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榕
摘 要: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在享受信息化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各種“拖延癥”開始在社會當中蔓延,在大學生層面尤為突出。而且,拖延癥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并且不利于教育為社會培養人才目的的達成,需要引起相關高校的重視和深思。在此基礎之上,本文將著重圍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下大學生拖延癥的成因及表現進行詳細的分析探討,并為大學生克服拖延癥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精神分析理論;大學生拖延癥;成因;表現;克服策略
前言:拖延癥是一種行為,通常表現為不必要地延遲或耽擱進行某項活動時間。芝加哥DePaul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其結果表明: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是慢性拖延癥患者,95%的拖延癥者希望改變并為此感到十分苦惱,并且這種現象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通。從心理學層面來看,每一種行為都是內因、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大學生拖延癥也不例外。
一、淺析大學生拖延癥的表現及其帶來的消極影響
由于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在大學生當中拖延癥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但是由拖延癥導致的不良后果卻沒有多大差別。
(一)拖延癥的典型表現形式
第一,不到最后關頭不行動。大學生考試劃重點已經成為了大學教師之間的默契,考試周前兩天瘋狂熬夜背考點的現象也屢見不鮮;第二,做事拖沓。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似乎成了眾多高校學子的代名詞,經常出現超時間完成任務的現象;第三,遲到。上課遲到,實習遲到,聚餐甚至約會也會出現遲到的問題。
(二)大學生拖延癥行為的內部動機
通常,導致大學生出現拖延行為的原因是為了逃避困難的任務、自信心不夠或者是為了抗拒規律定期而采用的一種消極的應對方式。大學生的心智成熟離穩重還有較遠的距離,對時間意識也比較模糊,再加上中國式教學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脫離了高中緊張、有節奏、有目的的學習氛圍而不知所措。
(三)大學生拖延癥行為的影響
由于大學生拖延癥是一種被動的消極的應對方式,對其自身的身體健康、學業和未來的發展,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甚至還會引起“蝴蝶效應”,影響他人的生活方式。因猶豫不決放不下手機引起的不規則作息,會引起身體機能的紊亂,嚴重者甚至會對某些器官造成不可彌補的創傷;因不到最后關頭不行動完不成學習任務,很可能會把自己置身于掛科、畢業延遲的境地;因遲到引起的散漫、沒禮貌的印象,會拉低自身的魅力不利于人際關系的構建……
二、淺析精神分析理論下大學生拖延癥的成因及表現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創建的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人格結構與自我防御機制,能夠用來很好的詮釋當代大學生拖延癥的成因及表現。下面我們將結合弗洛伊德的相關理論,就大學生拖延癥的心理活動進行簡要的剖析。
(一)拖延癥的成因與人格結構
在1923年出版的《自我與本我》一書當中,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劃分成了本我、自我、超我三個部分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闡述。其中本我是一種原始本能,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內外驅動力;而自我則是本我在適應生存環境當中做出的改變,環境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和改變了內驅力的執行,是個人與環境統一協調的表現。超我則是人類所追求的最高的生存境界,在良知對原始沖動的約束之下,個人的道德規范、價值觀念內化于心,達到了物質到精神層面的飛躍。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相互聯系和彼此配合之下,形成了完整的人格。
在了解了人格結構的基礎之上,我們可以得出拖延癥最初的起源是人格結構當中的本我。作為一種故意拖延行動、不理性的做法,拖延者即使在承受由此帶來的焦慮和煎熬的同時,往往還不加以改變并且還會持續這種拖延的行為。由此可以看出,拖延是一種由人思想當中及時行樂的欲望所驅動的,帶有很大的沖動性和原始本能性。從引發拖延癥的各種因素來看,每種拖延癥行為都是個體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在面對環境壓迫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比如回避型拖延癥患者是因為想一直停留在舒適的氛圍當中,害怕作出改變會把遇見諸多的困難,所以采取的不行動狀態;喚醒性拖延者一般都喜歡追求刺激,喜歡在高壓狀態下工作,所以萬事都要拖到最后一刻才行動;而完美主義性拖延癥者總是喜歡拿追求完美為借口,沉迷于自己已經取得的好成績不再行動,以期望來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與此同時,在分析了本我、自我與拖延癥之間的關系以后,我們會發現超我則是引起拖延者愧疚、悔恨的根源。在超我的驅使之下,拖延者會認識到自己因為拖延而浪費的機遇、事件,并且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負面情緒,嚴重影響了拖延者們的心理狀態。
綜上所述,人格結構當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相互作用貫穿在拖延癥行為的整個過程當中,在本我引發拖延行為之后,由自我不斷的完成行動和拖延之間的協調,最后由于超我的否定和不認可引發了一系列的負面情緒。
(二)拖延癥表現與自我防御機制
弗洛伊德指出當本我和超我或者現實之間發生矛盾時,拖延者就會產生恐慌、憤怒、焦慮甚至報復的負面心理,這時候自我就會出來采取一系列的防御機制來平衡本我和超我或者現實之間的矛盾或者沖突,來獲得心里安慰緩和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
通常拖延者采取的防御機制包括壓抑、升華、補償和合理化等當時。比如,喚醒性拖延癥表現為不到最后一刻不行動,根據自我防御機制可以看出這類人采取的是“升華”的方式,他們認為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出色的完成作業是一種節約時間、展現自我的平臺,給自己的懶惰和懈怠找好了借口,來消除自己內心的不安和自責,并且用自信和驕傲代替,自動忽略了自己浪費時間的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拖延癥者利用自我防御機制很好的緩和了自身的負面情緒,并且促使知道自己的缺點還會一直保持著拖延的惡習不知改變和提升自己。
(三)大學生拖延癥的消除策略
綜上所述,拖延者的自我防御機制并不是真正解決大學生所面臨拖延問題的辦法,而是一種自我催眠的自欺手段,目的則是緩和負面情緒的影響,安慰自己的內疚、愧疚等心理,根本達不到消除負面情緒的效果。因此,想到從根本上消除自身的負面情緒必須克服拖延。
通過上文對大學生拖延的成因和表現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只有正視自己的拖延問題,才能夠有針對性的作出改變。對于回避型拖延癥者應該端正自己的態度,深入了解和發展學習和工作的興趣點,把自己帶入進去并且不斷堅持,必定能夠走出拖延的大軍。對于喚醒性拖延癥者來說,需要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喚醒性拖延者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在進行改變時應該積極主動的避開干擾源,讓自己專注于學習或者工作。對于完美主義拖延癥者來說,敢于發現和正視自己的不足就是一大進步,然后需要采用相應的激勵機制來督促自己不斷前進。總之,大學生應該認識到拖延的危害,自覺找出自己的“病因”所在,并且彼此相互監督和督促確保自身向更好的層次發展,擺脫拖延的困擾。
三、結語
在社會科技迅猛發展以及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的今天,當代大學生應該時刻保持著危機意識,督促自己朝著更好、更優秀的方向發展,而不是陷入拖延的負面情緒當中惶惶度日。相信隨著大學生自我提高意識的不斷提升,以及教育教學風氣的改善,在不遠的將來大學生們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拖延癥,充分利用好在校的時間提升自己的能力,更好的為步入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李芳.當代大學生“拖延”現象[J].納稅,2017(05):117.
[2]楚珺蘩.大學生拖延癥的危害及應對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20):344.
[3]徐田子.大學生拖延癥與教育環境的關系[J].高教學刊,2015(21):247-248.
[4]郝靜,龍霄,王麗曉.當代大學生“拖延癥”現象分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28(02):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