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天軍
【摘 要】 “發展普惠金融”在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被確立為國家戰略。2015年國務院出臺《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普惠金融是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是其重點服務對象。農村顯然成為普惠金融發展重點區域。但農村基礎設施差、地域條件偏遠、農民金融意識落后的現狀嚴重影響了普惠金融的發展,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大力推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已成為提高農村整體經濟水平的有效路徑,本文從三個方面探究了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 普惠金融 農村 發展策略
1.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讓所有市場主體都能分享金融服務的雨露甘霖”。其中農村市場是重要市場,是發展普金融的重點地帶。普惠金融主要目標是改變弱勢群體被排擠在傳統金融服務外的現狀,讓弱勢群體享受到相應的服務和產品,普惠金融的發展也更加傾向于弱勢群體。農村中依靠農業生產的農業是極具代表性的弱勢群體。農民群體個人信用等級不高、可抵押品有限、缺乏擔保能力,很難獲得傳統金融支持,因此,農民是普惠金融服務的首要對象。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經濟水平整體提升了,才能體現惠民政策的有效實施。習近平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中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2.農村普惠金融現狀
2.1農村金融體系不夠完善。一方面農民貸不到或難以及時貸到資金;另一方面金融機構認為農村金融難做,很多地方依然存在金融服務主體少,方式單一,甚至偏遠地區出現金融盲區。形成了農村金融產品供給與需求的嚴重失衡。
2.2金融機構下鄉成本較高。早期進入農村的金融機構多主要是農信社、村鎮銀行、小貸公司等,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網點主要分布在縣域以上經濟發達地區,縣域及以下農村地區人均金融網點占有率很低,正規金融服務資源覆蓋面很低。
2.3金融供給產品單一、總量不足。很多在國際上已經認可的普惠金融產品,在中國無法真正開花結果,目前提供給農村地區的普惠金融產品豐富程度不高,難以滿足農村普惠金融主體的多樣化需求。
2.4農村借貨需求占比較大,并承上升趨勢
據銀監會統計,至2010年末,我國農村地區有農戶約2.3億戶,其中有貸款需求的農戶約有1.2億戶,充分說明了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借貸需求居于主要地位。
3.針對農村普惠金融現狀提出以下策略
3.1建立健全普惠金融的法律法規體系,提供普惠性農村金融發展的效率性和合規性。形成完善的普惠金融整體法規,以法律的形式來規范國家、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等普惠金融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使我國的普惠金融在法律的軌道上健康有序發展。
3.2降低普惠金融成本。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指出,在傳統普惠金融模式和技術條件下,普惠金融一直面臨著成本高、效率低、服務不均衡、商業不可持續的全球共性難題,尚未得到系統性或者說是根本性的解決。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依托數字技術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正日益形成國際共識。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有效的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減少物理網點和營業時間的限制,推動解決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的問題。為實現普惠金融可持續的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解決思路。
3.3豐富金融產品,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例如中國銀行普惠金融貸款產品推出了個人網絡循環貸款。貸款用途可以滿足教育、旅游、裝修、購物、婚慶等全方位的消費資金需求。期限多樣,最短1個月,最長1年。盡管多機構都在金融產品多樣化進行了改進,但依然存在貨款授信額低的問題,因此各金融機構應大力推也多樣化金融產品。
4.結論
建立健全我國普惠性農村金融體系還需要從監管框架、法律法規、財稅支持等方面全盤考慮,
實現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豐富金融新產品,滿足農民的各種金融;降低金融成本,讓金融機構和受惠群體有更多大的受益空間,同時重視普惠金融機構的收益和風險控制,建立起相應的風險控制體系,早日實現全民共享的普惠性金融體系,為我國的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全面的金融支持。
【參考文獻】
[1] 劉婷婷. 我國普惠性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路徑探析[D].云南財經大學,2013.
[2] 張東強. 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2.
[3] 孫國茂,楊楊,安強身,張文強,孫婷婷,袁青萍. 《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A]. .山東省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6)[C].:濟南大學金融研究院,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