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弘昊
【摘要】東西方文明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彼此借鑒融合、延續繁榮,古絲路文明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通過國際傳播傳揚海外的最好例證。當代東西方文化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攜手前行,為文化的傳承創新與國際傳播作出貢獻,是提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所在。經濟發展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依托與支撐,在解決經濟全球化問題和尋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探索道路上,東西方文化表現出以攜手合作謀求發展穩定的局面,體現著新時代文化風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探索,可從引領區域文化走向、呈現多元文化魅力、提升時代民族精神和創新當代文化標準等方面理解民族文化自信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自信;國際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提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東西方文明始終以平行發展的姿態延續繁榮。西方文明在經歷文藝復興的濃墨重彩后,進入以經濟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為主導發展起來的現代性文化發展期,而以古老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同時也在與世界文化的遞進交融中生生不息。正如習主席在特朗普總統首次訪華參觀故宮中時提到的,“黃皮膚黑眼睛,中國人祖祖輩輩生活繁衍在這里,中華文明是自古以來未曾斷流過的文明”。
追溯古絲路沿線文化的海外傳播,從四大發明、鑄鐵工藝等向西方傳播,到西域樂曲傳入對漢民族音樂的豐富,琵琶、竹笛等樂器與西域舞蹈、雜技的引入到流傳至今;從西域各國婚喪嫁娶民風民俗的漢化,到西方雕刻藝術經印度輾轉傳入新疆;印度佛教從中亞傳入中原,再由中原傳入東亞國家等。這些歷久彌新的文化融合已長久地深入到了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1]因而沿著“一帶一路”的足跡探尋絲路文明,不論是深入大漠腹地還是徘徊于街市廟宇,一個中西合璧的精美雕飾,一件漢代遺存的彩繪古磚,一串異域文字甚或佛教以至《圣經》的傳說,隨時都傳遞著中西方文明交融并進的鮮活氣息。所以中華文化善于汲取外來文化精粹,又善于向外民族傳播優秀文化的兼容并進能力,恰恰是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積淀傳承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原因。用商貿經濟連接起東西方文化傳播,進而帶動古絲路沿線城市興盛與民族文化融合的古絲路文明,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通過國際傳播傳揚海外的最好例證,它極為有力地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兼具吸收外來文化與自我革新能力的漫長發展歷程。
在今天的信息化社會,網絡不僅改變了地域間的隔離,也改變了世界經濟、政治與文化的舊有格局。信息經濟主導下的文化資源通過互聯互通與共享傳播,為國際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增速。世界各國民族文化在國際傳播與交流中互為借鑒、融合、共同發展,在交融、碰撞與前進的潮流里經受著洗禮。
東西方文化先天存在的差異決定了它們在國際傳播中既難免發生沖突,又極易融和連通,如何在經濟交流、文化發展中拋除異見,攜手前行,在達成彼此共識的基礎上為文化的傳承創新與國際傳播作出貢獻,是提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所在,也是時代給予文化的傳播重任。所以提倡文化自信,既是提倡對包括傳統文化、紅色基因文化的繼承創新,更包括對時代文化的探索與積累。
二、經濟繁盛助力文化傳播
民族文化興盛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和源泉,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國家經濟的強大支撐;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與交流實際上是國家間經濟實力和文化實力的較量,它決定著時代文化的價值標準。
回顧與西方自由貿易和經濟擴張主張背道而馳的大清王朝,它因閉關自守在搖搖欲墜之時,魯迅先生用犀利的筆鋒描述了自己因留學學業成績中等以至于遭受懷疑、調查與舉報的經歷,他說“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也是魯迅棄醫從文的理由,而這個例子背后體現的就是國家經濟和文化實力在懸殊對比下產生的社會怪象。我國近代的文學作品對當時那個時代文化人飄搖不定的社會際遇反映深刻,老舍、冰心、茅盾等應運而生。為了沖破舊社會的樊籠,文化人和文化青年以各種方式參與到國家的救亡圖存中成為近代文化的主題,國民文化受外來思潮影響轉向具有激進色彩或小資情調,或是與宣傳馬列主義并存的狀況。在傳統文化被當作頑固抵御民主革命思想的阻礙力量、當民族自信受到威脅打擊時,文化自信又從何談起?
