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妍
摘 要:現代大學生享受著信息社會帶來的互聯網高度普及和發展的福利,但是其在自由的接受信息和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著網絡心理問題,基于此,本文對大學生的網絡心理教育對策展開了研究和探索,對當前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的表現以及解決其網絡心理問題的策略進行剖析,希望其有助于提升高校網絡心理教育的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心理;教育對策
所謂網絡心理就是指在上網過程中人的心理變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就是指大學生在虛擬網絡的狀態下的心理活動情況,同時也包括大學生因此而產生的個性特征變化。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具有不穩定但是內心體驗強烈的特點,在進行網絡活動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高校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網絡心理進行關注,促進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的解決。
一、大學生網絡心理的表現
(一)認知沖突與思維障礙
互聯網的發展讓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具有更多獲得信息的途徑,有助于拓展大學生的學習視野,豐富大學生的知識量。但是這一過程中,網絡本身也會對大學生的認知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其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是感知能力下降,認知產生麻痹,甚至產生厭學心理,長時間的網絡接觸降低了大學生對于周圍事物的感知;其次是信息消化不良,思維產生鈍化[1]。雖然大學生能夠結仇豐富多彩的信息,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大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當信息量過于巨大,會對其思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再次,空間知覺受限,產生這一癥狀的主要原因是網絡空間本身帶來的虛擬性和現實之間產生的沖突;最后,是網絡依賴。
(二)孤獨焦慮,情感冷淡
網絡本身具有較強的虛擬性、匿名性以及開放性,大學生在接觸網絡的過程中能夠獲得較強的情感體驗,但是在面對現實的過程中卻不得不受到多種情況的制約,二者對比產生的落差使得大學生在容易出現孤獨焦慮、情感淡漠的網絡心理,其主要表現為如下幾方面:首先是網絡孤獨癥,即長時間面對網絡而產生的空虛寂寞的感覺,其會不斷發展會滋生無助感,甚至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出現緊張冷漠;其次,網絡焦慮和情感淡漠[2]。受到過度的網絡生活影響,大學生在現實中變現自身的情感過程中會出現不適應的問題,而這種情況會加劇大學生所面臨的壓力,并產生焦躁的情緒,從而進一步加劇壓力,導致疲憊的心理,因此會造成冷漠。
(三)自由盲目,無目的性
在長期網絡生活中大學生也容易出現自由盲目、無目的性的網絡心理。首先,網絡的虛擬性使得大學生在網絡上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受到傳統社會的禮儀、道德、法律和輿論約束的限制減弱,在使用虛擬身份的過程中大學生能夠自由自在的從事某些活動,但是一旦回到現實,卻容易出現無法適應自身身份的情況,容易出現遲到、早退等情況;其次,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具有盲目性強,缺乏目的性的特點。例如在上網的過程中,大學生往往沒有明確的目的性,而網絡能夠提供的信息非常龐大,而大學生沒有計劃性會被動接受良莠不齊的信息,難以進行有效選擇。
(四)人格異化,角色混亂
具體來說,在長期的網絡生活和現實生活之間無法進行協調的過程中,大學生會出現人格異化的情況。其主要就指人格特征長時間產生偏離的狀態,網絡中的性格和現實中的性格具有巨大的反差,甚至判若兩人,部分大學生受到網絡長期影響可能會產生自戀和偏執的人格,嚴重的甚至會進行自殺、自殘;其次是角色混亂,大學生接受網絡世界的影響和熏陶的過程中往往無法意識到其接觸的信息是經過美化和包裝的,而其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大學生在不斷的轉換現實和網絡的角色過程中可能出現角色混亂的狀態,以至于忽略現實中的責任和義務,喪失樂觀的狀態。
二、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建設校園網絡心理教育系統
為了促進和保障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健康,高校開展建設活動的過程中必須有意識的建設校園網絡教育系統[3]。首先,高校需要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對于網絡心理相關知識的認識和了解,從而使其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及時發現學生的網絡心理問題,促進學生的健康網絡心理建設;其次,學校需要促進機房建設,讓大學生逐漸將從前的網吧上網行為轉移到學校的校園機房之中,網吧中存在著大量不良信息,但是高校在進行機房建設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的將不良信息進行過濾;最后,優化網絡心理教育環境,大學需要定期舉辦相應的網絡知識教育和技術科普活動,幫助大學生提升在網絡活動中的主體意識。
