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我國在擴大對外貿易的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環境污染,如何在減少環境污染的前提下擴大國際貿易已是重要的研究焦點。在分析國際貿易與環境污染關聯性的基礎上,闡述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的三大影響效應:規模效應為負、結構效應不顯著、技術效應為正,提出實施地區差別貿易政策、積極完善出口貿易結構、調整國際貿易銷售方式和制定國際貿易長遠政策等治理我國國際貿易環境污染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國際貿易;環境污染;經濟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9-0015-03
Abstract: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rought about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China is expanding its foreign trade at the same time,it also produces a huge amoun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how to expand international trade under the premise of reduc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re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ale effect is negative、structural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technical effect is positive,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licy suggestions on governing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China: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differential trade policy、actively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export trade、adjust the mod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ales and formulate long-term policie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Key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Environmental Pollution;Economic Globalization
[作者簡介]史藝(1998-),女,漢族,山東德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一、國際貿易與環境污染的關聯性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加快的背景下,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眾多,除了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外,經濟活動不容忽視。縱觀全球,經濟活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非常普遍,主要表現為市場的外部不經濟性造成的環境污染,使得經濟活動無法達到資源的帕累托效應。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連,沒有一項經濟活動的產生不會對自然環境帶來某種影響,只不過影響的多或少而已。
作為重要經濟活動之一的國際貿易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根據我部分專家研究表明:我國城市PM2.5排放的主要來源在于經濟生產活動,國際貿易是中國 PM2.5排放增加的重要來源。因此,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是較大的,而環境污染與國際貿易的關系研究也具有較深的淵源。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國內外相關學者就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由于環境作為公共物品其產權難以界定,使得資源的有限供給與貿易持續增長對資源需求增加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從而導致市場失靈。面對全球環境污染的日趨加重,如何解決國際貿易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政府與學術界的重要研究課題。
二、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的影響效應分析
(一)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的規模效應分析
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的規模效應是指在一國或地區的污染排放強度與產業結構不變的條件下,跨國貿易通過影響本國或當地經濟活動的規模進而造成環境污染的效應,其最基本的假設條件在于: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經濟規模將不斷擴大。而現實早已證實了這種假設的成立,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通過大力發展國際貿易業務,成功推動了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更是把對外貿易看作是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為我國經濟規模的擴張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但是,在大力發展國際貿易,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環境污染不斷加重的不良后果,如自然資源的大規模開采濫用、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生產活動污染以及排放量增加等問題逐步顯現。不管是從生產規模擴大角度還是從要素密集度角度分析,無論何種經濟產品的生產或是何種行業的生產,都必將帶來或多或少的污染物質的排放,即使是某些行業的生產本身所能排放的污染物質極少,但如植物分布破壞、生物多樣性和噪聲等,也可能會對環境狀況造成不利影響。
(二)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的結構效應分析
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的結構效應是指跨國貿易通過影響本國或當地經濟活動的結構進而造成環境污染效應。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下,國際分工在全球范圍內更加細化,國際經濟協作更加頻繁,各國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稟賦優勢,使得各國的產業結構逐步發生改變。
