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陸金英,楊建國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外語與貿易分院,浙江 嘉興 314036)
“十三五”時期,嘉興市搶抓一帶一路的國家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我市海河聯運的獨特優勢,積極參與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搭建嘉興“網上絲綢之路”,與沿線國家建立一條線上貿易與線下服務有機融合的網上貿易大通道。這一發展趨勢必將有效推動嘉興傳統出口產業高端化、品牌化,促進紡織服裝、輕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強跨國經營能力,增強企業統籌利用國內與國外兩種資源、兩種市場的能力,加快在全球范圍內布局研發、生產、銷售和售后服務體系。嘉興產業的這一發展趨勢將引致對跨境電商人才的大量需求。嘉興地區目前外貿企業共計6000 余家,涉及生產型與外貿型企業,初步預計,嘉興跨境電商人才需求將達到15000~20000 人,目前人才供給存在大量缺口。12. 集團化辦學為探索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嘉職院自2010 年牽頭組建欣禾職教集團,積極探索政校行企多元主體集團化辦學。職教集團外貿分會成立了由地方職業院校外貿類專業、跨境電商企業和行業協會組成的外貿專業群合作委員會,成為外貿行業校企合作對接的重要平臺。基于這一平臺,集團積極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行業企業聯合培養跨境電商人才等提供政策支持,先后出臺了校行企共建合作培養基地(產學研共同體、跨企業培訓中心、協同創新中心)、合作課程開發和企業兼職教師團隊建設等支持政策,積極鼓勵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改革。
嘉職院外貿類專業從2009 年引企入校開始試點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成立澳杰企業聯盟后逐漸提高實施比例,培養學生數從最開始每年29 人,到現在每年50人,培養規模不斷擴大。先后建設了澳杰聯盟學院、英卡頓跨企業培訓中心等合作培養實施載體,2015 年與2016 年合作開展了聯合培養訂單班。2017 年,依托澳杰聯盟學院初次嘗試了與英卡頓合作的現代學徒制培養試點。試點得到了企業的大力支持,取得了積極成效和經驗。經過近十年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經驗,并在實踐基礎上開展了深入的教學改革和課堂研究,取得一批教學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反哺教學,使教師執教能力不斷提高,專業人才培養水平逐步提升。但如何解決發揮行業企業的整體優勢,集聚更多企業的教育資源,仍需要我們進行不斷探索。
嘉職院國際商務專業通過對當地產業跨境電商人才需求的實地調研,參照嘉興市跨境電商行業的崗位標準,明確跨境運行、跨境客服和跨境物流為跨境電商的三大主要崗位,進而按照崗位知識與技能要求,篩選合作企業。基于校企合作實際,確定浙江英卡頓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為主導企業。參與合作的企業從嘉興市跨境電子商務協會的會員單位、嘉興市進出口商會會員單位、校外合作企業中遴選,目前入選的企業有科勞斯(浙江)海外倉服務有限公司、嘉善星期天表業網店、嘉興沃紳紡織品有限公司等企業。這樣,就組建了“1+1+n”的人才培養主體,即學院+n 家合作企業。
基于上述校行企合作資源優勢,國商專業通過反復論證,確定行業崗位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進而構建“三站輪換,梯級遞進”這一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具體如下表:

學習階段第一年第二年培養主體(三站)學校以英卡頓為主導的跨企業培訓中心第三年以英卡頓為主導的跨企業培訓中心+校外合作企業教學內容(梯級遞進)綜合素質提升+認識實習4 天校外企業教學+1 天校內教學技術技能基礎課理論教學及崗位群技術技能課程教學課程實訓、跟崗實習、頂崗實習
這一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學徒制班采用學校和企業群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方式。學徒制試點班是從在校國際商務專業中經過符合要求的學生自主申請、企業選擇、分院綜合認定三級程序后最終形成。學生、學校和主導企業、企業群分別簽訂三方培養協議,明確培養對象“學生”和“準員工”的雙重身份。
三年學徒制課程的授課方式主要有集中講授、企業培訓、任務訓練和崗位培養等四種。
第一年教學內容以從綜合素質提升為主,在校完成大部分基礎素質養成課程的教學,其中,第二學期要進行初步的實踐教學,主要是認識合作企業的三大崗位、熟悉企業文化和商品知識;
