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材料解析題,歷史核心素養,茶文化史
中圖分類號 G63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23-0058-06
試題是影響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命題是高中歷史教師不可或缺的專業素養。然而,高中歷史日常教學和考試中所使用的試題水準常常參差不齊,內容重復率高。依靠大量低水平命題逼迫學生機械化練習,大搞題海戰術,有悖歷史教育的初衷。當前,素養教育正在鋪開,以命題為抓手的學業測量理應跟進。有鑒于此,筆者不揣淺薄,模仿高考材料解析題的樣式,遵循歷史學科素養的考查導向,以“茶的歷史”為主題,命制試題若干并陳述命題程序與理由,期待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的檢驗。
筆者素好飲茶。一日友人從斯里蘭卡歸來,贈我錫蘭紅茶(Ceylon Black Tea)一罐。瀏覽罐身英文,方知錫蘭紅茶歷史悠久,大有來頭。商標中印有一枚歷史人物頭像:詹姆斯·泰勒(James Tylor)——“錫蘭紅茶之父”。泰勒何許人也?又因何享此美譽?一時好奇,遂在自由維基等網站上檢索一番。①
泰勒于1835年生于蘇格蘭,十幾歲時便漂洋過海來到當時英國的殖民地錫蘭,在咖啡種植園打工。1867年,泰勒在錫蘭中央高地山區的魯拉孔德拉(Loolecondera)試種茶樹成功,經不斷改良樹種和制茶技藝,特別是研制和使用揉捻茶葉的機械,大大提高了當地茶葉的產量與質量,由此奠定了錫蘭紅茶的地位。泰勒畢生勤勉,心無旁騖,專于茶事,終老于他親手開創的魯拉孔德拉茶園,足另后人感佩。
錫蘭紅茶又源自哪里呢?據傳,1866年泰勒曾訪問印度,他引種到斯里蘭卡的茶苗,產自印度的阿薩姆。那茶又是如何傳播到印度的呢?1851年,英國植物學家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受東印度公司委托前往中國,將數名中國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種茶苗運到印度加爾各答。②幾經輾轉,茶樹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山區落地生根,迅速拓植。英帝國的南亞殖民地遂逐漸取代中國成為供應歐美紅茶的主產地。③
如今,印度的阿薩姆紅茶和大吉嶺紅茶、錫蘭高地紅茶和中國安徽的祁門紅茶并稱為“世界四大紅茶”。眾所周知,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④近代以來,飲茶之風在勢不可擋的全球化潮流中由“地方性”習俗轉變為世界歷史現象。①中學歷史教材中大名鼎鼎的波士頓傾茶事件,表明茶亦遠播北美,點燃了轟轟烈烈的美國獨立運動。在近代中外貿易,特別是中英貿易中,茶葉一度占有相當大的比重。18世紀,英國直接從中國大量進口茶葉,因擔心白銀外流,遂于19世紀初以傾銷鴉片來扭轉貿易逆差。故而有學者又將中英“鴉片戰爭”稱作“茶葉戰爭”。②可以這樣講,茶葉貿易直接牽動近代中國對外貿易和國際關系的神經,是深度理解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關鍵知識點。遐想至此,中國、南亞、西歐、北美——這些地點已經在筆者的頭腦中初步勾勒了一副茶之行旅的世界地圖。低眉凝神,小小茶杯中似乎正旋動著一部波瀾壯闊的大歷史。筆者多年關注高考材料解析題,2018年高考文綜全國II卷剛剛以大豆為題考查過“哥倫布大交換”,③“茶之傳播”與之異曲同工,恰可作為上好素材,命制一道標準的材料解析題。
高質量原創性的史料題,必是基于原典的、具有學術含量的史料。史料閱讀是材料題命題的源頭活水。為獲知有關茶的可靠史料,筆者查閱了相關論著,按時序線索提取信息,列大事年表如下:
1630年代:中國的茶葉被荷蘭商人帶到英國。但在很長的時間里,茶對于英國人而言是一種極為罕見的陌生飲品。
163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首次來廣州運茶,隨后又在廈門、澳門等地集中采購茶葉。
1652年到1667年:兩次英荷戰爭,英國取代荷蘭,壟斷了中國茶葉貿易。
1658年,倫敦《政治快報》上刊登了一則茶葉廣告:極佳的中國飲品,有治療頭痛、增進食欲、補充營養等功效。④
1660年,經常出入英格蘭酒館與咖啡館的塞繆爾·佩斯皮在日記中寫道:我讓人買回了一杯我從未飲用過的飲料——茶。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為英國宮廷帶來飲茶風尚。
1664年:東印度公司向凱瑟琳王后獻上裝在銀盒中的中國茶。
166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專營中國茶葉貿易,從中國大量進口茶葉到歐洲市場。
17世紀末:歐洲上流社會刮起“飲茶風”。當時,每磅茶葉1英鎊,相當于一個體力勞動者6周的收入。
18世紀初:茶葉取代絲綢成為中國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歐亞貿易進入“茶葉世紀”。
1711年,文藝評論家愛德森評論道:生活講究的英國家庭,每日早餐都有茶和面包。16世紀后半葉的伊麗莎白一世時代,英國人的早餐是幾片牛肉。
1750年代:喝下午茶成為英國中產階級的生活習慣。有詩為證: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界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止。⑤
1730年:蘇格蘭醫生托馬斯·肖特指責茶使人憂郁,導致身體不適。
1746年:英國新教領袖衛斯理說喝茶“毀掉了身體”。他號召信徒戒茶。
18世紀中期的《女性雜志》:女性因茶而沉迷享樂,嗜茶破壞家庭幸福。
1757年:英國慈善家喬納斯·漢維批評道:當普通民眾不滿足于自己國家的健康食品,而要到偏遠之地去尋找邪惡的味覺,這個民族已經墮落到了何等愚蠢的地步!
