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明



作品簡介
杰弗瑞·斯托萊特是美國俄勒岡大學音樂學院的教授、院長,1984年畢業于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獲得音樂理論博士學位。是著名的電子音樂家,音樂家,致力于交互式電子音樂的創作與研究。
《光》創作于2008年,又名《汶川》。這首作品的原意是杰弗瑞在2008年在準備到四川講學時,準備的一個范例,內容是交互式電子音樂的作品創作中的一些技術問題。演奏者用兩只微型LED燈來照射電腦屏幕的不同部分,相關軟件對亮度的偵測會形成數據流,而這些數據流會作為觸發音樂的手段?!豆狻肥潜唤芨ト鸱Q為“以數據分析為基礎的音樂表演” (data-based musical performance)類型的作品。
使用平臺
微型LED燈、攝像頭和Kyma系統。
Kyma X是為一種軟件和硬件結合的聲音設計系統。
Osculator
OSC是一種軟件,它能夠被應用在許多不同的硬件設備和軟件項目。它允許通過一種設備產生數據流,更新映射為不同類型信息。許多數據流能夠按時接收,重新映射為不同數據,然后導出。
在OSC支持的硬件設備有:
Iphone(使用Touch osc)、wii、Guitar Hero、3D Navigator、Wacom Tablets。
這些數據能夠被發送至許多虛擬midi軟件,如Max、Live,也還有識別OSC信息的系統,如KYMA系統。
OSc也能識別TUIO數據,數據源自CCV,能夠被OSC接收,然后更新映射和更新。
CCV (Community Core Vision)
CCV的輸出數據像OSC(Open Sound Control)信息,發出一個特別的本地端口(127.0.0.1 port3333)
使用CCV去創造一種“do-it-yourself”的多觸發的環境是可能的,它可以表演音樂或者控制實時圖像。
多觸發界面的出現,可以產生很迷幻效果的可能,好像直覺,多用戶的計算環境。CCV使用TUIO草案(Table-TopUserInterfaces Objects)。
TUIO(Table-top User interfaces Objects)
TUIO是一個開放的框架,定義為常規的協議和API(應用程序界面)和有形的多元觸控界面。TUIO協議允許傳輸交互界面的抽象類型,包括接觸事件和有型的對象狀態。
這個協議編碼的控制數據來源于一個跟蹤應用程序,傳送至任何客戶端應用,能夠實現協議的解碼。
此協議也使用其他幾個項目,連結有形用戶界面和多觸交互界面。API是被一個軟件程序連結交互于其他軟件的實現界面,API應用交互于兩個類似的不同軟件項目之間,這個途徑為人機之間的用戶多功能交互界面。
API通過應用軟件,數據庫和開放系統,去限制他們的詞匯和稱呼以方便性實現。用來實現它們的服務,它包括常規的說明數據結構,項目類何在用戶和API制定者之間的協議應用。
有人可能認為周圍環境的影響是一個純技術問題,但是,本人認為這些對于燈的影響是一個挑戰和機會,是為去產生音樂獨特的方式。
去設計一個方式解決這個問題,一邊能夠調整閾值,是所謂的音符能夠待以觸發。
每一幀畫面被分成32個矩形分散在空間內,為三列8—16—8。有時,只是緊緊這32個位置之一被照亮,這個發亮區域將觸發一個單音。在另一方面,當超過一個區域被照亮,這被同時照亮的多重區域自然會產生一個和弦結構的音響。
如果,當旋轉改變燈的方向,不管是照亮一個區域,還是多個區域,被照亮的多個區域,就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獨特的創作方式。CCV、NUI、127.0.0.1、port為3333.
