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莉 姚小飛
摘? ? 要: 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教學研究能力作為評價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重要性毋庸置疑。高校教師在做好本職教學工作之余,還要在有限的資源配備下通過校本一體合作對策,全方位提高教研能力,盡快滿足社會對高水平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 高校教師? ? 教研能力? ? 專業發展
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高校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主要指大學教師以研究者的身份,以高校改革理念為標桿,教、研結合,善于發現、勤于總結、勇于創新的能力。教師,根據人力資源角度解析,屬于學有專長的人才,是高校人力資源的核心。被譽為清華“終身校長”的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地域、資源儲備、人力資源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高校,特別是一些地方農業院校高校教師的教研能力。作為或者即將成為地方農業院校的大學教師,如何在波濤洶涌的大幅度改革中奮起直追,趕超相對來說學術研究能力相對更強一些的“211”、“985”等非農業院校高校教師,非農業院校的高校教師的教研能力如何更上一層樓,離不開教育主管部門的運籌帷幄。筆者將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一、優化現有人才儲備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高校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儲備。彈性學制自2002年提出以來,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在各高校越來越普及,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卻遭遇了尷尬:人才供應量的增加及學質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平衡。這遭到一些人的質疑。要求高校在選聘外來人才的同時,選賢任能,最大限度地優化現有人才儲備。
現代管理學方面的一些用人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對英語教師人才儲備有一定的借鑒意義。(1)團隊精神。團隊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凝聚一種力量,提供一種精神,共同完成一個使命。孫子兵法云:“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則得其下下。”先秦·孟子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理部門根據時代要求制定明確的目標,作為實施者的高校教師要做的是擰成一股繩,齊心協力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上實現既定目標。心理學研究表明:掌握知識和形成技能是兩個不同的過程,盡管它們之間有著很強的聯系(歐陽常青,2003)。鄭金洲曾說:“無論是在教育教學中,還是在學校管理中,都不存在這樣的邏輯:只要你讀的書多一些,你就可以解決更多的疑難問題,具有更多直面教育教學實踐的本領。”(鄭金洲,2002)高校人才的培養不應以學歷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素質、悟性、潛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都應該予以考慮。(2)引導與挖掘并舉。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員工身上所蘊含的現有的或者潛在的能力是一個企業的最大財富,雇傭人員的多少并不能決定企業的未來及成功與否,而在于如何做到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即優秀員工與普通員工間的完美媲合和無縫鏈接,否則再多的員工也只是資源的浪費。“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學術梯隊的建設需要群策群力才能得以完善。當前高校人才儲備要做的是在均衡師資力量(引進外來人才)的大目標下,最大限度地優化現有人才儲備。
二、構建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
動物園游玩或者看過馬戲團表演的很多人,相信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么拴大象的繩索那么細,而重達幾噸的大象不掙脫繩索逃跑,重獲自由呢?原因很簡單,類似于美國學者曾做過的名為“青蛙實驗”產生的“青蛙效應”,一頭大象,在它沒出生多久,力氣還不足以掙脫繩索的時候就將其拴起來,剛開始它可能因為不自由不停地反抗掙扎,但是慢慢地在發現無論它怎么掙扎也掙脫不了之后,就會逐漸放棄努力,直至適應,任由“纖細”的繩索鎖住它無窮大的力量。這個事情值得深思反省。缺少來自外界的壓力和監督,部分教師就好比被從小拴著的大象一樣,安于現狀,幸福感建立于一日三餐的溫飽,而不是小康水平(野外自由生活)的實現,久而久之,其自身的惰性將慢慢侵蝕當初的激情與追求,一生碌碌無為。
