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冬梅
摘 要:返璞歸真的生活,被許多人所向往,返璞歸真的教學也是眾多教育者所追求的目標。沒有運用太多的道理來空談返璞歸真的好處,而是通過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常識和事例展開論述。
關鍵詞:返璞歸真;化繁為簡;音樂課
有一段時間,我總覺得自己上課缺少激情和靈感,常常腦子一片空白。參加音樂教學交流活動時,也很少有自己心儀的內容;在自己開課前,我時常感覺力不從心,無從下手。這些困惑讓我不得不努力思考一個問題:在科技發達,教學手段豐富的今天。我們怎樣做到在無鹽、無料的情況下,上出一節精彩而不失水準的音樂課?盡可能去掉課堂中一些可有可無的裝飾,給學生一些相對純粹的知識架構呢?我想,答案肯定是有的。
一、提倡本色優勢
有這樣一個話題:尿布好還是尿不濕好?有人說尿布好:尿布環保方便,可以反復利用,寶寶不易得“紅屁屁”。還有人說尿不濕好:用尿不濕可以一夜無需更換,方便省事。保持中立的人說“兩個都好,各有優點”。是的,我們無論選擇尿布還是尿不濕,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它的功能性,最主要還是寶寶舒適與否。同理,音樂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我們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學生的感受,而不是教師自己是否方便。簡單、直觀的教學方式學生未必不喜歡,看似復雜的教學設計也未必有奇效。
二、學會化繁為簡
文言文我們都接觸過,古文中文字使用的精妙之處就在于他們用看似不經意的精辟文字,表述出了海量的哲理,比如說流傳至今的《弟子規》《千字文》等。字數雖不多,卻將作者的意圖表達得完整貼切,精妙傳神。
音樂課的教學也應像學古文一樣化繁為簡。簡:并不是簡單。相反,它需要我們花更多的心思用在如何精簡上。很多老師在歌曲教學時采用一種套路,換著法變換形式讓學生各種“唱”,從律動”唱”到表演“唱”,從“唱”節奏再到看動畫片“唱”,唱了一圈不知道唱什么。等想切入正題,卻早已下課。多給學生一點聆聽、感受的時間。多對歌曲的處理、情感的體驗進行有效的拓展,整個感官被一起調動,效果未必不好。
三、善于轉化變通
蘇教版一年級第二學期的《大鹿》這課,一年級的孩子在唱道“兔兒兔兒快進來咱們手把手挽牢”這句時,總唱不好。復雜的節奏,如果我們巧妙地稍作變通,嘗試把整體的速度放慢,再帶著學生玩“勤快人和懶惰人”的游戲,讓學生用“懶惰人”的語氣來念一念,熟練后用“勤快人”的速度來唱一唱,唱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四、引導多于教授
我始終認為,教學設備的先進與否不是我們上好一節課的標準。關鍵是你能否帶領學生一起走進音樂。老師是學生學習音樂路上的領路人,我們應教會學生方法,幫助學生解決音樂學習中的實際問題。即使沒有統一的答案,也可尋求一種整體的共識。
五、適度有效整合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指出:提倡學科整合。要求我們“在實施中,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1]”。在蘇教版第二冊《夏天的池塘》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是一首和青蛙有關的歌曲,有些老師會對青蛙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等內容做全面的分析講解,卻把音樂教學內容撇一邊,讓人著實搞不懂在上音樂課還是科學課。所以我認為,適度整合,明確目標,突出特點的音樂教學才是需要重點考慮的,有效地整合能讓課堂效果事半功倍,牽強附會的整合只會讓課堂“四不像”。除此之外,整合也需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所呈現的教學效果也會有所差別。
六、有效返璞歸真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個人人向往、沒有紛爭的世外桃源。文中,無論是人們的心靈,還是人們的生活狀態都平靜、樸實而有序。這種狀態不正好契合了返璞歸真這個詞的本義嗎?我們可以試著把這種簡單的心境放到音樂的教學中,我想未必比我們現實的生活來得更難。學生好比一張白紙,你希望在他們的心靈上做畫,就每天在他的記憶里畫上一筆,無論每天畫多少,簡單的灌輸也是可以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效果的。
在我的愿望里,雖然迫切地希望能有一個立竿見影的辦法告訴我們如何去進行教學,也有太多的理論書籍告訴我們怎么去做,但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理論和經驗,更重要的是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如何有策略地破解一個又一個難題。理論和經驗固然有用,但是面對有差異的個性主體,我們還是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有效施教。我相信,只要我們帶著一顆對教學的熱忱之心,就一定能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綻放出自己那一朵獨特的小花,影響我們的學生,希望我們到年老的時候,回憶起自己的教學生涯能在內心自豪地說,我無愧于我的音樂教師事業,我也曾經桃李芬芳。
參考文獻:
吳丹.讓音樂課堂變得更加有趣[J].中國教育導刊,2015(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