二年級課程教學主要采用4 天在跨企業培訓中心教學,1 天在校內教學,進行校企交替與理論提升。其中,第三學期主要以班級為單位在主要合作企業-浙江英卡頓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教學點進行技術技能基礎課理論教學;第四學期在跨企業培訓中心進行崗位群技術技能課程教學,主要以企業崗位培養為主。這是在企業崗位進行的“師帶徒”教學方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企業師傅指導的實踐教學。
三年級在跨企業培訓中心、校外基地進行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培訓形式主要采用:企業專題講座、實操演示、任務訓練等。
現代學徒制課程教學進程表按照崗位工作過程的先后次序設置課程的上課時間,其中職業素質養成課程貫穿于六個教學學期。這樣,三年學徒制教學通過學校、跨企業培訓中心、校外合作企業三站輪換,實現實踐教學水平梯級有序遞進,學生職業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2.3.1 資源共建機制
(1)共建基礎設施。為進一步完善學徒制實踐教學條件,由嘉興市跨境電子商務協會牽頭,校企共建跨境電商跨企業培訓中心,用于學徒集中崗位培養及日常實踐教學。項目計劃總投入約164 萬,其中市職教資金投入50 萬,主體企業投入104 萬,牽頭院校投入10 萬。
(2)共建教學資源。校行企共同制定跨境電商行業崗位標準、專業教學標準以及國商專業學徒制試點班人才培養方案;校企共同建設教材、專業教學資源庫、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數字化教學資源,實現校企優勢互補。
(3)共建雙師團隊。校企雙方共同成立了由學校專業骨干教師、企業專家代表和行業專家代表組成的學徒制試點工作組,對教學工作和實習工作進行過程管理與質量監督。跨境電商技術技能基礎課程和崗位群技術技能課程采用導師組負責制。
導師組由4 名教師組成。1 名來自學院,主要負責課程教學設計及理論教學,以及主導該課程教學組織協調工作。其他3 名分別為合作培養企業及行業協會專家,他們負責專業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制定和課程內容的萃取。跨境電商崗位群技術技能模塊以“師帶徒”的方式進行,由企業群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選派優秀企業員工擔任師傅,并遵循雙向選擇的原則做好師徒結對工作。為保證效果,師傅每次帶徒最多不超過3 人。
2.3.2 學徒制責任共擔機制
根據學校、企業、學生簽訂的三方協議,明確各自的責任,建立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共同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實施的效果和質量負責。在實施過程中采取相關的過程考核和成果激勵等措施。師帶徒培養一個學期考核一次。考核遵循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的原則,主要考核評價師徒協議履行情況,即考核師傅的學徒崗位培養的勝任度和學徒的教學效果。根據現代學徒制學生工學結合、循序漸進的學習培養過程,主要采用日常月度考評+階段性晉升考評激勵相結合的機制,結合過程管理與階段性成果評定的方法,全面考察學生的技能成長是否與崗位技能培養標準相匹配。
2.3.3 學徒制利益共享機制
一方面,對于企業來說,為提升企業參與積極性,滿足其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學校在實施現代學徒制過程中,堅持貫徹“校企共贏”的理念,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培養出的優秀學生,合作企業可以有優先選擇權。另一方面,對于學校來說,通過校企學徒制實施,可以持續地改革優化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提升自身人才培養水平,不斷提升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能力。學生作為現代學徒制培養的學徒,在企業的第二年,考核合格即可以領取企業實習補貼和業績提成,第三年則進入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學徒可以領取企業實習工資,畢業實習工資水平與企業正式員工一致,考核優秀的員工授予企業獎學金,并享受提前轉正待遇。學徒畢業后,若簽署正式勞動合同,工作表現優秀的學徒可以有機會直接晉升管理崗位。
總之,國商專業“三站輪換,梯級遞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還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階段,如何發揮好“1+1+n”中n 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后期將進一步發揮跨企業培訓中心和校外基地的作用,實現產教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