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璞
摘 要:慢就業現象是指一些大學生畢業之后,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現象。據統計,在中國越來越多的90后年輕人告別傳統的“一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文章就“慢就業”的現狀與成因做簡要分析,并提出幾點化解“慢就業”情況的方法,引導大學生積極就業。
關鍵詞:95后;慢就業;積極慢就業;消極慢就業
一、“慢就業”現象分析
“慢就業”,是區別于傳統“一畢業就工作”的新型就業現象。是指大學畢業生畢業后,不選擇立即就業,也不選擇考研、出國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待業、兼職、微商、主播等。越來越多的“90后”、“95后”畢業生選擇“慢就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也對此現象進行了大量報道,展開熱烈討論。
針對“慢就業”現象評價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慢就業”反應了當前大學生對自己的規劃更明確,不會盲目追求隨波逐流的就業,而是深思熟慮后選擇最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道路。采取游學、待業等方式也是增加見聞、豐富閱歷的過程。反對者認為“慢就業”就是逃避就業,是對自我規劃不清,是大學生推卸社會責任的做法。
對于“慢就業”現象,應該辯證的看待,“慢就業”可分為“積極慢就業”和“消極慢就業”兩種。“積極慢就業”是主動地慢就業,即大學生在畢業后不立即就業,而是選擇支教、創業、游學等方式提升自己能力,思考職業道路,規劃人生方向,度過過渡期之后慎重地選擇發展方向,是一種著眼長遠地選擇。而“消極慢就業”是以過渡期為幌子,逃避競爭,或者自身能力不足,自我定位不清,職業目標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被慢就業”。“積極慢就業”應該理解并尊重,對“消極慢就業”的大學畢業生應該通過引導和加強教育等方式幫助他們脫離這樣的狀態。本文分析和解決的是“消極慢就業”。
二、大學生“慢就業”原因分析
(一)家庭環境影響
隨著“95后”大學生家庭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條件的改善,部分畢業生不再需要就業來維持生活。同時,部分家長會直接為孩子安排好就業去向,導致部分大學生缺少對個人發展道路的思考和規劃,在面臨就業時,采取隨意和消極等待的態度,等待父母安排。
(二)社會環境影響
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高,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最難畢業季”一年又一年;同時隨著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企業招聘時的標準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能力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新形勢正在加劇“慢就業”現象的被動化。社會就業形勢嚴峻,讓很多畢業生失去信心,選擇觀望。
(三)個人主觀能動性缺乏
個人主觀意愿不強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選擇“慢就業”的重要原因之一,職業規劃不明確,不關注就業形勢發展,缺乏職業興趣等都是個人主觀能動性不強的表現。這一原因直接導致部分畢業生選擇“慢就業”或者不就業。
(四)過于保守和陳舊的就業觀念
部分大學生青睞于公務員、行政事業單位或是國有企業,認為這才是“康莊大道”,工作體面,生活安穩,部分大學生選擇畢業后暫時不就業,專心考公務員、事業單位或是等待國有企業崗位。
(五)追求完美主義,自身定位模糊
大學生想一步到位,從事理想職業,對就業期望不切實際,期望值過高,達不到期望值時,部分學生選擇“二戰”或是暫不就業等待機會。
(六)目標定位不準確,擇業觀出現偏差
部分大學生自我認知不準,就業時過于注重物質條件,看重優勢單位和大企業,地域選擇挑剔,眼高手低的情況明顯。對高校畢業生相關調查顯示,出現“慢就業”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所以一直持有再看看的態度。久而久之就業的熱情慢慢磨滅,進一步發展為暫時不就業的生活態度。這是非常錯誤的就業觀念,造成這一觀念的原因主要有“95后”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存在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取向,同時受到網絡媒體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導致大學生在在求職時難以做出理性的選擇。另外,在求職過程中無法迅速有效的轉換角色也是導致大學生求職受挫繼而產生延緩就業的原因之一。
(七)個人就業能力欠缺
通過訪談和調查顯示,已經就業的“90 后”畢業生被用人單位詬病最多的是他們“很難管理”“善于要求和索取,但缺乏耐心和忍耐力”“抗壓能力差”,而責任心、敬業精神、踏實勤奮、心理素質、團隊合作等恰恰是用人單位重視的基本素養。另外,當前大學本科生的專業理論能力普遍較弱,實踐技能也比較薄弱,做不到“術業有專攻”。在求職過程中容易受挫。
(八)就業觀念多元化
新時代下,就業新模式、新機制、新平臺層出不窮,被互聯網時代“洗禮”的新一代畢業生,自我意識強烈,就業觀念多元化。“90后”“95后”追求個性化的心理也體現在就業中,追求個性化的職業發展,如從事開網店、做微商、做代購等新興職業,或選擇自主創業。也有部分畢業生選擇回家陪父母、間隔年、回家生育等。就業觀念的多元化催生了種種新的“慢就業”方向,“慢就業”愈來愈大眾化。
三、如何化解“慢就業”
(一)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要結合社會需求,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的改革,加強社會實踐和企業實習制度改革,消除“走馬觀花”的現象,真正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同時,積極擴寬學生就業渠道,提高畢業生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實現精準就業,提高就業質量。
(二)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要幫助大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從職業興趣、職業能力各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幫助他們制定合理的職業發展規劃。另外,要幫助大學生樹立主動積極進入人才市場的意識,樹立服務基層、多渠道就業的新觀念,指引他們盡快投身社會實踐中。幫助他們摒棄不合理的、錯誤的就業觀念和消極就業等負面情緒。
(三)提高學生自身素質
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和基本素養等方面的提升訓練,支持學生參與各類學科競賽和科研項目,分層次地給予指導和競技的機會。另外通過激勵措施等激發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另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
(四)拓展就業實習方式
合理設置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的比例,提高學生的操作動手能力。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增強學校與企業的聯系合作,為學生安排多樣化的工作崗位實習,讓學生與社會行業進行系統的接觸,切實加強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五)加強就業指導服務
設置就業心理幫扶機構及相關設施,以便為在就業過程中遇到各種困惑的畢業生提供幫助或宣泄渠道,從而提升畢業生的承受能力和調節能力,讓他們擁有積極良好的心態。另外,學校就業服務部門應該確保及時有效的發布各類招聘信息,并邀請各行業優秀人才為畢業班學生做就業指導,開展豐富多彩的就業指導活動,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知識和就業技能,加強就業自信。
(六)推進雙創帶動就業
通過在學校開設的創新創業類課程使學生具備創業精神、創業知識和相應的技能等“干貨”。另一方面,為創業的大學生提供相關的支持,給學生提供一些經驗的傳輸或者創業技術方面的指導,給潛在的創業者提供更好的成長氛圍和機會。另外,作為就業工作者,我們要主動對大學生創業進行引導,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能力、意識以及對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讓畢業生需要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去面對這些風險。
參考文獻:
[1]姚佳,于濤,賈云虎.新時期高校大學生慢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J].科教文匯.2018(4).
[2]楊書超.新時代下大學生“慢就業”的辯證分析[J].理論前沿.2017(24).
[3]張莼波.“慢就業”折射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及擇業觀教育的思考[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