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笠 李桂
[摘 要]技術引進是產業實現跨越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可逆轉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國的合作與交流愈發緊密,對技術引進的重視程度持續上升。結合我國農業技術引進的現狀,剖析了我國農業技術引進在風險管理、經費投入、整體素質和消化吸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據此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旨在為加快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技術引進;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41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9-0056-03
Abstract: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the leapfrogging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irreversible tre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amon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re becoming closer and closer, and the degree of emphasis on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continues to rise.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risk management, fund input, overall quality and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mport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words: Agriculture;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Modernization
[作者簡介]朱笠(1993-),男,湖南郴州人,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李桂(1984-),男,湖南邵陽人,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
利用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已成為中國農業生產力快速增長、農業生產效率迅速提升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眾所周知,產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過競爭來提升實力,同時也需要在合作交流中穩固基礎,合作與競爭是市場經濟不變的主題,兩者共存并良性發展才能更大程度地推動現代化進程。對于農業產業領域而言,應抓住合作的重要契機,借助國內外持續進步的科學技術提升競爭力。
一、我國農業技術引進現狀
(一)引進合同經費有所提升
經濟一體化帶動了全球經貿交流,引進國外資本與技術對于國內各行業領域的發展極其重要,農業發展亦是如此。2007—2016年我國農業(農、林、牧、漁)技術引進取得較大進展,十年間技術引進合同數量共計699項,其中2010年最高達109項;合同經費支出總計77118萬美元,其中技術費金額所占比重大幅提升,達到72911萬美元,約占總支出的94.5%。但農業領域技術合同經費投入在技術引進合同總經費的投入比重上仍顯不足,僅占0.1%~0.3%,相較于制造業、供應業和社會服務業等行業差距明顯。
(二)引進技術類別廣泛拓展
伴隨開放程度逐步提高,我國農業技術引進類別廣泛拓展,涵蓋了農機設備、種植、畜牧、水產、食品醫療及配套設施等眾多行業領域,至今累計引進先進技術千余項。種植方面育種、灌溉、耕種、栽培、植保和基因工程以及畜牧水產方面飼養、生產、檢驗、加工、包裝等技術均得到大規模進口,而從農機設備方面來看,2016年引進拖拉機、播種機、施肥機、擠奶機、牽引機、園藝設施、草地畜牧機械等各種機械設備超過120種,進口量同比增長6.4%,引進農業技術類別及數量均呈持續增長態勢。
(三)引進來源區域逐步多樣化
20世紀60、70年代我國農業技術引進主要依賴于日本、蘇聯及歐美等少數發達國家,關鍵技術和資源均被其掌握,進口來源呈現單一性[1]。但由于國際環境的巨大變化,目前我國技術引進來源走向多樣化,在維持對歐美發達國家技術進口的同時,將技術來源拓展至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智利、巴西、阿根廷、突尼斯、南非等西亞、拉丁美洲、非洲及其他各大洲的逾一百個國家和地區。
二、我國農業技術引進存在的問題
(一)農技引進中的風險防范意識較差
在引入國外農業技術的過程中,首先要確保引進的技術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能夠適應于當地的產業經濟發展。由于部分機構或人員缺乏相應的經驗以及對先進技術缺乏系統性的了解,造成農技的盲目引進,以至于出現技術掌握熟練度不夠、適用性低的情況,產生價高質劣、浪費成本等問題,譬如我國曾從歐洲引入智能溫室,可由于沒有考慮氣候及地理差異等因素,導致運行成本巨大,只能使此項技術用于研究而無法推廣實施,無法帶來實際性的經濟利益,這就是事前缺少對引進技術的了解與評估。此外,農業技術引進涉及到的范圍包括豐富的種質資源,如果缺乏對引進資源的認識,極易造成生物入侵,破壞物種多樣性,水葫蘆、福壽螺、紅耳龜等的引入就是例證。
(二)農業技術經費投入結構不合理
硬性農業技術通常是指農業機械設備、科研器材、動植物良種和種質資源等具備實物載體的技術,而軟性農業技術則指農業技能、專利技術、管理標準、操作方法等具無形性質的技術[2]。近年來,雖然我國引進農業技術的費用持續增加,但多用于硬性農技的引入,引進軟性農技的投入占比明顯不足,2012—2016年的五年間我國在引進農業機械上共耗資逾700億美元,而期間農業技術引入項目僅約3.4億美元,軟性技術仍待引進開發。在眾多領域的比照當中,軟性農業技術的經費投入更顯得不足。同時,從農技推廣中心的信息來看,近年我國70%左右的農業技術經費主要用于發放農技人員工資,不僅遠超發達國家的水準,與非洲國家55%的經費投入相比也顯得過高。這表明我國在農業技術經費上投入結構不合理,并且投入強度不高。
(三)農民整體素質不高
雖然當前我國農民素質的整體水平呈上升趨勢,但農村的風貌與理想中的情形相去甚遠,農民素質仍是農技引進及推廣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大部分處于35歲年齡段以上,約占農村總勞動力的80%左右,受到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導致受教育程度不高。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現階段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當中,文盲及教育程度低的人數占比較大,農業技術高學歷人才相對匱乏,并且人才和青年勞動力流向城市或其他行業的情況大量存在(如圖1)。農技人員素質不高直接導致技術利用效率過低,對現代農業技術的引進、吸收以及創新造成阻礙,不利于產生經濟效益[3]。