18世紀中期:有人批評飲茶破壞了清教徒簡樸勤勉的品質,讓英國人崇洋媚外。⑥
1770年代:茶葉占東印度公司自華輸出商品總量的90%以上,進口量是1750年的3倍。茶葉走私貿易盛行。
1786年,一名法國旅行者寫道:在英國,即使是貧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樣一天喝兩次茶。那些指責茶飲有害的觀點漸漸消失,茶成為英國的“國飲”。
1795年,戴維斯在《英國農工狀況考察》中提到:麥芽酒太貴,牛奶也喝不起,在惡劣的天氣與艱苦的條件下,唯有茶能讓他們咽下干面包,茶是他們不可或缺的飲料。當代史學家麥克法蘭認為:中國茶葉適逢英國生產變革,促進了英國工業的發展。
18世紀最后一年,英國茶葉消費量達2300萬磅,需求勢頭迅猛,但英國產品在中國卻打不開銷路,貿易逆差擴大。英國人擔心:到哪兒去弄那么多的銀子從中國購買茶?
1820年代:英國先是依靠印度的棉花,進而依靠鴉片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1851年,東印度公司派羅伯特·福瓊前往中國,將中國的茶樹茶種和制茶工人帶到印度,茶在印度和錫蘭大面積種植。歐洲紅茶市場擺脫了對中國產地的依賴。
1866年,英國人消費的茶葉只有4%來自印度,到1903年上升到了59%。輸往西方的中國茶葉份額下降到了10%。①
……
材料提取和編排的過程,伴隨著問題的提出與解釋建構。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二三百年間,英國人的飲茶風俗隨社會變遷而更易。此間,英國開啟了近代化政體改良與生產方式變革,迅速崛起為資本主義強國,旋即開始海外擴張,建立起遍布全球的資本主義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諸如重商主義、中產階級崛起、新教倫理、城市化、工業革命、英荷戰爭、征服印度、鴉片戰爭、殖民貿易等英國與西方近代早期的世界歷史大事,都輾轉投射于英國國民生活的細微日常。茶事雖小,卻牽連出一部大歷史。由皇家顯貴獨享的奢侈品到普通民眾日常消費之物;從有傷教化、飽受爭議的“禍水”到兼具保健、休閑與社交功能的“國飲”,甚至成為英國工人階級首選的“體能飲料”;從經由荷蘭與葡萄牙等老牌列強之手初識“神秘的東方飲品”,到英國東印度公司對亞歐茶葉貿易的壟斷;從高度依賴中國,到另辟產地以尋求對華貿易逆差的扭轉;等等,世界歷史的合力在英國飲茶時風的動畫里呈現出小中見大的演進趨勢。命題者的閱讀與思考,恰是下一步呈現在卷面中提給學生之問題的雛形。
材料和問題只是命題的資源,立意引領才是試題成型的關鍵一步。只有明確命題立意,即我們到底需要通過試題考查什么,才能繩引墨削,放手取舍,利落剪裁出符合考查目標的試題。茲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立意,編排改寫上述茶史素材,設計試題如下:
命題1:“唯物史觀”與“歷史解釋”的考查
材料:18世紀中葉,下午茶風行英國,引發關于茶的爭論。一位醫生指責茶使人憂郁。英國新教領袖衛斯理號召信徒戒掉茶,認為喝茶毀掉了身體。一本《女性雜志》稱:女性因喝茶而沉迷于浮華生活,嗜茶是破壞家庭的元兇。慈善家喬納斯·漢維批評道:當普通民眾不滿足于自己國家的健康食品,而要到偏遠之地去尋找邪惡的味覺,這個民族已經墮落到了何等愚蠢的地步!到了18世紀末,幾乎每個英國家庭都喝紅茶,即使是貧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樣,一天喝兩次茶。那些指責茶飲有害的觀點漸漸消失,茶成為英國的“國飲”。當代英國史學家麥克法蘭認為:中國茶葉適逢英國生產變革,為機器生產注入了“動能”。恰如1795年戴維斯在《英國農工狀況考察》中所提到的那樣:麥芽酒太貴了,牛奶也喝不起,在惡劣的天氣與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唯有茶能讓他們咽下干面包,茶是他們不可獲取的飲料。
(1)閱讀材料,概括18世紀英國人反對飲茶的理由。
(2)區分材料中提到的觀點,指出哪些是歷史事實,哪些是史學評論。
(3)基于材料,結合所學,解釋“指責茶飲有害的觀點漸漸消失”的歷史原因。
(4)基于材料,結合所學,論述飲茶之風與英國工業革命的關系。
