學科基礎”地位被忽視,“語文”作為“學科基礎”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掘,不論在理念上,還是內容和方法上,都未取得明顯的成效。擬從語文教育理念、教育過程和教育原則三個方面重新闡釋語文教育的本質和內涵,試圖使語文教育真正走出困境。
關鍵詞:語文教育;理念;過程;原則
長期以來,“語文學科基礎”地位被忽視,“語文”作為“學科基礎”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掘,縱觀近幾十年語文教育發展史,不論在理念上,還是內容和方法上,都未取得明顯的成效。而面對當前新一輪課程改革大背景,傳統的語文教育思維方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語文教育不論在理念上、內容上、還是方法上,都必須重新闡釋和界定。
一、語文教育理念闡釋
過去對語文教育理念的論爭,一直停留在二元論思維模式之中,未真正揭示語文教育的本質。要認識和界定語文教育的真正內涵,就必須打破二元論思維限制,在更為廣闊的層面重新界定和闡釋語文教育理念。
1.作為文化教育的本質屬性
語文教育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擔負著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本質上它也屬于一種文化教育。而文化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以文學文本的形式存在和傳承的,文學是由語言作為基礎要素存在的,所以文學的存在靠語言,文化的傳承靠文學,所以,語文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普通的語言學乃至文章學的教育,應該從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中揭示人類文化的普遍規律,以及各民族的獨特文化精神。只有這樣,語文教育的真正內涵才能彰顯,語文教育行業作為文化教育的本質屬性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2.作為生命教育的本質屬性
語文教育的對象應該是人,既然是人,那就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而且生命的個體存在著差異。所有語文教育絕不能僅是一種單純的語文知識的教育,更應該關照學生思維、情感、人格、意志等生命屬性,是對學生作為自由自覺生命存在物的教育。語文教育應該借助其與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融為一體的內涵,最大限度接近學生生命本源,便能很大程度上達到心理溝通甚或治療的效果,達到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時,語文教育作為一種生命教育的方式,絕不僅限于學生。
3.作為智慧教育的本質屬性
兩千多年前的西方教育中,蘇格拉底就非常注重智慧的教育,只是后來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智慧教育逐漸被忽視或中斷。而在中國,受傳統文化中重視生命關懷精神的熏陶,古代乃至近現代傳統的教育,一直非常重視學生的生命教育,重視對生命的智慧啟發。不論是儒家的仁愛、盡心知性思想,還是禪宗思想里的識自本性,抑或宋代理學及明代心學思想,甚至現代新儒學思想,都是從關照生命的傳統出發,注重對生命的智慧啟發,是智慧教育的表現。只是后來因歷史的原因被忽略,甚至被排擠和批判。語文教育要真正回歸傳統智慧教育,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好文本的選編工作。如果選編者能超越對包括知識、技能在內的一切執念,真正達到無所執著、無所分別和取舍的境界,那么語文教育會走出二元論思維模式的羈絆,彰顯智慧教育理念。
二、語文教育的過程落實
作為人類文化活動,語文教育過程也必須符合人類心智發展規律。因此按人類心智發展規律,語文教育應有三個過程,即小學教育的過程應該以啟智教育為主,中學教育過程應該以技能教育為主,大學教育過程應該以知識教育為主。
1.小學的智慧教育階段
小學階段,孩子的人格心性很少受社會因素影響,人的所謂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尚未形成,諸如是非曲直、成敗得失、貧富貴賤等觀念無明顯分別,其生命顯露出無所執著的智慧特點,能夠保持一顆純凈的智慧之心。所有小學語文教育最有條件也最有必要且最有可能以反躬自省、頓悟甚或明心徹悟作為教育方式,使具有澄明之心的孩子更接近心靈的原始本心。遺憾的是我們現行小學語文教育,卻大量給孩子灌輸知識教育,太過注重知識技能而忽略了人格性情的培養,挫傷了孩子的創造潛力。
2.中學的技能教育階段
中學教育應緊跟小學智慧教育的基礎,注重以生活技能為主的教育。將讀、寫、聽、說、看、交際等技能,或者說語言、數學和科學的技能作為主要教育手段。以培養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乃至語文應用、審美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而形成中學生良好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從語文教育的角度而言,中學生在語文教育中應該受到訓練的最關鍵能力應該是閱讀鑒賞和語言表達能力。而當下中學語文教育中,科目眾多,知識超量,教育模塊化,學生最缺乏的恰恰是閱讀鑒賞和語言表達能力。好在新一輪高考改革開始重視這一缺陷,但愿中學語文教育中以閱讀和表達能力為主的技能能有所提升。
3.大學的知識教育階段
理想的大學教育應該使學生保持小學教育的智慧之心和中學教育的實踐能力,在此基礎上,更專業化、系統化地開展知識教育,進而規劃職業生涯,構建人生藍圖。
三、語文教育的原則界定
所謂“因材施教”“教無定法”,其實正好揭示了語文教育的原則問題。學生作為鮮活的生命個體,其不一樣的生存環境決定了其個性差異,因而語文教育的最基本原則是,充分尊重生命,承認差異,在積極總結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然而事實上,語文教育中,很多教師甚至一些所謂名師走不出諸如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實驗法、練習法、情景教學法、欣賞教學法等的藩籬,基本喪失了傳統教育中所謂“因材施教”“教無定法”的原則。往往一堂課激情澎湃、熱鬧非凡、“環節完整”,但并不能真正使學生獲得生命的解放感,并不能使學生向善的生命意識覺醒。在這種刻意的模仿和表演中反而使學生迷失了本心,遠離語文教育解放人性、開啟智慧的本質。
作者簡介:王樂天,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第五中學。
注:此論文為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GS[2018]GHB078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