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晴
摘? ? 要: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創新驅動戰略、“互聯網+”戰略的實施,我國高等教育人才正面臨創新化、國際化的發展機遇。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提供了國際化的教育資源、先進的教育理念及特色的培養模式,社會對于中外合作辦學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有著較高的能力要求和期待。本文探討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如何根據英語教學現狀優化英語教學模式,合理整合師資,切實提高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的英語能力,培養出滿足國際及社會需求的高語言水平的國際化人才。
關鍵詞: 中外合作辦學? ? 英語能力? ? 教學模式
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的英語教學現狀
英語教學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學生在“3+1”或“2+2”的合作辦學培養模式下,面臨國內高等人才培養要求和國外高等人才培養要求的雙重壓力,在現階段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學生不僅需要在國內學習的2年—3年中達到國內高等院校對于英語能力的要求,如完成“大學英語”、“托業英語”或相關專業英語的學習,部分學生為了滿足畢業后在國內工作或國外繼續學業的需要,還必須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甚至雅思及托福等國外英語水平考試,這對于學生的英語能力及實際應用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學習能力一般,學習興趣較低,英語水平較弱是學生的明顯現狀。學生的英語水平無論從讀寫,還是聽說方面都很難達到項目培養目標中對于英語應用能力的要求,需要項目雙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英語教學計劃。
1.英語教學計劃缺乏連貫性。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培養方案與教學安排一般由雙方院校經協商后共同決定,但是在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制訂過程中,對于學生能力的考核評價標準在國內與國外是不一致的,在合作辦學項目雙方院校原本教學目標和教學實際情況不一致的條件下,雙方的師資配備、考核標準、教學培養模式都存在差異。在共同制定培養方案的過程中,英語課程的教材、設備資源、學時學分設置、考核方式也會出現國內和國外銜接的斷層情況。中方在培養過程中對于英語能力的培養側重于夯實基礎與應試教育,外方院校培養方案對于學生的英語能力要求卻是英語視聽說及應用能力熟練掌握。雙方分別對學生的英語水平提出要求,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缺乏英語能力培養的連貫性,比如教學計劃中要求讀寫與聽說并行提高,或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先培養讀寫或聽說能力,再從學生薄弱方面予以重點輔導。但是中方及外方教師僅僅完成各自的英語教學過程,學生在這樣的英語教學過程中難免出現以應試的英語學習目標為主,英語學習思維模式混亂,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難以達到雙方對于英語培養目標的要求。
2.英語教學模式單一。
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英語教學課堂中,中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顧及學生的英語基礎及學校對于學生英語水平的各項考核標準,如期中及期末考試等,往往在課堂上側重對書本知識的掌握,以達到學生詞匯水平增長、熟練掌握語法、增強讀寫能力的應試要求。造成英語教學以灌輸式、被動式的單向模式為主,學生在課堂中很難完成主動性學習,再加上中方英語教學選擇的“大學英語精讀”、輔以“大學英語泛讀”等教材,以長文章閱讀理解為主要教學過程,造成沉默式的課堂環境。而外方教師在國內對于學生英語能力培養往往以激發興趣的教學模式為主,側重培養學生對于英語視聽說的興趣,單純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為目標,往往英語課堂氣氛活躍,很難扎實提高學生英語聽說水平。雙方教師在教材選擇、教學方法、教學目標上的不同,造成英語教學模式單一的后果,無論是中方的灌輸模式和外方的興趣模式,都難以對學生的英語能力起到連貫性的提高作用。
3.英語師資難以滿足學生需求。
中方教師與外方教師對于英語教學的理解及教學模式的把握有著較大差異,教師的水平也參差不齊。在合作辦學項目中對于英語教師的要求除了實現教學目標外,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需要教師的引領和提高。但是在中方教師中,有實際出國學習經歷的人比重較小,缺乏英語實踐經歷與應用能力,在相關專業課堂上難以進行雙語教學,尤其在學生跨文化能力培養上有著很大的缺失。而外方教師具有英語能力優勢,但是在課堂實際操作中很難顧及所有學生的英語水平,與學生的有效交流和能力提升方面很難溝通,不能像中方教師一樣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過程的調整。同時,外方教師有較大的流動性,不同階段的課程往往由不同的教師完成,很難完全掌握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利于學生的培養。對于合作辦學項目教師來說,除了需要有較高的英語教學水平外,還需要根據學生的需要掌握相關的跨文化及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的把握上需要有全局觀念,對于學生的英語能力提升有整體把握。
