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涵慧
【摘 要】 時代金融的不斷發展,給農村金融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農村金融體系得到了多次重大改革,涉及范圍逐步擴展,金融體制不斷優化,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然而,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及金融脫媒的必然趨勢,給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帶來了很大沖擊。同時,農村金融機構由于存在很多先天不足,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亟需不斷優化。本文從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提出一些優化農村金融發展路徑的方式。
【關鍵詞】 農村金融 風險控制 普惠金融 互聯網+
一、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時代金融發展的潮流下,農村的金融改革也得到了更大的發展。農村金融體系日益壯大,除了原有的比較常見的農村信用社和農業合作銀行外,還增加了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等等;同時,農村金融體制也有了進一步的改進和完善。農村金融改革呈現一片繁榮局面。隨著金融的不斷深入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金融、金融脫媒以及利率市場化成為金融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勢必對農村金融發展體制改革、創新產品和拓展業務等—帶來巨大沖擊。同時,由于農村機構存在先天不足,存在很多風控問題,農村金融供給機制及發展環境較為不佳,具體如下:農村金融機構融資渠道單一;農村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薄弱,不良貸款不斷增加;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形式有限、貸款期限不長;農村金融環境不佳。
(一)農村金融機構融資渠道單一
受限于市場定位問題,農村金融機構融資渠道單一,只能在地方開展業務,缺乏多樣化的融資渠道。在我國很多地方,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加大下沉力度,將業務擴展到農村,獵奪當地農村金融資源;再加上地方農村金融機構成立時間有限,知名度不足,名牌效應不夠,在與大金融機構競爭下,無法具備較高競爭力,吸取存款能力不足,難度較大。另外,農村金融機構一般規模都比較小,機構評級總體偏低,專業人員有限,難以加入債券交易、銀行間交易市場。這些缺陷導致了地方金融機構很難通過發行同業存單或者債券等方式,主動吸納資金。
(二)農村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薄弱,不良貸款不斷增加
因自身能力有限,農村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薄弱,時刻面臨著較大的信用危機。在我國一些民營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資金需求雖然較為旺盛,但是由于這些中小企業和相關貸款缺乏有約束力的抵押物,通常采用信用貸款或者擔保人擔保的方式進行貸款,這帶來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難以處置逾期貸款。不良貸款不斷增加,給農村金融機構帶來巨大的資金回流風險。
(三)農村金融機構貸款形式有限、貸款期限不長
為減少不良貸款、控制壞賬率來降低自身風險,再加上農村金融機構專業人才較少,缺乏有效的風險判斷能力,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形式有限、貸款期限不長,其提供的金融產品以貸款業務和匯兌業務為主,信貸產品則以抵質押貸款、擔保貸款和小額信用貸款為主,且放款率較低,大多農村金融機構普遍存在“惜貸”現象。從擔保方式上來看,農村金融機構信用方式選擇較少,多為抵質押貸款和擔保貸款(以前者為主);從還貸方式上來看,大多數農村金融機構以按季結息和利隨本清為主要還款方式。對比國有銀行、城市商業銀行或者股份制銀行等大中型金融機構,農村金融機構因人才、技術、專業、創新等方面的原因,無法做到像大中型金融機構那樣采取無縫對接、按月結息等靈活還款方式,產品類型較為稀少。
(四)農村金融環境不佳
“孟母三遷”的典故告訴我們,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發揮著多大的作用。同樣的,金融環境的好壞對經濟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良好的金融環境可以促進當地經濟建設;反之,不佳的金融環境將阻礙當地經濟的發展。當下,由于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金融法律常識、金融專業知識普及率較低,農村貸款戶缺乏相關法律和專業意識,農村整體金融信用環境較差。不佳的金融信用環境使得相關信貸資金的安全性較低,盈利性無法得到保障,涉農貸款整體資金風險較大。這導致了農村貸款戶很難從當地正規金融機構得到貸款,為了滿足自身的資金需求,只能向民間借貸機構轉移。顯然,民間借貸機構利率普遍比當地正規金融機構高出很多,貸款期限和持續性方面也無法得到保障,再加上其缺乏標準的規范和強有力的監管,不但加大了農村貸款戶的經營成本,也給農村金融環境帶來很大的隱患,影響農村金融發展,從而阻礙當地經濟發展。
