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梅
布魯姆說:“沒有預料不到的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背踔姓Z文的教學在實施課堂教學之前,我們首要的任務是根據教學文本、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進行課前的設計。因為課前的教學設計是實現課堂教學成果的前提與保證。只有把課前設計發揮好,并注意把教師的調控有效結合,才能生成教學成果的最大化,把每一節變成知識的海洋、思想的盛宴、交流的平臺,把語文教學變成一種藝術。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教學設想的內容生成實際的教學成果。我認為要注意下列問題:
一、要注意教學成果生成的學生思維的生長點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師生的教學互動,我們會發現學生在回答或討論問題時常常會提出一些知識性或者是經過簡單思維而演繹出的結論,這就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思維的生長點,而這些生長點往往超出了我們的教學預設,這對教師的教學技巧、知識水平、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和調控能力都是一種挑戰。教師在課堂中一旦發現教學成果的生長點,及時捕捉并加以開發利用。如在上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期行》一課時,課前備課中我已根據教材文本預設了古代常見的敬辭與謙辭的介紹,有學生結合課文中元方對友人的稱呼提問“君”是敬稱嗎?我回答是對人的禮貌稱呼,學生又問元方對長輩為什么不用“尊君”稱呼呢?問題的提出是我課前預設沒想到的,于是就這一問題學生七嘴八舌地展開了討論,最終我引導出對人的敬稱是針對長輩、有德之人或博學之人。因此敬辭和謙辭都有它的語言環境,對它的使用體現了社會的文明和價值取向。這樣的課堂生成成果,賦予了語文課更大的張力和更大的社會教育意義。
二、要注意把教師融入教學成果生成的環境中
教學成果生成的環境既需要互動對話的氛圍和動態開放的外部環境,也需要教師參與其中,因為只有如此才能發揮教師的調控作用,并與學生共享學習的成果與學習的快樂。新課程強調問題的生成?!敖鉀Q一個問題比發現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跟學生一起分享理解”。如果我們漠視了“生成”的環境,在課堂上學生就會出現信馬由韁、跟著感覺走的現象。比如,在上《秋天的懷念》一課時,我讓學生課前準備了簡短的課本劇,作為老師,我對他們的表演進行了充滿情感的旁白,與同學的表演和觀看融合在一起,特別是用蒼老而又哀婉的語調渲染了“要好好兒活”,從而激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生活挑戰的堅強態度。
三、要注意把教學設想和教學成果生成與學生的需求有機融合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是對教與學這對矛盾統一體的矛盾雙方的科學定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方向的引路人和服務者。在教學的預設中要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能力層次和心理階段,做出科學的預判,并設計出有效地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策略。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還應及時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映做出調整。
比如,教學朱自清的《春》,我們可以同樣設計賞析“春天之美”的五幅圖畫,但不要生硬地去領著學生分析,而是采用讓學生通過補充“朱自清喜歡‘春,因為‘春美在 ”的句式,學生要完成這一問題必須進行依托教材文本的探究與分析,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及時點撥與指導。學生的分析與教師的重點指導相結合,在分析問題的實踐中,無疑就會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當然也包括應試素養。
四、應注意教學設計和教學成果在多元解讀中有機融合
新的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要求教師不能局限于教材文本的照本宣科,而應當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開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與技能分析不同問題的能力;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敞開他們對世界認識的視野;活躍他們內心世界真實的表達能力。因此從初中語文教學開始就當提供多元視角、多維空間、多樣情感,在多元解讀中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升華,完成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如教學《桃花源記》一文,在解讀完文本字詞的基礎上,第一步,教師提出“作者描繪的桃花源的社會狀況是什么?對這一局部社會的描述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傾向?”這是學生在文本解讀基礎上,通過知識的遷移與作者生活背景的簡單分析就能得出結論。第二步,來一段歷史時空穿越,如果你是那個“漁人”,進入了桃花源,你會最終選擇留下還是“停數日,辭去”。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想象力,有主張留下并設想如何融入當地人生活的;有主張無法承受生活的單調而最終離開的;有主張引導當地人走向現實文明的……這些學生不同觀點的表達體現了學生真實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他們豐富的情感世界。第三步,“漁人”生活的社會環境遠沒有比桃花源中的人人平等、安樂幸福、和諧安定的社會好,“漁人”為什么要“停數日,辭去”?學生的思維回到了現實的空間、現實的需要、現實的牽掛。學生既沉醉于文學作品的思想魅力和藝術效果中,又不得不回歸當時的社會現狀下,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反差,對學生的心靈世界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多元的思維碰撞下,教師得出了理性的認識和供學生參考的意見:我們可以逃避現實,但現實要求我們要勇敢面對。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很骨感。從桃花源的美好到現實的不如意,再到我們應當行動起來,提升自己的能力,改造我們的社會,建立理想大同社會。通過這一教學過程,不同觀點交融在一起,最終提供給學生一個可供參考的人生選擇,體現了多元融合的過程。
《禮記·中庸》曰:“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睕]有精心設計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沒有把教學設想生成為教學成果的課堂是不精彩的課堂。在教學成果的生成中,教師應當以發現者的姿態把握學生個性化的思想火花,從而加以調控與拓展,唯有如此,學生的學習主體生命才會得到重視與開發,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提高,語文課堂才充滿活力。愿我們能夠在教學資源與教學成果間搭起思維的橋梁,引導我們的學生走向個性化成就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