說明:當代史學家的研究成果屬于史學評論,其余歷史上對茶的評論皆屬于歷史事實。將麥克法蘭的觀點置于戴維斯的論述之前,增加了辨識的難度。如降低難度,可將麥克法蘭的觀點置于最后?!爸肛煵栾嬘泻Φ挠^點漸漸消失”的根本原因在生產力飛躍而引發的英國社會與生活方式的變革,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茶所具有的防病保健、休閑社交和補充體能的功效已得到實踐檢驗,故成為社會共識。特別是,作為物美價廉的平民飲料,茶取代酒成為補充工人體能的液體面包,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優質體能資源,正可謂適應了生產與社會變革的需求。①
命題2:“時空觀念”與“歷史解釋”的考查
材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但在17世紀之后,茶葉開始了歐亞大陸的西行之旅,逐漸成為全球飲料。材料A交代了中國茶葉輸入英國的開端。材料B到F為全球茶葉貿易的歷史信息。
A.荷蘭商人將中國的茶葉帶到了英國
B.英國在兩次英荷戰爭勝出,擺脫荷蘭人對茶葉貿易的壟斷
C.英國東印度公司專營茶葉貿易,從中國大量進口茶葉到歐洲市場
D.茶葉是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購買的最主要商品,英國社會茶葉需求量劇增,茶葉走私盛行
E.為擺脫對中國產地茶葉的依賴,東印度公司派植物學家羅伯特·福瓊盜取中國茶種和制茶技藝,在印度的阿薩姆和錫蘭(今斯里蘭卡)試種茶樹
F.印度取代中國成為紅茶出口第一大國,歐洲紅茶市場擺脫了對中國產地的依賴
(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按歷史邏輯為B到F等5條史料排序,并說明理由。
(2)為茶葉的歐亞大陸“西游記”畫一幅傳播路線簡圖。
說明:上題中A到F的排序即屬于正確答案。每一則材料中都包含一個典型歷史事件,通過時間定位和邏輯推理,可確定時序。茶葉西傳有兩條路徑:由中國而到荷蘭,再到英國;由中國而到印度,再到斯里蘭卡。
命題3:“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的考查
材料:1658年,倫敦《政治快報》上刊登了一則茶葉廣告,稱茶可以改善體質,這是英國最早的關于茶的記載。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到英國,為英國宮廷帶來飲茶之風。1669年,英國政府授權英國東印度公司專營茶葉貿易,從中國大量進口茶葉到歐洲市場。當時,在英國,每磅茶葉售價1英鎊,相當于一個體力勞動者6周的收入。1711年,文藝家愛德森評論道:生活講究的英國家庭,每日早餐都是用一個小時的時間邊喝茶,邊吃黃油面包。英國的早餐習慣已經被茶改變。1750年代,下午茶風俗在英國中產階級流行。有詩為證: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界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止。當茶開始向更廣泛的人群普及時,有人指責飲茶敗壞世風,無益健康。1774年,茶葉成為東印度公司在中國購買的最主要商品,茶葉走私貿易亦非常盛行。1786年,一名法國人到英國旅行時注意到:即使是貧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樣,一天喝兩次茶。茶飲有害的說法漸漸消失。因為廉價而且能夠迅速補充能量,茶特別受工人階層的歡迎。18世紀末,英國從中國進口的茶葉量達到了2300萬磅,與這個世紀的頭一年相比,足足增長了200倍。與此同時,東印度公司對華輸入的英國產品卻打不開銷路,英國的貿易逆差在繼續擴大。英國人甚至擔心:到哪兒去弄那么多的銀子從中國購買茶。1851年,英國人將中國的茶樹和制茶技藝帶到印度,茶在印度和錫蘭大面積種植,歐洲紅茶市場擺脫了對中國產地的依賴。
(1)閱讀材料,結合所學,歸納英國飲茶之風的演變特點。
(2)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解釋一種演變特點的歷史原因。
