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
摘 要:家庭教育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好與壞、對與錯,對學生的學習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以英語科目為例,探究家庭教育對于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從而延伸至家庭教育對于學生各方面學習的影響。
關鍵詞:家庭教育誤區;學生英語學習;影響
一、平常心教育轉變為補償心教育
很多家庭對于孩子的教育沒有本著一顆平常心,而是一心想著通過孩子彌補作為父母當初沒有完成的一些夢想,比如,有的父母曾經沒有用心學習或者沒有考上心儀大學有所遺憾,這時候,有的父母就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彌補這些曾經的遺憾,實現自己的夢想。其實,孩子的學習需要一顆平常心,學習成果的好與壞都是自己付出和努力的結果,但是,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希望孩子完成自己的愿望,這種補償心理就替代了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本該存在的平常心。
就英語科目而言,這樣的教育誤區對孩子的學習影響是非常大的。孩子本應該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英語的學習,但是,當補償心代替平常心來發揮作用的時候,父母一般就會變得非常熱切地希望孩子的英語成績好,這對于孩子們而言,在無形之中形成了一種壓力。如果讓孩子們學好英語是為了彌補自己當初的遺憾,這樣一來,孩子們在父母超強的厚望下壓力越來越大,很容易讓孩子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產生緊張感,生怕沒有學好,辜負父母的期望,久而久之,惡性循環,很容易讓孩子們的英語學習變得困難起來,也影響了孩子們對于英語的興趣,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正常心教育轉變為反常心教育
有時候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父母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希望孩子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按照家長的想法去做,不管正確與否,這樣的父母總會希望孩子們在學習當中也按照家長的方式,本著對孩子們好的心理,可是,每一個孩子都有適合自己的獨特的學習方法,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代溝,現代教育觀念和傳統教育觀念也是不同的。讓孩子按照家長的想法去成長,這樣一來,不僅無法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而且也讓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變得不知所措,正常心教育就會產生反常心教學的結
果,這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大誤區。
孩子們在進行英語學習的時候,有的人喜歡直接通過背誦單詞
來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有的人則喜歡通過閱讀來培養自己的語感,有的人喜歡在晚上學習英語,而有的人喜歡在早上學習英語。不管是什么時間,或者是什么方式,學生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英語學習。所以,父母對于孩子們的指導,有時候只是按照家長們的思維方式來對孩子們進行教育,有的父母認為家長的引導
才會對孩子更好,其實,有時候父母的強硬要求可能會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反而不利于孩子們的成長和學習。這時候,順其自然一些會更好。
三、責任心教育轉變為虛榮心教育
身為家長,都具有自己的責任。對孩子們盡心盡力,是家長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對孩子關愛的表現。在家長的付出、教育之下,會幫助孩子們提升學習能力,但是,這種責任心一旦過于強烈,就會轉變成為虛榮心,以孩子的成績作為炫耀的資本,對外人肆意夸耀孩子的分數。這種心理的作用一旦變得超乎尋常,就可能出現家長通過孩子的成績來達到讓別人認可自己的目的,或者以自己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責任心就變成了虛榮心,長時間下去也很容易讓孩子不堪重負。
有的家長在虛榮心的作用下,對于孩子的學習成績過于看重,對孩子產生了很大的壓力,有的家長可能逼迫著孩子考上哪所學校,在這種非常強烈的動機下,用心讓孩子學好英語這件事情就轉變為了孩子必須學好英語,這樣一來自己才能夠跟別人夸贊孩子,這其實就是虛榮心理。對孩子的英語成績進行過于硬性強烈的要求,孩子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就會有很大壓力,會變得緊張,也會害怕英語學習,這樣孩子們學習英語的時候很有可能事倍功半,嚴重的話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們出現抑郁癥,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視。
四、懼怕心教育轉變為代替心教育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長們共同的愿望,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和能力,這種思想的極端,很容易導致家長對孩子們進行壓榨,限制孩子們的玩耍,只讓孩子進行學習。孩子們的學習時間太長,就很容易讓孩子們對于學習產生厭煩的心理和情緒。孩子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家長們總覺得孩子們學習英語的時間不夠長,總是讓孩子去學,看似學習時間變長了,但是實際起作用的學習時間可能還是那么多,學習時間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孩子們的厭學情緒就會越來越容易產生,很容易造成孩子不想再去
接觸英語的情況,像這樣替孩子決定去學習,不僅沒有顧及孩子心理,而且很容易讓孩子想要逃離學習,會得到相反的效果。
家庭教育對于孩子們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稍有錯誤,就會對孩子們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在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一定要避開家庭教育的種種誤區,用正確的方式愛孩子,讓孩子們更加快樂自由地去接受學習,進行學習,逐漸成長。
參考文獻:
[1]趙波.試析當前家庭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1(19):49.
[2]趙洪程.家庭教育是人生成長的搖籃[J].山西教育(教學),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