(二)增強學生網絡心理援助體系建設
大學生出現網絡心理問題是大學校園中常見的一種現象,為了幫助學生今早回到正常生活軌跡,促進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學校應當主動建設網絡心理援助體系:首先,網絡心理平臺的建設應當允許大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平等進行參與,并對網絡平臺上的問題暢所欲言,重視提升學生的內心體驗;其次,學校需要促進網絡心理互助體系的建設。在促進學校網絡信息平臺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重點促進大學生互助體系建設,促進大學生健康網絡行為的自覺性,幫助學生在互動交流中提升自覺意識;再次,在線下構建大學生網絡信息問題解決聯盟,聯動學生的家庭和高校等多方力量進行互動,幫助大學生走出網絡心理問題的陰霾。
(三)促進網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培養大學生健康上網的意識不能忽略大學生在上網過程中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首先,需要促進和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對于大學生在網絡活動中展現出的不良行為要及時進行糾正,增強大學生在上網過程中的責任感,同時幫助大學生建立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幫助大學生樹立自律意識,強化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建設;其次,需要促進和落實大學生網絡法制教育,部分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存在著忽視法律的情況甚至釀成大禍的情況,所以大學在進行法制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案例展示法律知識以及違法犯法行為活動的嚴重后果,強化大學生對于法律的認識。endprint
(四)促進特色化心理健康網站建設
建立這一網站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大學生解決自身存在的網絡心理問題,幫助大學生新城健康的網絡心理觀念。在建設的過程中,為了最大限度的吸引大學生的關注,學校需要彰顯網絡平臺的特色,其主要需要突出網站的多元化屬性,保持較快的信息更新速度,具有豐富性和吸引力的內容。此外,這一網站建設的過程之中,需要重視和聽取學生們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具有多功能的網絡心理教育平臺的完善,在保障網站的教育性的同時,可以適當的融入娛樂性元素,滿足大學生追求新鮮感和娛樂性的需求,從而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時效性。
(五)開展網絡心理測試和咨詢
在建設網絡心理健康網站之后,需要主動利用網絡平臺的優越性面向大學生展開網絡心理狀態測試,深入了解大學生的網絡心理為狀態,為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提供理論和科學依據,在適用網絡平臺的過程中可以使用網絡訪談、心理測驗以及個人案例陳述等形式,同時結合心理測評的科學評估;其次,學校需要根據網絡心理測試結果積極主動的展開心理咨詢活動,根據學生對自身的網絡心理問題描述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心理治療策略,幫助學生改變自我認識偏差,促進其發揮主動性,克服心理障礙。另外,在開展心理咨詢活動的過程中,學校可以主動使用網絡具有虛擬性的特點,幫助具有障礙的大學生積極主動的解決網絡心理問題,例如使用電子郵件問答、互動咨詢專欄,校園貼吧和校園論壇等形式,讓大學生對于自身的網絡心理問題暢所欲言,促進他們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法。
結論
綜上所述,面對多元化的網絡信息時代,現代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以及實踐和交往之中對互聯網的應用和以來明顯上升?;ヂ摼W極大的轉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大學生在享受網絡帶來的高速信息傳遞便捷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著網絡所帶來的心理問題,甚至產生迷戀網絡游戲、沉迷網戀,以至于產生逃避現實、急功近利的做法,嚴重的還會出現自我認知障礙,導致犯罪活動產生。般研究認為,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需要主動分析大學生當前出現的網絡心理障礙表現,提高高校網絡心理問題輔導水平,幫助大學生建立科學的上網、用網觀念。
參考文獻:
[1]李青.大學生網絡心理及其教育對策[J/OL].北方文學(下旬),2017.
[2]彭玉蓉.“微時代”大學生網絡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D].天津工業大學,2017.
[3]王晶晶.大學生網絡心理教育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