(四)農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不足
農業技術引進是促進農業技術進步并實現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不可或缺的途徑,但引進后的消化吸收是關鍵環節。目前我國對于農業技術引進的重視度不斷增強,但卻缺少對于國外技術消化吸收的重視,未能給予技術引進之后一個更好的銜接。如在技術引進的資金配置方面,只注重將國外技術引進來,只有較少的部分應用于實際的消化吸收以及再次創新,這樣導致我們過多地依賴于技術進口,難以擺脫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局面[4]。從科學技術方面來看,2003—2015年我國R&D;/GDP值由1.12%增至2.06%,雖然呈現逐步上升趨勢,但經費投入比重仍與美國、日本、德國、瑞典等發達國家相差較多,2015年我國R&D;/GDP值分別比日本、德國、瑞典、韓國低1.43%、0.81%、1.20%、2.17%,由此可見,我國農業引進技術消化吸收水平還相對不足。
三、提升我國農業技術引進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農業技術引進的風險管理工作
為提升農業技術引進的安全性和高效性,采取科學、先進和規范的風險防范措施十分必要。由于我國與部分發達國家在農業技術水平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那么引進先進技術就成為一種現實需求,但從我國地域特征看,各地自然環境差異顯著,農業技術引進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農業技術的適用性問題,否則只會提升農業生產成本甚至造成更大損失。此外,農業技術引進帶來物種入侵的風險同樣值得警惕,特別是當下轉基因技術不斷進步,引進外來轉基因技術勢必會對本土農業技術造成影響。在此情形下,必須加強對農業技術引進的預先評估,建立全方位的農業技術監管體系,保障農業技術合理運用,同時對引進的農業技術進行實驗和監控,避免盲目進行技術推廣產生風險。
(二)合理優化農業技術引進結構
引進以農業機械、科研設備、農藥和種質資源等實物為載體的硬性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帶動我國農業技術進步,但也會由于技術方法、操作水平落后等原因形成使用率低下的情況。從我國農業技術發展軌跡來看,研發能力和制造水平較低才是影響農業高效生產的關鍵。因此,提升國內農業技術不應單靠硬性技術的引進,必須合理增加軟性技術引進的比重,當下各個行業領域都愈發重視軟性技術的投入,農業作為基礎產業需要對軟性技術投入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農業技術知識、管理模式、技術經驗、制度標準等方面都應投入更多資金以此推動引進力度。調整優化農業技術引進結構,使軟性技術與硬性技術相互結合,更有利于知識、經驗的積累并直接掌握關鍵技術。
(三)加大技術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
農業技術人才是農業技術發展的第一資源,缺少技術人才就缺乏了農業生產領域的競爭力,為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必須注重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規劃構建農業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各方機構不斷整合農業優勢資源,集中建設農業科技人才教育的培養基地,引進優質師資力量,提供完備教學設施,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規范化、系統化及專業化的培養模式。其次,創新農業科技人才引進機制,制定和完善農技人才引進和留用的相關保障措施,營造更加寬松的政策環境,并為農業技術人才提供適量的優惠補貼,對于農技人才需求量較大的地區可以適當降低引進標準,確保農技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第三,加大對于農業科技人才的投入保障力度,設立農業科技人才發展專項基金,合理用于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教育、引進留用、創新創業、獎勵補助等,并為人才開發提供信貸、保險和稅收支持,積極引導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技人才隊伍建設。
(四)推動農業技術持續引進并二次創新
首先,由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農業水平“技術勢差”的客觀存在,后進國家理應抓住機遇、解放思想,借助全球一體化的環境趨勢發揮后發優勢,以尋求國內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經濟的較快發展[5]。其次,應加強立法工作,制定一系列推動技術引進和創新的規章政策,使技術引進和創新工作得到有效保障,并通過完善法律法規,進一步解決技術引進過程中存在的紛爭,促進良性競爭。第三,拓寬投資、融資渠道,引進和創新離不開資金投入,一方面,強化政府對農業科研技術的資金投入力度,興辦現代農業科研機構和企業,政府是推動技術引進和創新的主力軍;另一方面,提供優惠稅制,廣泛吸引集體資本、個人資本的進入,尋求政府與民間資本多方參與,構建多元化的農業科研技術投資體系。
[參考文獻]
[1]李奮生,李娜.我國農業技術引進中政府行為優化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0):26-31.
[2]魏鍇,楊禮勝,張昭.對我國農業技術引進問題的政策思考——兼論農業技術進步的路徑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13,34(4):35-41.
[3]柏振忠.農業技術引進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的貢獻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8):93-96.
[4]任維真.技術引進對我國技術創新的影響[J].天津經濟,2014(7):34-37.
[5]翟治芬,周新群,張建華,徐哲,王麗麗.發達國家農業科技化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世界農業,2015(10):149-153.
[6]張昭,楊禮勝,張俊飚,鄭戈.歐盟農業技術引進的路徑、做法、經驗及其借鑒[J].世界農業,2010(6):11-14.
[7]孫永朋,朱富云,吳衛成.基于后發優勢視角的農業技術引進對策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2012,24(6):1146-1149.
(責任編輯:郭麗春 董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