國際貿易的結構效應對環境污染到底產生積極影響還是消極影響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要素稟賦理論占據了主導地位。當國際貿易使資源流向相對清潔的部門時,結構效應對環境污染將起到積極影響,使得產業結構由污染嚴重的行業向污染較輕的行業轉移。相反,當國際貿易使資源流向相對污染的部門時,結構效應對環境污染將起到消極影響,使得產業結構由污染較輕的行業向污染嚴重的行業轉移。另外,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影響經濟結構效應對環境污染影響程度。
(三)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的技術效應分析
國際貿易對環境污染的技術效應是指通過國際貿易引進外國先進的清潔技術和環境保護設備,使得國內生產企業產出的單位產品帶給環境的污染效應降低,也可以稱為單位產品的能耗下降或企業污染強度的降低。因此,可以判定的是,國際貿易的技術效應往往對環境污染產生正向影響,即有利于改善環境污染狀況。
某國或地區通過國際貿易進口越先進的清潔技術和越多的環保設備,改善該國或地區環境污染狀況的作用將會越大。其中先進的清潔技術包括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能源等,如風能、光伏、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技術;環保設備是指與環保行業相關的機器設備,如高分子環保材料、納米材料和企業末端污染治理設備等。一國通過技術效應治理環境污染是保障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由于不同國家的技術人員素質、操作方法、工藝流程和生產設備等存在很大差異,通過國際貿易不斷在環保技術領域互相滲透和流動,將發達國家的先進清潔技術和設備擴散到發展中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治理將起到重大作用。
三、我國治理國際貿易環境污染的對策建議
(一)實施地區差別的貿易政策
實施地區差別的貿易政策關鍵在于環境政策與貿易政策的協調。應在具體分析當地地域經濟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制定貿易政策。按照我國統計局對我國地域的分類,將其分為東中西和東北部,這四大區域的對外貿易產品結構和對外開放程度等均有較大差異,顯然不適合制定統一的貿易政策。從環境污染角度考慮,與中西和東北部相比,我國東部地區的環境污染較為嚴重,而且我國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密集型的產業80%以上分布于我國東部地區,目前有逐步向中西和東北部轉移的趨勢。由于我國的國際貿易對這四大地區的環境污染程度不同,因此要實施地區差別的貿易政策,也要考慮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把發展戰略與地區發展特色相結合,實施對東部地區有別于中西和東北部差別的貿易政策。
(二)積極改善出口貿易結構
我國在加大對清潔技術和環保設備引進的同時,應當積極改善出口貿易結構,尤其是在污染密集型產業上,減少污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加強對我國出口系列產品的清潔化處理,充分考慮國際更加嚴格的綠色貿易限制措施,防止過度污染的貿易產品出口。具體做法包括: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提高國內外貿企業出口商品的排污效率、降低或取消高污染產業產品的增值稅出口退稅率、取消對高污染產業的各種補貼、不斷支持新能源產業產品的出口貿易、深化我國能源系統的體制機制改革等。在繼續實施對外貿易“走出去”戰略的同時,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鼓勵企業引進國外的最先進清潔設備和技術,并確保引進的技術在國內具有可操作性。
(三)調整國際貿易的銷售方式
調整國際貿易的銷售方式關鍵在于加快轉型升級加工貿易方式。目前,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環境和資源約束逐步加大,主要原因在于加工貿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受外國技術影響大、核心技術未掌握等,導致其在加工制造環節附加值不高。鑒于非友好的加工貿易環境和不夠豐富的資源條件,我國政府應當加快調整國際貿易銷售方式,積極推動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具體做法可以包括以下三點:一是以綠色貿易為引領,推動調整加工貿易的產業結構;二是不要盲目追求規模和速度的增長,要注重提升發展的效應和質量,不斷提升加工貿易產品的附加值;三是增強國內創新,增加由內資主導的加工貿易經營主體,創建國內自主品牌,延長國內加工貿易的增值鏈條。
(四)制定國際貿易的長遠政策
對外貿易是一項長期發展戰略,應當充分考慮其可持續發展性,這就要求我國政府在出臺貿易政策時,不應僅僅著眼于眼前利益,要有效銜接短期目標與長遠戰略的發展關系。對具有持續性和長期性污染特性的出口產品應該保持高度警惕,如生產周期較長的部分污染密集型出口產品,污染周期長,典型的例子為土壤污染物。政府在批準和規劃該類投資項目時,應當充分考慮以下三點,以確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相互協調:一是是否會被短期利益所驅使;二是是否會威脅到相應地區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的發展;三是是否會對當前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因此,更加要求政府相關部門不僅要在項目的審批階段和規劃階段詳細考察論證,還應當將該項目的利弊和周期與相關人員的政績和任期掛鉤,確保從長遠角度出發。
[參考文獻]
[1]Boamah Kofi Baah,Du Jianguo,Boamah Angela Jacinta,Appiah Kingsley. A study on the causal effect of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8,25(6).
[2]Yunfen Zhao.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Trade Dynamic Model[J].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3,8(9).
[3]都斌,余官勝.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環境污染的影響[J].環境經濟研究,2016,1(02):25-35.
[4]楊愷鈞,唐玲玲,陸云磊.經濟增長、國際貿易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7(07):134-138.
[5]吳力波,于暢.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環境效應的差異性研究[J].環境經濟研究,2017,2(2):18-35.
[6]李光龍,張明星.擴大對外貿易加劇了中國環境污染嗎?[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2(3):119-125.
[7]劉莉.中國國際貿易服務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研究[J].價值工程,2018,37(21):286-288.
(責任編輯:張彤彤 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