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潤能
摘 要: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進步,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留守兒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其所處的小學是人生的奠基階段。旨在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以及對其實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讓學生體會到社會大眾給予的愛心、父母的艱辛和他人的付出,從而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思想健康;教育現狀;對策
隨著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積極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生活逐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羅素曾說過:“不注意心理發展的節律和性質是教育上呆板無效現象的主要根源。”留守兒童正處在心理發育的重要階段,播種行為才能收獲習慣,應遵循兒童的自然發展規律來教育引導。只有認清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及產生原因,深入他們的心靈,尋找解決之道,方能從根本上做到立德樹人。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監護人的文化水平總體偏低且監管不到位,很少享受到來自家庭正常的撫養、教育和關愛,多數都是由隔代中的祖輩撫養,心理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經調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等原因造成的留守兒童不在少數,隨之而來出現的許多心理狀況,譬如孤僻自卑、不善表達、敏感甚至出現過激行為也不在少數。
二、農村留守兒童管理的實施方法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不容樂觀,課外時間常自由散漫,無人看管,其教育問題刻不容緩。他們的心理健康與否,對社會的和諧發展、家庭的幸福美滿,都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下面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實施方法簡單陳述。
1.開設講座,分工協作
學校是影響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戰場,學校可通過廣播、家長信、宣傳欄等一系列方式,加強心理道德建設,營造溫馨和諧的大環境,創設出濃郁的感恩氛圍。也可請社會機構開辦一些有意義的講座和活動,政府設立長效機制,使得廣大少年兒童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感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愛,從而樹立感恩當下、珍惜生活的積極心態,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培養良好的心態。還可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輔導室,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給他們一個抒發緩解的場所。除此之外,還要把感恩教育提升至愛祖國、愛集體、奉獻社會的高度上來,增強孩子們的社會責任感。
2.家校聯合,共同配合
留守兒童所處的家庭環境,大部分都欠缺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這樣無形中淡化了親情,缺失了感恩示范作用,孩子的感恩意識不強,導致家庭教育危機四伏。教師首先應認識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在學校應以真心、耐心、愛心去感化、理解、尊重孩子,讓他們體會到老師的關愛,學有榜樣,身體力行,經常跟家長溝通交流,說服家長給予孩子精神上實質的關愛,從而達到實質性的教育效果,并以此作為回饋,潛移默化地得到道德熏陶,落實在日常行為表現中,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
3.拓展閱讀,以筆傳情
常言道,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今中外許多名著中都蘊含豐富的哲理,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讓人獲益匪淺。享受閱讀的快樂,與孩子一同成長。關于閱讀興趣的培養,父母責任重大,為其朗讀、一同閱讀并解答疑問等都需要時間和用心。學校和家長可以有意識地為孩子們選擇感恩教育相關的書籍,通過閱讀,小學生能夠與眾多的思想家、教育家溝通交流,陶冶性情,感受作者的情懷和心靈的啟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視困難,體諒父母,從而達到教師、家長言行說教無法達到的效果。其次,在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感恩教育中可引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增強感悟,以讀后感言的方式,將自己在書中的收獲記下來,借助故事的再創造加深學生對感恩教育的理解。在平常的課堂之中,可不時貫穿感恩系列教育,在課堂外,也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飽含哲理和感恩情節的童話故事和偉人故事,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將感恩教育滲透進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4.積極重塑,寬容以待
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積極重塑行為。首先要相信沒有哪一個孩子愿意做個壞小孩,孩子同樣具有期望得到父母、老師和同學的尊重、認可和信任的需求,只是單憑他自己的力量還沒法達到。因此,家長及教師需要幫助孩子,僅僅依靠批評說教成效往往不大,需要調動其內在求好向善的動機力量,對其轉變予以及時的獎勵強化,用新習慣代替壞習慣,以重塑和固化新行為。過去針對孩子上課說話、吃飯離座、忘記刷牙、作業拖拉、晚睡等毛病,多次晚上睡覺前一起冷靜溝通,傾聽其想法和緣由,鼓勵孩子自己說出問題,參與制定解決方案,如我們的《小紅花記錄》,效果還不錯,但為了避免反彈,需要堅持執行。
感恩不僅是一種人生境界,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孩子們的心靈是世界上最純粹的東西。每當看到他們一張張那么年輕的臉和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總是會精力充沛起來。他們可能會因為你的一句夸獎而對自己充滿自信,會因為你的一個鼓勵的眼神而迎難而上,朝著人生之路勇敢走下去。多一點耐心、愛心和關心,去平等認真地對待每一個孩子,他們骨子里都是自尊、自信、自強的孩子,教育歸根到底還是一句話:“一切為了孩子。”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吳柳云.加強感恩教育架起孩子道德支點[J].南方論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