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思
四川城市職業學院
書院制在我國歷史由來已久,最早始于唐朝,宋代時期步入鼎盛,于清代逐漸衰落。在經歷了時間長河與朝代更迭的洗禮后,書院制度的精髓依然存在,直到今天,仍然有許多的專家學者在對書院制度進行研究,思考如何將其與現代化社會發展相結合,以探索出一條適用于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現代化書院制度,引導輔導員重新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與工作內容,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促進其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書院制管理模式是指以學生的生活社區為基本單位,將文化、教育、學習、生活等融合為一體,構建一個整體式的學生管理制度。書院制管理模式下為高校輔導員實現自身角色轉變、突破個人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生社區生活管理模式,書院制在國內各大高校得到了廣泛的普及應用,不僅能夠較好地彌補專業教育模式下存在的缺陷,還能充分利用學生宿舍文化的內涵、社區生活實踐、通識教育等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是國內最早實施書院制的高校,至今已經成立了新亞、聯合、逸夫、善衡等9個書院對學生的日常事務進行管理,在為學生提供眾多正規課程與通識教育活動的同時,一并培養他們的文化審美趣味、人際交往能力、責任感與自信心等。香港中文大學的9個書院雖然各具特色,但都十分注重“以學生為本”來實施人才培育計劃。
2012年7月份,上海復旦大學正式組建了復旦學院,同時兼有辦學機構和管理機構兩大屬性,學院下分設了志德、騰飛、克卿、任重和希德五大書院,新生入校時需接受一年的通識教育,包括基礎課程與文理綜合課程。在大陸所有實行書院制管理模式的高校中,以華東師范大學的管理最具特色,2007年9月,華東師范大學成立了孟憲承書院,專為公費師范生而設,旨在培養出一批樂教適教的優秀教師人才和未來的教育家、思想家。近年來,隨著書院制管理模式的優勢不斷體現出來,蘇州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也都紛紛嘗試著采用書院制管理模式,由此形成一種全新的教學管理模式。在書院制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有必要及時轉變原本的角色定位,積極探索新時期下適合自己的角色和職能,以便更好地促進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目前,高校學生主要由95年后的年輕一代群體組成,他們不僅有著較強的學習能力,還有這張揚的個性與活躍、敏捷的思維,但同時,當代大學生抗挫折能力和團隊意識也普遍較為薄弱,在學習過程中極易出現迷茫感和失落感,輔導員如果不能夠及時地對他們進行心理疏散和指導教育,必將對其今后的學習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需求的不是輔導員刻板的說教,而是希望他們能夠以朋友和人生導師的身份來幫助自己走出眼前的困境。因此,書院制背景下,高校輔導員應當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情況實施對應的教育管理工作,除了要擁有完備的知識體系以外,還應積極探索大學生身心發展的新規律、新問題,努力朝著導師型的輔導員角色轉變,盡可能地幫助大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困惑。
書院制背景下,為適應社會發展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高校輔導員除了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技能學習以外,還需積極參加學校方面組織的各種學習交流、專家座談、校外進修等活動,不斷朝著專家化和專業化的方向邁進,實現傳統輔導員角色的轉變,這也是解決當前我國高校輔導員的專業發展普遍進入瓶頸期現狀的關鍵性方法之一。因此,高校輔導員應當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積極探索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有效學生管理模式,成為當代教育領域的專家,既實現了個人專業發展的突破,也為現代書院制度在高校范圍內進一步的推廣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輔導員每天的工作內容十分繁雜,很少有時間進行自我學習提升或從事關于科研方面的研究,因而在學校的職稱評定活動中,由于缺乏一定數量的科研成果,導致大部分輔導員很難得到進一步提升,往往只能止步于助教或講師,這就使得輔導員在高校的科研工作中正在被逐漸地邊緣化。書院制管理模式下,輔導員由過去管理者的角色變為領導者,不需要再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解決事務,這就為他們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因此,高校輔導員應充分利用這一機遇,時刻保持學習姿態,不斷總結、思考學生管理工作以發現新的問題和總結出新的規律,并且將其轉變為自己的科研成果,從而順利地向一名研究型輔導員轉變。
綜上所述,書院制背景下,輔導員的工作內容變得更加專業化和精細化,這就要求他們準確定位自身角色,結合實際靈活開展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同時,輔導員還應積極探索和研究現代書院制管理模式給高校教學工作帶來的新變化,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努力朝著導師型、專家型、研究型等新時代角色轉變,以便更好地幫助大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保障其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