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俠
課堂教學最終要落實到“學”,落實到學生的發展,落實到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上。教師要給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氛圍,教給他們自主探究的方法,使之真正掌握知識、方法,形成能力、習慣,發展思維、人文素養等。為此,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適時、合理地運用各種奇妙的心理效應,努力讓課堂的有限時空發揮盡可能大的教育教學效應成為我們的追求。
一、創設心理氛圍,讓學生“悅”
實驗研究證明,學習效率80%來自愉快的情感。課堂教學時,教師有意識、自覺地運用積極的心理暗示,用親切、熱烈的面部表情,關注每一個人的溫和、熱切的目光,再配合得體而富有表現力的體態動作,吸引學生參與。曾聽一位老師這樣導入觀察作文的教學:“同學們,見證奇跡的時刻馬上就要到了,如果成功,請給我五秒鐘的掌聲。”寥寥數語,孩子們的興趣瞬間提升,對老師操作過程的觀察也極為專注,為寫作做了良好的鋪墊。教師努力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心理氛圍,用智慧的、如拉家常般親切的語言:“呀,原來是這么回事,你真了不起,謝謝你啟發了我!”“你的想法很獨特!”“你用自己的想法解決了問題!”這樣能在學生內心深處形成一股強大的心理推動力。相信孩子們在這樣的課堂中,找到的是家的溫馨,與同伴游戲的喜悅,與老師牽手的幸福。
二、建立合理的學習期望,讓學生“躍”
教育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的高期望會使學生向好的積極的方向發展,低期望則會妨礙學生的進步。然而,如果高期望超過了兒童可能達到的水平,或一步到位缺乏過渡,則會失去應有的積極作用,甚至與教師的期望完全相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智力水平一般,思維、表達能力不強的孩子,教師不但要給他們建立合理的學習期待,而且要給他們搭建前進的平臺。如閱讀教學中的課文初讀、生字認讀,交流讀書感悟等,這些要求較低,內容比較寬泛,學生基本能達到老師的期望。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放寬心態,對的大力表揚,錯的甚至一言不發的也絕不批評,還要予以耐心的引導、幫助,讓他們盡量能讀、能說出一些。隔三差五進行,幫助這部分孩子揀起自信和勇敢,樂于主動舉手,讓學生逐漸活躍在課堂。
三、進門坎效應,讓孩子“越”
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心理現象稱為“進門坎效應”。老師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活動中運用進門坎技術,逐步提出要求,不斷給予啟發與幫助,并作出肯定、鼓勵性應答。
課堂中,兒童手腦并用,多渠道參與,會收到積極的教學效果。教學《莫泊桑拜師》,為了引導學生認識莫泊桑的形象特點,有位老師設計了兩個環節:
一是與孩子對話,展示剛見面時交流的情景。一個孩子坦白地說:“老師,我已經讀了很多書,為什么寫出來的文章總感到不生動呢?”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孩子們:“這個問題很簡單,是你的功夫還不到家。”隨后采訪孩子們聽到這句話之后的感受,孩子們紛紛說:“心情一下子低落了。”“感覺很不好意思,對自己沒信心。”緊接著再讀莫泊桑的話:“那——怎樣才能使功夫到家呢?”孩子們很自然地體會到了莫泊桑的求知若渴、虛心好學。二是讓孩子動起來,理解莫泊桑觀察無果后的焦急。該老師讓孩子們在座位處再現莫泊桑進門的情景。孩子們邊做邊說,隨后即體會到了莫泊桑的心情,并不由地想到了兩個成語:心急如焚、迫不及待。對人物心理的揣摩和品質的把握水到渠成。
教學中,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教師一步步的設計引領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要努力地鍛煉學生,使他們得到觀察,質疑,試驗,會通,分析,種種能力和態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學習是復雜的心智活動,但只要教師學會“登門坎技術”,孩子們不但不為其累,而且思考有法,求知有道,創造有路,一步一個腳印,長此以往,何愁不卓越?
四、挖掘心理因素,讓學生“閱”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學習,還要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學會放手,相信學生,帶領學生展開翅膀,不僅在閱讀中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欣賞美文的素養,還要通過閱讀鍛煉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并從中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我校結合“文學與寫作”校本課程,各班每周均開設一節閱讀賞析課,以優選的課外閱讀教材為切入點,帶領學生潛心閱讀經典美文,指導日積月累,在大量閱讀實踐中養成閱讀習慣。我們通過選擇典型文章進行分享,開發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想象能力;通過對故事情節的感悟,對所營造出的教學情境的深入體會,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通過文章對人物語言、動作、品格的描寫,受到人文內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教師細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優美的文章里,在一個個生動例子的研讀中,一定能挖掘出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豐富內容,收到心育的實效。
這種開放式的語文教學,讓學生領略語文學習的另一種美,體驗語文帶給他們的精神享受。這樣,不僅給學生以樂趣,更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使學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要著眼于心理素質教育來進行教學,使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真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運用心理效應促進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恰當、適時地運用,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引領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讓他們踴躍地行走在每節課堂,愉悅地獲取知識,并在幸福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