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兵
摘? ? 要: “四個自信”是黨的十八大之后提出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構建的基本要求和方向,也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本文力圖在全面完成基本內容教學的基礎上,探索用案例方法、對比教學及綜合分析模式實現教學效果的全面增強。
關鍵詞: 四個自信? ? 思政教學? ? 教學方法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已經成為新時代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和文化構建的特征與表現,也是高校思政教育中極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如何更加全面、準確、高效地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我們進行了一些在教學第一線的嘗試和方法探索。
思政教學最重要的是讓接受教學的大學生真正領悟基本理論,接受并自覺運用到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和判斷中,因此,教學的科學性、客觀性、情感的共鳴性和思維的辯證性需要高度契合才能實現。我們在教學“四個自信”時,緊緊圍繞內容的真實可靠性、方法的易接受性和自主思維的導向性實現這一教學目標。
一、用真實的歷史和現實案例進行“四個自信”內容教學。
道路自信的核心含義是對發展方向和未來命運的自信。堅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黨和全國人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最具說服力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的巨大歷史性進步。事實是最好的老師,不需要多么繁重的工作,只要全面宏觀地列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9周年以來,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方面的顯著進步,就可以具備強大的科學性、客觀性和與學生在感受中的共鳴。可以運用具體的詳盡案例進行個別展開,從而加深宏觀感覺和微觀視覺的綜合效應,也可以在課堂展開互動環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真實體驗的交流部和感悟。
理論自信則是對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真理性與正確性的自信。理論自信的事實基礎仍然是理論實踐結果的正確性與理論邏輯的自洽性的綜合。在課堂教學中,其一要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正確指導進行歷史性梳理,對于在理論指導下取得的偉大社會實踐成給予充分的邏輯對應關系驗證;其二,要進行理論體系本身內在合理性進行邏輯論證。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體系,結合政治經濟學、政治學、制度經濟學等多門學科進行理論分析,從而讓學生對于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真理性和正確性進行理論層次上的認知和理解,并最終真正接受。
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制度優勢的自信。制度自信需要建立在制度本身的效能、效率和公平維護等宏觀與微觀層次,能否適應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保證中國各項事業順利開展的客觀現實基礎上。因此,需要將制度帶來的能力提升(包括政治能力、經濟能力、文化能力、社會治理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效率改進和社會公平程度進步的客觀事實,讓學生從多個維度進行具體的感知和理解。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新提出來的對于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自豪感和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覺性,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共識和堅定信念。文化自信根源于中華傳統的源遠流長和當今中國文化的蓬勃發展,體現在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強大生命力和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巨大的精神推動作用。我們需要采用相適應的歷史和現實中國文化優秀且先進的多重案例進行演示和呈現,力圖從具體而生動的文化成果和多媒體感受傳統與現代、精神與價值的強大感染力和推動力。
二、“四個自信”教學中需要有強烈的對比方法進一步增強效果。
從正面角度進行“四個自信”教學是最為基本的第一步,但我們仍然需要進行對比教學,才能夠加深對于“四個自信”的歷史和現實正確性的認知。
在國家發展道路上,一些國家缺乏必要的自信,在各種條件下或主動,或被動地被西方勢力引導進入了所謂新模式。可以配置新聞視頻、畫面、采訪,讓學生感受當一個國家沒有選擇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其結果是難以承受的。
在理論正確與否問題上,要明確最終的判斷標準必然是實踐結果。通過分析那些接納西方“政治原則”的部分國家和地方,其所謂的西方模式產生的負面效應和退步結果,必然不能得出原有所謂的“理論”正確的結論。
在制度問題上,同樣需要對制度的判斷標準進行客觀事實標準的對比驗證,告知學生不要相信只要按照某些西方標準就可以實現所謂的發展目標。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是按照這一制度理論達到其目的的。
文化自信則需要對比一些東亞區域的國家和地區實現所謂“脫亞入歐”、“全盤西化”的結果,使其在自我認知、未來目標的實現中出現混亂。既沒有文化的自我主體性,又顯著成為他人的附庸和跟從。
通過強烈案例與理論對比,從另一個側面表明堅持“四個自信”的必要性和客觀性。
三、在“四個自信”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自主思維和主動參與。
自信是“95后”“00后”一代人極為顯著的時代特征。由他們談談對于這個時代,對于中國的發展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優勢和文化的認知,是極為有效的教學互動模式。在我們的教學案例中,一些學生都會談到中國具體的社會現象所帶來的自信感受。比如中國4G網絡的普及率,互聯網產業的先進性、中國年輕人創業的熱情和氛圍、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基礎設施水平的全球領先、民生保障的進步、科研和高新技術的重大突破等。當然,這種自信包括我們直面自身發展中還存在的不足和欠缺,同樣是我們自信的表現之一。
四、在“四個自信”教學中,最終需要教師為主導的綜合分析模式達到教學目的。
綜合分析,分析在前綜合在后。“四個自信”的前提是科學性、客觀性、真理性和實踐性。
正是因為發展道路的科學性,帶來了發展實踐的正確性,中國的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形成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而不是主觀假設和復制的結果。它所帶來的偉大成就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方向性的自信。
理論自信是對社會發展規律掌握的科學體系自信。是對中國在新時代如何實現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偉大復興的系統性、科學性回答,也是最終實現中國夢的理論答案。強調理論自信,是對過去成功實踐的經驗總結,也是為了在未來堅定實現目標的強大思想武器。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既是對過去我們輝煌成就的充分肯定,又是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目標的充分自信。雖然我國現階段在一些領域仍然滯后,但并不影響我們通過不斷改革創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全面激活各個積極因素,在競爭中進一步贏得優勢,把我們的制度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
堅定文化自信,來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化基因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后依然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的精神命脈。而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進行艱苦卓絕的現代化建設,所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種歷史與現代、傳承與發展的集大成者,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基礎和強大精神動力。
因此,在思政課程的“四個自信”教學中,實現思政課程的基本使命,我們在教學進程中探索了案例教學法、對比教學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最終由教師進行綜合分析的嘗試,探索加深教學效果和達到教學目的的初步實踐,獲得相當的成效。
參考文獻:
[1]潘學良.關于“四個自信”教育貫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過程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0):104-107.
[2]白顯良.加強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的幾點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9):17-19.
[3]顧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4-8.
[4]楊志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建構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6):69-73.
[5]白夜昕.問題引領式: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水平的新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8):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