使用CCV符合多觸環境,創作只限于自己的作品,多觸界面的出現,使直觀、多用戶、計算環境有很強的潛力。CCV使用TUIO協議。
此外,杰弗瑞還有利用光線的明暗度操控聲音參數的作品。
作品分析
1、技術分析
在《光》中,使用Kyma進行聲音處理,用Osculator映射數據,用CCV Community Core Vision)來視頻捕捉與分析。
《光》使用的攝像頭以大約每秒60幀的速率來捕捉視頻,將視頻轉成數據后,再傳給分析軟件,輸出范圍為0-255。分析軟件把捕捉到的視頻分割為長方形的范圍內,分為三行,每行分別為8,16,8部分,共32個。
當某部分被LED燈照亮時,就會觸發一個音,如果有多部分同時被照亮時,就會發出和聲音響。演奏者通過旋轉LED燈的方向控制照亮的范圍,使聲音發聲得到控制。為了控制亮度與音高的關系,杰弗瑞還進行了相應的設置,如設置亮度閾值,使亮度達到某種數值時,才能觸發某種音高,并且規定兩個相鄰音間的距離不大于0.25秒。
另外,演出環境中的亮度也對聲音變化產生影響,如:電腦屏幕亮度、劇場音樂廳的燈光甚至表演者衣服的顏色和反光度等等。針對這種情況,杰弗瑞設計了一種解決方案,就是對于閾值根據演出場地的燈光情況,來隨時調整,非常靈活。
具體實例:這個是在《光》的開始部分,矩陣中各個部分所對應的MIDI音高(音高排列為常規順序,而且均為鋼琴白鍵自然音,音樂效果近似泛調性):
以上為MIDI音高編號,實際音高為:
在此矩陣中,被照亮的部分(MIDI編號為31,36,72,81,86, 91)會產生出和弦效果,(實際音高為G2,C2,c2,a2,d3,g3),杰弗瑞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和諧的音響音響。
再舉一例:endprint
變化前的排列:
變化后的排列:
實際音高為:
此矩陣中音的排列順序和音高較前都發生了變化,這樣即使LED燈只照射同一區域,但是音響也發生變化,使音樂效果的變化更加多樣性。
2、結構分析
《光》時長為6分45秒左右,本作品可以分為三部分。本作品的聲音部分主要分為以下幾種:鈴聲、類似木琴低聲區的聲音。操控LED燈的動作有單手單燈、雙手雙燈(急速和慢速)、雙手雙燈(左手劃半圓狀、右手下行)。
第一部分,時長大約為30秒左右。動作為雙手雙燈,速度為快速,聲音為高頻特點的鈴聲,大部分為雙手的交替照射,也有雙燈的照射,形成音塊和弦的效果。
第二部分,時長大約為4分58秒,是本作品的主體部分。聲音部分包括全部素材,鈴聲和類似木琴的低聲區,包括單音和復音。本段落可以分為三個次級部分,類似于傳統曲式的ABA*結構。速度為慢快慢。在A部分,不密集的單音鈴聲,速度為慢速,然后為雙手持等,左手在上方劃半圓狀,右手在下方下行。在B部分,速度為快速,雙手雙燈交替照射屏幕,音色變為類似木琴低音區的效果,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A*部分為A的反復,速度為慢速,先是右手單燈照射,然后是雙手照射,左手在上劃半圓狀,右手在下方下行,音色變化頻繁。
第三部分,時長大約為1分14秒。速度為慢速漸慢,結束為淡出,與樂曲開始時的淡入首尾呼應,起到統一全曲的作用。聲音為鈴聲,動作為單手單燈照射,雙手左手在上劃半圓狀右手在下下行。
參考文獻:
[1]張一兵:“超現實主義視域中的達利與拉康”,《江蘇行政學院報》,2005年第三期.
[2]郭優:“中國新媒體藝術發展的現狀及趨勢”,《新聞愛好者》,2012.5 (下半月).
[3]陸敏捷:“互動音樂在中國”,《科技文匯》(上月刊),2010年05期.
[4]楊親民,肖瑞蕓:“傳感器的分類與傳感器技術的特點”,《傳感器世界月刊》,97年第3期.
[5]范翎:“論計算機音樂中的音樂表現力”,《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6年.
[6]朱詩家:聲音空間控制的藝術_擴散作為電子音樂創作及現場演出的手段及理念,《樂器》,2011年第四期.
[7]王鉉:藝術與技術的交互_之一_互動音樂創作中的藝術表現與技術實現_《樂府新聲》,2010年第二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