二、農村金融發展路徑優化的若干建議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農村金融發展路徑優化的若干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調整利率和還貸期限,擴充資金來源;建立有效的農村金融征信系統;完善擔保體系,推廣普惠金融產品;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建立新的金融模式,普及普惠金融紅利;引進人才,提高自身專業水平與服務意識。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調整利率和還貸期限,擴充資金來源
為促進農村機構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政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善:(1)有效利用賦稅杠桿、加大財政補貼;(2)保證銀行資本在農村金融機構占有較大的比例,政策上執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3)因利率的變動對服務“三農”的積極性和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性有較大的影響,可以采用極具彈性的利率定價,優待涉農貸款利率;(4)擴展涉農信貸扶貧范圍,結合農產品成熟周期彈性浮動還貸周期。
(二)建立有效的農村金融征信系統
為提高農村金融機構風險控制能力,降低壞賬率,應當建立有效的農村金融征信系統。這有助于農村金融機構掌握農村貸款戶信用水平,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問題。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在其金融發展的進程中,已經建立了服務于金融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這些平臺有效地解決了銀企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在緩解小微型企業融資難度方面取得成效,極大地擴展了銀行和企業的業務對接。農村金融機構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農村貸款戶的經營能力、財務狀況、信用歷史、經濟風險、消費能力及風險偏好等綜合信息,有助于其自身在信息充足的情況下遵守成本效益原則,更有效地挑選出綜合能力較好,符合放款條件的企業進行撥款,有效降低經營風險;同時,對于小微型企業而言,也可以通過平臺獲得貸款。
(三)完善擔保體系,推廣普惠金融產品
有效的擔保體系和多元化的擔保方式,不但可以很大程度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經營風險,同時也為農村合作經濟體系提供重要保障,使其實現生產、供銷和信用三方面有效結合。具體方式如下:
第一,農村整體授信
農村金融機構可以采取與村民積極合作的方式,整體授信,擴大小額信用貸款的覆蓋范圍;同時可以發行具有融資功能的借貸卡給“三農”群體,來解決農村貸款戶因擔保難等問題而導致的貸款難度大的問題。另外,也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集體經濟較薄弱的團體達成共建意向,因地制宜設計金融產品,為更多農村貸款戶解決融資問題。
第二,借鑒已有量身定制經驗,完善自身不足
我國農村金融機構,在量身定制方面已經取得不錯的成果,比如浙江泰隆商業銀行溫嶺支行和椒江農合行:前者不僅將金融與黨建有機結合,推出了“黨員先鋒貸”金融產品,還根據地方經濟特色,推出了“創保貸”和“樂農貸”等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后者則積極響應國家普惠金融政策,為助力于農村致富,凝心聚力推出了“農村婦女創業小額貸”和“失海漁民創業貸款”等十幾種金融產品來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其它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借鑒這些寶貴經驗,促進當地金融及經濟發展。
(四)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建立新的金融模式,普及普惠金融紅利
農村金融機構應積極響應國家小微型企業金融服務質量提升的升級工作要求,通過不斷擴充網點覆蓋范圍、提高服務質量,在金融空白或者較為薄弱的地區優先布置網點,建立“金融便利店”。這些措施可以為更多的農民提供金融服務,使當地金融覆蓋面更為廣泛,提高農村金融滿意率。同時,為提供金融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可以借助于互聯網技術設置“客戶服務移動工作站”,幫助實現“上門、一站式”金融模式。這幾年,各地農村金融機構也推出了一些新的金融模式,比如臺州銀行在2016年推行的“網上分行”和“微信銀行”,浙江民泰商業銀行在2017年推出的“直銷銀行”等等。這些新的金融模式,都是建立在“互聯網+”和“大數據”這些新興的時代產物的基礎上,實現了足不出戶進行開戶和信貸等金融業務。為偏遠、貧困地區農民可以享受到國家經濟發展和普惠金融的紅利,有效地解決了農村貸款戶資金需求及周轉困難等問題。
(五)引進人才,提高自身專業水平與服務意識
與商業金融金融服務于高質量客戶特性不同,農村金融機構面臨更多的風險和挑戰。農村市場自身較為復雜,無論是經營規模還是資金需求情況各有不同;再加上利潤率低、信用評級困難、風險較大。農村金融機構為充分了解客戶信用能力與潛力,可以采用引進人才的方式,提高自身專業水平與服務意識,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的貸款需求。
【參考文獻】
[1] 任秋娟.基于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的農村小型合作金融組織發展路徑[J].改革與戰略,2017,33(06):97-98+118.
[2] 楊貴倉.農村金融生態優化視域下我國村鎮銀行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6(07):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