“評價是教學的一部分,好的教學需要好的評價”(王篤勤,2007)。科學制度化的評價體系,在對教師進行必要約束的同時,也應予以激勵;既評價教學質量,又督促科研創新。簡單、片面、狹隘、量化的傳統測量評價方式對復雜、靈活、多變的教育教學活動難以做到公平公正檢測,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教師專業發展路途上的“絆腳石”。對教師教學能力進行績效評價是高校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科學、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學績效評價體系不僅能夠及時地對教師的教學過程及成果作出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及反饋,對教師自身的業務提高及工作積極性的督促、激勵及調動作用也是不可磨滅的。同時,決策主管部門可基于教學績效評價體系實施過程中顯現出來的具體實際問題,及時予以重視、商討,有針對性地予以解決或者改進完善,全面促進并提高教師的教研水平。
三、扎實落實教研室活動
“眾人拾柴火焰高”。整體教學質量的保證與提升離不開教研活動。“教研”,從字面意義理解,既有教學又有科研,兩者缺一不可。現代社會人才輩出,作為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高校教師,當前最應該做的是在做好教學這一項本職工作的同時,有意識地增強自身的科研能力,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學術能力,真正達到國家對高校教師的要求。“人無模仿,無以立世;教無模仿,無以立教”(張敬鄰,2000)。現今不管是“985”“211”,還是地方性高校,幾乎每年都會公派教師于國內外進修或者訪學,其在外學到并且掌握的知識對于其他教師來說,無論是從知識、觀點或者理念方法來說,都將會是全新的。
集思廣益獻計策,群策群力謀發展。“專家式”教研、討論,以及課堂實踐上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課后反饋收集反思,在大幅度提高大學教師教學質量的同時,為其教研能力添磚增瓦。其次,專題研討。同一所大學,絕大部分大學教師教授的教材都是統一的,學生的水平不相上下,這就意味著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會碰到一些相同的、相似的,甚至兩極化的問題。那么對于那些頗受爭議的、相異性極大的問題,“孤掌難鳴”,單槍匹馬的教師即使心力交瘁也有可能難以解決。《呂氏春秋》寫道:“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專題研討將多面聚為一點,直擊要害,其威力是不容小覷的。再次,互通有無,深耕教研。專門的時間,專題化的討論,頭腦風暴,經驗信息互通有無,全面整體化提高科研水平。
四、提高教學反思能力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反思能力作為教師進行有效教學和專業發展的標志性能力,在教師的持續發展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教師成長的主要標志是教師自我教育與教學反思能力的形成,即教師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作為觀察和思考對象,并對自己做出的教育教學行為及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能力(熊陽,2005)。針對教師自身專業發展,教育管理部門要做的是最大化地喚醒大學教師現有的知識、信念;提高高校教師做課堂研究的自信心和能力;幫助高校教師反思、討論、系統地行動;增加高校英語教師合作和科研機會;提升高校教師職業認同感。教師教學效果的好與壞,關鍵看其能否將學到的知識在最大化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實現教學資源的最優化產出。假設一名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是照本宣科,從未顧及學生的接受能力,或者從不在課后反思自己在課堂上的教學表現及達到的教學效果,那么這位教師只是上完了一節課,而不是高質量的授予及反饋。反思性的監控教學能夠幫助教師盡快查找所出問題的核心,及時地予以更正改進和創新,在教學過程中達到自身業務水平及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
科研能力作為評估高校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無論是教師的個人業務成長,還是對學校整體師資力量的提高,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為接受過傳統文化及西方文化熏陶的高校教師,如果缺乏教學研究能力,其工作潛能難以被深層次地挖掘,將很快被瞬息萬變的時代所淘汰。提高高校教師,特別是地方院校高校教師的科研能力會是一項極其復雜的、艱辛的、長期性的系統化工程。
參考文獻:
[1]劉誠芳.現代高校教師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9.
[2]歐陽常青.論高校新教師的入職培訓[J].教育與現代化,2003(2):72-76.
[3]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王篤勤.真實性評價[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5]張敬鄰.話說教學模仿[J].中學語文教學,2000(6).
[6]芮燕萍.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狀況實證研究——以教師反思與教學實踐為例[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
[7]熊陽.重慶市大學英語教師教學、科研情況調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