(3)材料中提到“英國人擔心沒有足夠的銀子從中國購買茶”。指出為解決這個問題,英國采取了什么措施。
說明:特點及原因詳見本文第二部分的評論。如材料所示,為解決貿易逆差,英國人從中國竊取了茶樹茶種和制茶技藝。傾銷鴉片,發動鴉片戰爭是另一應對措施。①答出這一關鍵點,考生必須“結合所學”。
命題4:“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的考查
材料1: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163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首次來廣州運茶。到了18世紀初,茶葉取代絲綢成為中國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歐亞貿易進入“茶葉世紀”。茶葉傳入英國之初,即被稱為“醫師認可的極佳的保健飲品”,此后逐漸風靡英國社會,下午茶成為城市生活的新風景。1795年,戴維斯在《英國農工狀況考察》中提到:麥芽酒太貴了,牛奶也喝不起,在惡劣的天氣與艱苦的條件下,唯有茶能讓他們咽下干面包,茶是他們不可獲取的飲料。在18世紀,英國茶葉消費量足足增長了200倍。與此同時,東印度公司對華輸入的英國產品卻打不開銷路,英國的貿易逆差在繼續擴大,英國人擔心:到哪兒去弄那么多的銀子從中國購買茶。
材料2:185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植物學家羅伯特·福瓊前往中國,將中國制茶工人以及若干茶苗茶種秘密運到印度。在福瓊的幫助下,印度和錫蘭(今斯里蘭卡)成功引種茶樹。此后,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紅茶出口第一大國。1866年,在英國人消費的茶葉中,只有4%來自印度。到1903年,這個比率上升到了59%。當時,中國茶葉占輸往西方的茶葉中的份額下降到了10%。
材料3:據統計,目前中國仍然是世界茶葉出口大國,但中國茶葉貿易,特別是高端紅茶貿易的世界市場份額卻遠低于英國。英國進口茶葉的20%以上用于加工再出口,出口價格是進口價格的2倍以上。以先進獨特的加工工藝,現代化的市場營銷和享譽世界的品牌(如立頓紅茶),占據了當今世界茶葉市場的大量份額。
(1)根據材料1,說明中國茶葉為英國社會發展帶來的好處。
(2)英國歷史學家麥克法蘭認為:茶葉成就了中國,也毀掉了中國。根據材料1和材料2,結合所學,對這一觀點進行解釋。
(3)結合所學,分析中國茶種在印度和錫蘭(今斯里蘭卡)成功引種的原因。
(4)根據材料2和材料3,結合所學,基于歷史啟示,為中國茶產業發展提幾條建議。
說明:對于英國人而言,茶具有防病保健、休閑社交和補充體能的功效。17、18世紀的茶葉貿易使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為改變貿易逆差,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中國茶種在印度和斯里蘭卡成功引種的原因涉及地理知識的考查,③基于歷史啟示為中國茶產業發展提建議涉及政治知識的考查,說明此題亦符合文綜試題的特點。為強化“家國情懷”考查,特意補充材料2和3,以“聯系當下”。保護知識產權、注重核心技術的自主原創和革新、助推經濟增長的結構性轉型,堅持擴大開放,方能在全球貿易競爭中爭取主動。這些既是歷史經驗,也是現實對策。
命題是一種具有規定性的教學設計活動。適合高中教學的歷史材料解析題受制于高中歷史教學的特定情境與目標,其中必須考量的因素,就是是否偏離課程標準中規定的知識點范圍。答題要求中的“結合所學”,需要事先在命題階段排查教材,看考查內容是否“超綱”??刹捎梅至心瓯?、大事排比的方式,查對考點與教材、課程標準之間的關系,同時再一次深入探究個別事件、典型歷史現象與其背后的宏觀社會變革間的關系,國別史與世界史之間的關系。試題中有關茶史的關鍵材料逐一對應教材知識點,可列表如下:
【作者簡介】王邵勵,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王雅貞】
歷史教學·中學版201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