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學生英語能力提升的辦法
1.引入分級式教學,多方面提高學生英語能力。
根據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學習能力一般、學習興趣低的特點采取英語分級式教學。將英語教學根據學生能力設置為“初級”、“中級”、“高級”三種教學模式。根據學生入學英語測試成績,將學生根據英語能力分班。初級班的學生可由中方教師主講,側重英語基礎詞匯及語法,以加強英語讀寫訓練,輔助以外方教師提高聽說能力訓練方法加強學生的英語水平,逐漸向中級和高級班教學模式過渡。而中級班和高級班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及需要適當結合國內教材及國外原版教材和英語考試要求,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根據不同學生的英語學習要求,雙方教師可以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及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英語教學,在提高學生英語基本能力的基礎上,既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國內四六級英語考試,又可以對有雅思、托福等國外英語考試要求的學生進行英語聽說讀寫方面的重點教學。英語分級教學避免英語基礎不同的學生在同一個班級上課的情況,方便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情況實時調整教學計劃,滿足不同基礎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要求。
2.采取多樣化教學模式,運用網絡平臺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優勢之一就是擁有國外教學資源和先進教學理念,對于外方院校來說,在授課過程中積極運用網絡及多媒體設備,運用機考的方式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是較為常見的方式。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學生在課下會搜尋國外大學的網絡課程,或通過手機英語學習程序自主學習,但是中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網絡和多媒體設備對于學生英語興趣的激發,只依靠書本提升學生的詞匯和語法水平,忽視學生對于網絡環境的融入性和期待性。教師可以嘗試引入“慕課”,或“微課”等網絡教學課堂,運用線上聽課和線下交流的方式增強學生預習、復習效果,同時在課堂上適當運用網絡工具,在課下適當加入英語學習程序的學習,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和英語使用感,營造“浸入式”英語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3.合理整合師資,中外教學合力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
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合理運用中方及外方教師,根據教師特色分配英語教學課程,可以極大地提高培養方案中英語課堂教學的連貫性及完成度。外方教師有著得天獨厚的語言優勢和熟練的語言使用技巧,在學生英語能力提升中起到關鍵作用,而中方教師本身有著“二語習得者”的語言學習經驗,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靈活地調整教學目標。如果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安排中方教師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安排外教進行英美文化、英語視聽說等教程,雙方教師相互穿插進行教學,同時安排外教和中方教師采取“一對一”式教學,即班級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更換英語教師,既方便教師對于教學計劃和目標的全面掌握,又減少學生對陌生教師教學的適應過程。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定期組織雙方教師的教學研討會,通過雙方教師的交流,實現互通有無,相互借鑒,提升教學水平,了解學生學習弱點,保持教學目標的統一,增強授課的連貫性,更加有利于學生英語能力提升。
三、結語
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久的持續性過程,既需要雙方院校從培養方案、教學理念上進行合理化改進,又需要雙方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教學計劃、教學模式的精細化調整。只有切實地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和英語學習現狀,才能更好地將學生的英語能力提升到更高的層次。隨著經濟教育全球化發展,我國對于國際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在合作辦學優勢中培養出英語能力強、有國際化教育經歷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將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未來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王婧.改進英語教學模式,提高英語應用能力[J].教學研究,2009(1).
[2]王曉明,孟春國.中外合作辦學英語課程現狀調查與分析[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9(1).
[3]潘娜.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