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麒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由于父母在外務工導致兒童與父母分居兩地,寄居在親人家庭或托管機構中的學生群體。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與經濟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選擇到城市參與工作,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將從引導寄居家庭正確教育孩子、教師及時關愛與呵護學生、社會要提供便要的關注與支持三個角度來分析面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措施。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教育對策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多數農村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代替父母實施家庭教育的,但是“隔輩親”很容易導致家中長輩溺愛孩子,使孩子自私自利,不懂謙讓。而且,有一部分學生由于缺乏安全感,所以會產生自卑心理,嚴重的話,學生會選擇通過一些過激行為引起他人關注,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品行問題。不僅如此,父母本是孩子最好的朋友,也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但是由于父母并未與孩子生活在一起,農村留守兒童不知道應該向其傾吐自己的心事,這就使得孩子逐漸封閉了自己的內心世界。尤其是當孩子看到其他同學家庭美滿時,他們內心深處的孤獨感與自卑感會更加強烈。面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教師應該制定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措施,以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合力共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一、引導寄居家庭正確教育孩子
有部分寄居家庭對孩子心懷內疚,想以己之力彌補學生缺乏的家庭關愛,所以出現了溺愛學生的問題。不管學生犯了什么錯,他們都會選擇寬容與謙讓,導致農村留守兒童變得無法無天,養成了許多壞習慣。寄居家庭的教育方式將代替學生家長的親子教育,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智發育與品質生成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應引導寄居家庭正確教育孩子,既要關心與呵護農村留守兒童,還要客觀分析學生的對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就如本班有一名學生便在自己的爺爺奶奶家長大,接受隔輩親人的教導。然而,通過觀察,筆者發現這個學生的爺爺奶奶雖然是高知識分子,但是卻十分溺愛孩子,從不批評,導致這個學生成了“小皇帝”。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及時與爺爺奶奶溝通,希望他們能夠改變教育態度,客觀分析學生的不良行為,給予糾正與批評教育。同時,爺爺奶奶還應以身作則,給孩子創建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利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向學生講述科學知識,使學生接受知識熏陶。
二、教師及時關愛與呵護學生
新課改下的學校教育以素質教育為中心,將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看成教育統一體,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為此,教師也應該及時關注與呵護農村留守兒童,以學校教育實施心理健康輔導。農村留守兒童從小不在父母身邊生活,這個特殊的成長環境導致多數學生都是十分缺愛的,這就需要教師以師愛來感化學生,成為學生信任的朋友、敬愛的師長,讓學生愿意向教師傾吐心事,尋求幫助。
就如本班有一名學生輪流在自己的親人家生活,導致學生一直有“寄人籬下”的感覺,覺得自己始終是一個外人,無法融入家庭生活。漸漸地,這個學生性格變得十分孤僻,從不與人交流。通過接觸,筆者發現這個學生的內心十分孤獨,嚴重缺乏安全感,害怕自己被他人嘲笑成“沒人要的孩子”。于是,筆者便對這個學生傾注了許多心血,每天都會抽出時間與這個學生談心,聊聊這個學生的學校生活,關心他的身體健康與心理狀態。慢慢地,這個學生由一開始的閉口不言到后來愿意向筆者分享自己的生活,傾訴自己的煩惱。不管這個學生說什么,筆者都會耐心傾聽,然后疏解學生的負面情緒,消除他的負面心理。不僅如此,每逢節假日,筆者都會向這個學生送上節日祝福,讓他知道自己被重視、被關愛。
三、社會要提供便要的關注與支持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與解決對策已經成為社會熱點問題,牽動著每個人的神經。客觀來講,農村留守兒童或多或少都會發生一些社會行為。所以社會力量也應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與關注,為農村留守兒童創設一個優良的社會環境,接受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愛與呵護。
從根本上說,要想徹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就需要各地企業與政府加強本地經濟建設,讓年輕父母在家鄉獲得職業發展機會,自愿參與農村經濟建設活動。另外,各地政府還需完善農村留守兒童的法規制度與機構建設,從法律角度規范農村留守兒童的監管與教育問題,通過優化農村寄宿學校、兒童托管單位等社會機構的環境保障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同時,各地社會各界人士也應監督農村留守兒童監管法律與教育機構的實施效果,以便保護學生。
總而言之,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他們的成長環境決定著他們要比普通學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問題。在越來越強調身心健康綜合發展的今天,教師應該正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通過家庭、社會與學校教育的合作與分工共同優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品質,使孩子們實現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趙東雪.新時期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商,2014(21):285.
[2]曹明月.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及對策[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3,20(4):114-117.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共生理論視角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心里健康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7]GHB0037)的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