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紅
摘 要:就業模式的改變將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在高中階段,引導和幫助學生培養以下三種能力: 學會共處與合作,懂得愛與交流, 培養創新能力。讓他們能擁有能力去解決未來遇到的挑戰,讓我們的學生能“看見未來”,有能力去“創造未來”
關鍵詞:共處與合作;愛與交流;創新能力
當我們還在重復著“考試,升學、就業”的教育模式時,社會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虛擬與現實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人工智能深入到各行各業,大量的工作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就業模式的改變將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教育應如何面臨新的挑戰?
先來看哪些難于被取代的職業?據BBC預測未來幾年內難以被替代的職業是教師、酒店管理者和心理醫生。這些職業必須擁有的能力是: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社會與情感能力、批判性思考和創造力。這也是未來教育的核心問題。作為一名高中教師,一名班主任,在慶幸自己的職業還難于被機器取代的同時,也要為自己面對的學生未來考慮,在高中階段,將為我們的學生打下什么基礎,讓他們能擁有能力去解決未來遇到的挑戰,讓我們的學生能“看見未來”,有能力去“創造未來”呢?作為一名高中教師和班主任,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引導和幫助學生培養以下三種能力:
一、學會共處與合作
在今年的世界教育創新峰會的主題是:學習共處與合作。共處與合作,就要學會關心,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共處與合作能力,是將來走向社會,能否與人、社會和自然和詣相處必須具備的能力。因此,我在這一方面,有意識地加強引導,培養學生與人共處和合作的能力。
(一)學會與身邊的人共處
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青春期、叛逆期,個性比較強,與自己身邊的人反而容易出現相處不好的問題,特別是自己的父母,好多家長反映自家的孩子回到幾乎不跟家長交流,常常把“你不懂”“別煩我”掛在嘴邊,針對這一現象,專門進行了家長和學生方面的調查,召開主題班會《我與家長共處》,并將班會的內容轉發至家長群,讓家長和學生雙方都認識到共處的重要性。在學生之間的共處問題上,實現學生自主管理,讓學生自主解決之間存在的問題,學會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明辨事非,學會禮讓和包容。
(二)學會把握共處的原則
要學會共處,必須懂得把握共處的原則。針對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確立了四個原則:一是。要讓學生學會以誠相待,平等相處,首先教師先做到平等真誠對待每一個學生,言傳身教。二是打開心扉,學會傾聽。只有自己打開心扉,才能讓別人了解自己的內心想法;只有學會傾聽他人的聲音,才能了解別人的內心。三是換位思維,寬容待人。當出現矛盾時,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寬容待人。比如天氣炎熱,因某個同學感冒不能吹風扇,個別學生有怨言,教師引導雙方都換位思考,讓學生設身處地為別人想想,問題就容易解決,同時引導學生尋找解決決問題的方法,如臨時調換一下位置。四是懂欣賞與分享。引導學生懂得欣賞別人的長處,在競爭中尊重對手,欣賞對手,為對手喝彩。學會分享,能與人彼此分享自己的喜悅。懂欣賞與分享,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不會太孤單,也不容易產生妒嫉心理,才會有比較健康的心態。
(三)學會合作與欣賞
成立學習小組,在人員搭配上,將各有特長的學生分在同一小組,小組內成員互幫互學,共同進步。小組之間開展競爭,倡導“既競爭又以誠相助,既競爭又相互合作,既競爭又相互欣賞”。
二、懂得愛與交流
(一)懂得愛和感恩
人是社會性的,彼此相互需要的,而感情是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放假時,學生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多,讓學生寫出感恩父母的十件事,開學后大家分享,發現大家記錄下來的遠遠不止十條,同學們懂得父母的愛,感恩父母的愛,回報父母的愛。班里一位男生從小父母離異,由奶奶帶大,因奶奶對他媽媽心懷不滿,一直都不讓他和媽媽聯系。當他媽媽聯系到他時,因長期缺少母愛,不知道如何跟媽媽交流。我一方面聯系他媽媽,告方知孩子的情況,一方面跟學生交流,告訴他媽媽的不易,珍惜媽媽以來的愛,也不忘奶奶十幾年的養育之恩,教會他處理好奶奶和媽媽之間的關系。通過努力,這位男生諒解了媽媽,也理解奶奶。每屆高二級在母親節這天,都舉行成人禮,通過這種儀式,讓學生感激父母之恩,母校之恩,師長之恩,社會之恩。
(二)學會尊重和理解
尊重與理解是最好的溝通工具。引導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學會理解。
(三)學會控制情緒
通過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學會感受生活和學習上的快樂,當遇到不順心的事,引導學生學會傾訴,通過適當的方式排解和發泄。學會控制情緒,做一個高情商的人。
(四)學會講話的藝術
同樣的意思,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會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學會講話的藝術, 有利于與人更好交流。通過主題班會《敢說,會說》,引導學生敢于表達,善于表達。能過演講,口才培訓,讓學生能講、能辯。
三、培養創新能力
(一)改變學習形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創新的主體,創新能力潛伏于每個學生之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生命活力在學習中自由發展。學習的形式也是多樣化的,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習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
(二)整合學習的內容與環境
在互聯網時代,學習的內容不再局限于課本,拓寬學習的空間和擴展學習內容,學科之間互相整合,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創新意識。
(三)改變教師的角色
教師打破傳統的角色定位,樹立一種合作、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觀,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共同探索與交流的平等關系,教師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
教育過程就是賦于學生共處與合作、愛與交流及創新能力,幫助學生“看見未來”,讓學生擁有“創造未來”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志勇.《創新教育中國教育范式的轉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