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超,劉晶晶 ■.信陽學院 土木工程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45
近十年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飛速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日益受到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從沿海城市到三、四線城市均出現大規模的圈地、造城運動,房地產市場也空前發展,以致社會對工程造價、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對掌握工程造價軟件的專業人才的需求。在民辦高校招生中,工程造價專業在土木、工程管理類招生中處于優勢地位,持續得到學生及家長青睞。但是,民辦高校在開辦該專業獲益的同時,其發展也暴露出很多現實問題,如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模式僵化、硬件設施投入不足等,這些都成為工程造價專業發展的瓶頸。
(1)師資力量不足,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民辦高校工程造價專業設置時間不長,缺少優秀的學科帶頭人,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均不合理;二是民辦高校通過招聘及原有土木相關專業教師的儲備,在師資方面基本能夠完成工程造價專業教學任務,但大多數教師都是青年教師,相當一部分教師是剛完成研究生階段學習,繼而走上民辦高校講臺,缺乏工程造價實踐經驗,教學任務的完成僅局限在教材上,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乏味,課堂效果不佳;三是專業結構、學緣結構不合理,部分青年教師是工程類、管理類相關專業,真正具有工程造價專業背景及實踐經驗的青年教師數量極少。
(2)教學模式僵化,缺乏創新。目前,結合民辦高校發展定位,以土木類專業為代表的絕大多數專業側重于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但在培養模式上存在諸多問題,如工程造價專業學生踏入校門就開始接受手工制圖訓練及CAD的學習,老師“推著走”,大量枯燥內容讓學生喪失學習積極性,失去學習動力;側重于課堂理論教學,具體動手環節停留在表面,導致實踐教學質量不高,也缺乏實際操作能力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上這種“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模式是民辦高校的辦學特色,雖能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備較好的基本功,但通過對建筑行業人才需求的調研,不難發現,企業迫切希望找到的是能夠適應行業發展需要,能夠適應企業持續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這樣就產生了民辦高校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寬口徑”與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的“專業化”之間的矛盾。
(3)資金投入不足,學校硬件、軟件落后。隨著國家政策的推進和BIM技術在工程造價領域應用逐步成熟,整個建筑行業應用BIM的時代已經來臨,而BIM技術應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工程造價領域已是大勢所趨。在BIM技術引入、應用方面,很多公辦高校已經走在前列,而民辦高校辦學資金主要來源于學生學費,大規模地校園基礎設施建設的花費,以及近年過多的招生快速的攤薄了各項資源,如各項實驗、實訓資源;資金投入跟不上,硬件設施滯后、實訓室投入不足,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這些都導致培養學生依然停留在教材理論教學上,對BIM技術不了解、更談不上應用,這都影響學生就業競爭力及學校綜合水平的提高。
(4)校企合作力度不足,實訓教學受到局限。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是校企合作層次較低。民辦高校建立校企合作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企業選擇方面沒有發揮主動,針對性不強,工程造價專業學生在合作企業實習期間并沒有真正從事工程造價相關工作,而僅僅是“打打下手”或者直接做一些非相關工作,既沒有學到專業技術,又浪費了時間,這對學生培養是不利的;二是校企合作深度、廣度不夠。目前建立校企合作的一般做法是雙方簽訂合作協議,學校定期或不定期的向企業“輸送”實習生,企業負責安排這些實習生的生活和學習,并適當支付一定報酬,以上過程看似沒有問題,但這樣的合作僅僅停留在“各取所需”的階段,沒有真正發揮校企合作的作用;三是校企合作主體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由于民辦高校開展工程造價專業時間較短,缺乏經驗,尚未找到適合校方、企業均滿意的合作及利益劃分方式。
(1)準確定位。結合民辦高校辦學條件、社會對工程造價專業學生的職業要求以及學生自身特點,找準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創新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突破學科知識體系,打破固有框架,實現模塊式課堂教學,同時發揮適用性、實用型原則,優化專業課程設置。此外,作為應用型民辦高校在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的課時分配上應與公辦研究型高校有所區別,教學單位應客觀、宏觀地分析社會、市場對工程造價專業人才素質的需求,結合民辦高校及學生特點來開設相關課程,合理分配學分及課時。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重點培養或引進學科帶頭人;改善教師年齡結構,構建一只年齡結構合理、職稱合理、以老帶新的教師團隊;提高薪資待遇,穩定教師隊伍,并擴大教師招聘范圍,引進知名院校畢業生,定期聘請一線工程師來校講學,充實教師隊伍,改善教師學緣結構,以新理念、新技術促進專業發展,充實課堂教學。
(3)創新教學模式。一是根據民辦高校自身條件、區域發展需求及三本院校學生學習及個性特點,找準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有針對性的制定培養目標,而不是單純地、有意識地向知名高校看齊;二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首先,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要突出應用性,必須大膽改革創新,突破固定框架,要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1];其次,優化課程設置。通識教育及基礎理論課程以必須和夠用為度,一定要避免大量擠占專業課學分、課時現象發生,突出專業課針對性及適用性。
(4)加大資金投入。2015年,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出臺了《關于印發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的指導意見》,針對BIM技術在建筑行業中的應用做出了頂層決策,BIM視角下——而且工程造價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很高,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關鍵環節,因此,需要民辦高校重視對教學硬件設施、相關造價軟件及實訓室、實習基地及科研創新平臺的投入。加大學生參與國家級、省級、區域競賽的支持及獎勵力度,“以賽促教、以賽促學”,讓教師及學生在參與競賽的過程中找差距和不足,并加以改進,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高教師業務水平,促進學科專業發展,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及知名度。
(5)加強校企合作。首先,要改變高校、企業、學生對校企合作的認識。對于高校來說,轉型為應用技術型大學,并未造成社會認可度降低;對于企業來說,雖然沒有降低在就業市場上獲得人才的成本,但其參與了本行業人才的培養,為行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對于學生來說,應在實習過程中充分了解企業發展情況、行業發展趨勢及就業形勢等,不能抱著“混日子、拿學分”的心態對待實習工作。其次,針對工程造價專業開展的校企合作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工程實踐能力和具有創新意思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素質人才,而目前民辦高校的青年教師隊伍還是以學術型為主,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少之又少,這就需要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青年教師也要參與進來,學習、參與工程實踐,在實踐中指導學生,也提升自身教學水平,真正做到“實踐教學、實訓教學”;再次,保障校企合作主體的利益。雖然高校和企業是不同的利益主體,其所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但二者還是可以找到利益共同點的:學校可聘請企業高級工程師擔任某些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的授課教師,而企業為了提高員工執業資格能力及資質等級,也可邀請學校教學經營豐富的教師給員工進行造價師、建造師等執業資格考試培訓和輔導等;最后,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只有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培養對專業實踐能力的興趣,校企合作培養新型人才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1]姜嘉樂.工程教育永遠要面向工程實踐——萬鋼校長訪談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4).
[2]劉賽.工程造價專業實踐教學評分系統的研究與應用[D].湖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