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桃
摘 要:小學數學在新時期的教學優化當中,應當加強對學生主體性的關注度,努力使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再抽象,轉而實現思維可視化發展,推動相應學習質量的提升。小學低年級數學思維的可視化發展,能夠直接改善學生的數學認知,幫助學生了解到他們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然后加以多方面地調整,最終提高教學質量。主要研究了小學低年級數學如何實現思維可視化發展,并提出了相應的實踐思路。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思維可視化
伴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我國的小學數學教學進行了多方面的優化,不僅形成了全新的教學理念,也開始關注學生這一主體,以實現較高的教學質量。傳統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一直采用的教學方法都是傳授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核心的課堂講解,注重于直接對小學數學知識進行講解,因而往往會使得小學數學知識較為抽象,不容易形成直觀的理解。在新時期的教學優化過程中,教師應當努力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尤其對于學生數學理解能力的培育,需要盡可能做到完善。而在培育小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中,思維可視化教學無疑是最好的教學方法。這一方法主要是指將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抽象思維最為直觀的表現出來,它不僅能夠持續改善小學生的數學認知,還能夠幫助小學生認識到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然后加以調整和改善,使實際的教學質量能夠持續提升。
一、加強與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數學學習問題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開展思維可視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努力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存在哪些問題,然后加以科學的調整,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綜合有效性。對于當前時代的小學生而言,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在于所學習的內容較為抽象,不容易展開直接的理解。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教師應當盡量幫助學生完善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狀態,努力使學生的學習較為科學合理。比如,在學習《認識圖形》的時候,很多教師所采用的方法都是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圖形,或者以課本當中的圖形為依據,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讓學生得出相應的認知。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卻明顯感覺到這些知識很難進行直接的理解,與生活也缺乏相應的聯系。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教師應當尋找生活當中的一些事物為圖形基礎,然后展開相應的講學。如對長方形的認識,可以引導學生從他們的文具盒或者課桌看起,仔細觀察這些最為直接的事物。接著教師可以以這些事物為基礎,對課本當中的數學知識進行講學,如“長方形有四條邊”,可以依次讓學生摸桌面的四條邊,得出準確的數學結論,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
二、將抽象的數學問題現實化,簡化學生學習難度
對于剛剛接觸數學的小學生而言,計算屬于非常困難的問題之一,很多小學生都不知道如何進行計算。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僅僅進行了非常簡單的知識講解,并沒有針對學生的計算思維進行針對性強化。抽象的計算過程在學生眼里變得相當復雜,大多數小學生都是在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學內容。這樣的狀況如果不加以改變,將會導致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降低。為此,教師可以選擇將這些抽象的數學問題現實化,持續簡化學生的學習難度。比如,在學習《加法》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情境:同學們,老師這里有一堆糖果,我先給了小明三個,然后又給了小明4個,請問小明手上現在有幾個?接著可以鼓勵其他學生與小明一起數一數糖果的數量,得出正確結論7個。接著教師可以繼續改變數量,現在給小明1個糖果,給小華2個糖果,那么他倆總共有幾個糖果。學生在剛才的引導下,能夠很輕松地數出結果,也就是3個。這樣的數學教學,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學習思維,幫助學生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三、理論結合實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小學低年級數學課本當中的知識,大多數都來源于生活,而且相對較為簡單,在學習這些知識的過程中,如果僅僅進行課堂教育,將失去知識的生活特征,學生也會感覺數學過于抽象。為此,教師可以選擇將現有的知識教學改成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引導學生從生活問題當中發現數學知識,并通過數學知識應用來解決生活問題。比如,在學習《減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售貨員”活動,準備一些小紙條,分別寫上10元、5元、2元、1元,由自己扮演售貨員這個角色,其他學生依次用這些紙條向老師購買一定的物件,然后教師向學生提問該找多少錢。如小紅買了一支筆,這支筆的價格為2元,小紅攜帶的紙條為5元,那么應該給她找幾塊錢呢?通過這樣的數學活動開展,能夠實現高效率的理論結合實踐,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實現可視化發展,也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生活特征,可以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問題。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在新時期的教學優化過程中,應當加強對學生的關注度,努力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和探索,嘗試著給予學生不一樣的學習認知,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數學學習思維可視化操作,改善學生的學習體驗,持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鐘如珍.小學數學分組學習的效果研究[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4(8).
[2]肖古松.小學數學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分析[J].新課程(下),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