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志榮
為了使課題順利開展,課題組以學校三個年級48個教學班中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為調查樣本,采用談話、問卷調查的方法,對課堂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
一、課堂教學效果的調查現狀分析
我們對我校42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回問卷410份,回收率97.86%。其中女生54.7%,男生45.2%,其中七年級學生12.7%,八年級26.3%,九年級61.1%,抽查樣本選擇九年級學生較多的原因是九年級學生普遍年齡較大,心智也比較成熟,而且采用不記名的方式,學生本著為學校發展貢獻一點綿薄之力、為學校發展獻言獻策的精神,暢所欲言,調查問卷寫滿了學生的心聲。經過統計,只有3.4%的學生認為課堂教學效果確實很好,他們在課堂上得到了很大提高,可能獲得了新知識,可能會解決難題等。有29.9%的學生認為有一定提高,但學習的效果不太明顯,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認知或情感。而達到53.8%的學生認為在課堂教學收獲不大,效果不好;12.9%的學生認為自己對學校課堂興趣不大,從中得不到提高,上課就是一種完成任務或者在盡義務。課堂教學效果還包括全面提高每個學生思想品德素質、道德素質、個性潛質發掘、個體特長培養等的成長。經過調查發現,35.45%的學生并不認為自身的道德思想素質有提高,甚至有18.18%的學生認為與上一輩相比,思想道德素質有所降低。課題組了解到,有學生缺乏遠大理想,缺乏吃苦精神。
二、制約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因素分析
(一)學生構成因素
我校雖說是城區學校,但35.3%的學生是城鎮學生,64.7%的學生來自農村。而城鎮學生中有部分是隨戶口遷移入城,或進城務工的親人遷移入城。所以從學生角度來看,他們帶著農村學校的樸實和單純,帶著對城市學校的向往以及新融入城區學校的紛繁復雜、相互攀比的不適和壓抑,更有離開父母親朋后思想情感沒有出口表達的困惑,加之青春期的成長煩惱。所有這些使得課堂效果要想達到預期目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學生和家庭教育觀念
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是凸現學生主體性的教育,是充分開發學生潛能的教育。但現實中,學生和家長的觀念比較陳舊,所以把傳授知識與提高素質、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智育與其他方面的教育分割開來,簡單地理解為能拿高分就是好的教
育。錯誤的觀念不轉變,課堂教學效果就不可能走上正途。有效課堂教學關注的是學生的成長問題,課堂教學自始至終離不開教與學的互動,整個課堂教學就是行為過程,教學是否有效不能僅僅以考試成績為考量。
(三)教師有有效教學的教育情感
課堂教學有效果不只是對學生的要求,它首先是對教師的要求。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關鍵在教師。一個缺失教育情感,缺乏創新意識的教師不可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馬克思說情感是一種力量,是本質力量。情感有三個層次:道德感、理智感、審美感。光有一腔熱情也不行,重點還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理論,是由孔子提出的。正如鞋子和腳的關系,鞋子是否合腳只有腳知道,課堂教學是否有效也只有學生才知道,我們問過學生了嗎?有學者做了實驗:在墻上挖一個洞,安裝一個觸摸屏,印度的貧民孩子非常好奇,于是自發的學習,后來都能夠用英語使用觸摸屏了,證明任何孩子都有學習能力,關鍵看你是否激發了他的能力。
(四)課后作業量
就課堂教學之后的作業而言,是要實現由“教而習之”向“學而習之”轉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課堂教學的內容有限,教學時間也有限,為了擴大視野,教師布置了較多的習題讓學生在課后完成。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對本來就缺乏信心的初中生而言無疑是壓力。擠占了玩耍時間,自己的愛好怎么辦?要么硬著頭皮完成,自然效果甚微;要么投機取巧,動歪腦筋應付差事;要么抄襲答案,或者上網搜索答案。一次次的教材改革,版本換新,導致的結果是教輔資料的鋪天蓋地。學生說經常布置的作業是一份試題。試想一份試題的量是否太多,是否與當天教學有關?
(五)教育評價
一味地關注考試,教育自然被考試綁架,被分數要挾,課堂教學的效果成了考試分數。評價是檢驗教育質量的手段,知識的理解應用可以用一份試卷來評價。但情感、過程、價值觀方面能否用試卷評價呢?課題組覺得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成長和收獲做出評價,才是立體可感知的,才能最大限度減少對課堂教學效果檢驗的單一性和片面性。
總之,課堂教學要有效果面臨的問題挺多,學校是學習的地方。教師是在教學生學嗎?好像是的,好像也不是。海德格爾說,“教比學難”。“讓學”,成為一個哲學的概念,讓出時間,讓出空間,讓出學生學習的權利。我們有沒有剝奪了學生的學習權利?我們“讓學”了嗎?教學過程正在逐步被學習過程替代,幾十年過去了,教育一直在改革,但是保守思想力量很強大。我們總是舍不得放手,凡是放手的人走到前面去了,杜郎口中學、洋思中學、東盧中學走到前面去了,因為他們“讓學”。那么,能不能先教后學呢?有效課堂一直在路上,教學相長!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科學規劃課題《現階段武都城區學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證研究——以武都區濱江學校為例》研究成果,立項號GS[2017]GHB0945。隴南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立項號LN[20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