歷經40年改革開放,如今我國經濟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我國近年在改變因西方國家經濟問題帶來全球經濟不景氣狀況和恢復、穩定世界經濟增長上做出的努力與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令世人信服?!耙粠б宦贰背h的提出,既解決了國內發展難題,又為世界面臨的全球化治理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東西文化此時卻因需要破解的經濟全球化難題又緊密地攜起手來,以合作謀求國際發展的繁榮穩定。
歷史般的逆轉背后是經濟繁盛對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持。不妨從今年全國“兩會”的經濟數據看經濟發展的貢獻:過去五年我國的經濟總量突破了82萬億元,GDP增速平均達到6.9%,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耙粠б宦贰背h提出后,中國已與80多個國家和組織簽署合作協議,與30多個國家開展機制化產能合作,在相關24個國家推進建設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中國企業對相關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創造了近20萬個就業崗位。[2]“2017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達到7.4萬億元,其中進口3.1萬億元,增長率近27%,出口4.3萬億元,增長12.1%;我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達到144億美元,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1443億美元?!盵3]不僅是貿易領域,在環保、高新科技等領域我國也都踐行了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如近年發展迅猛的高鐵事業,既帶動了國內經濟增長,推動了路橋建設,又作為國人的自主創新品牌,走出國門與歐美大國簽單,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施項目合作,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帶動引擎。
經濟提升帶動了人民幸福指數上升,擴大了“世界朋友圈”,惠及的是文化的世界性傳播交流?!?018年又新增落地免簽國家10個,中國公民可免辦簽證前往的國家和地區65個,說走就走的外出旅游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項重要內容”。經濟發展是利在當代,文化傳播則承接起了續寫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篇章的重任。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探索
(一)引領區域文化走向
文化“走出去”。通過文化“走出去”,國產電影《英雄》《十面埋伏》《無極》等陸續打響國際市場,戛納、柏林、威尼斯電影節上頻頻出現中國年輕演員、電影人的身影。國產影片以長江后浪推前浪之勢不斷創出票房紀錄新高:2010年《赤壁》在亞洲8個國家和地區及海外40個國家和地區獲得總計1.3億美元的高票房紀錄;2015年《捉妖記》、2016年《美人魚》、2017年《戰狼2》又再攀新高,以《戰狼2》8.7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拔得頭籌。[4]電影人以敢于挑戰創新的勇氣,在國際傳播中繁榮了中國當代優秀文化,引領了亞洲影視文化的發展走向。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變和創新性發展,善于在國際傳播交流中求同存異,通過研究世界不同地區的受眾心理、人文背景與傳播特點,把與傳統文化契合的傳播內容,以中國方式、中國風格向世界文化市場推介;在跨區域跨文化間形成對人類命運前途的共同思考,對文明價值取向的共同探索,是伴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下文化對國際傳播提出的迫切要求。
合作引進來。借鑒好萊塢影視主流理念,與國際影視機構合作,引入國際影星、電影名導演合作拍片,成為我國近年在國際影視交流傳播上的主流風尚。2012年以來,中外合拍電影從起步探索逐漸趨向成熟,我國電影業與16個國家簽署了電影合拍協議,尤其是與美國好萊塢六大公司先后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例如由中法合拍具有國際化水準的電影《狼圖騰》,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該片深入思考了生態文明意義,傳遞出呼吁人與自然和諧的電影理念,獲得了國內外高度好評;中外合拍電影《長城》,紀錄片《超級工程》在海外市場銷售火熱;我國與澳大利亞野熊公司合拍的《改變世界的戰爭》,與美國PBS電視臺合作的《地球寶藏》等項目分別在法國ARTE電視臺、澳大利亞Foxtel電視臺、美國PBS電視臺和韓國KBS電視臺播出,合作攝制讓中國文化在國際傳播舞臺上嶄露頭角,散發出熠熠生輝的光芒[5]。
(二)呈現多元文化魅力
在孔子學院備受海外關注“漢學熱”之際,它也成為當今文化交流的媒介使者和代表漢文化傳播的品牌。孔子學院小學員——美國特朗普總統外孫女用中文流利背誦《三字經》和演唱《我們的田野》視頻,在網絡上引起眾多網友點贊;當2017年的圣誕節到來,劍橋合唱團用中文合唱起《茉莉花》向中國人致以節日問候時,又有多少人知道這是第一首由英國人用出版物形式向海外傳播的中國民歌,后因意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創作歌劇《圖蘭朵》用它作為主要音樂素材,而隨著《圖蘭朵》的演出成功在海外廣泛流傳[6]。
借鑒引進來,交流“走出去”。國家間文化的傳播交流不僅豐富了文化形式的多樣性,也促進了各國文化的繁榮發展。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的演員也走進了波蘭華沙國家大劇院,為當地觀眾表演舞蹈《愛蓮說》。中華文化一以貫之的開放與包容,造就了它善于在國際傳播中獲得自我完善、創新、升華的特質。多元文化在國際傳播中既保持獨特個性,又互相融合產生認同,多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認同因此帶來文化的歸屬感,歸屬感又像情感的紐帶一般難以割舍,它們把民族間彼此的文化往來變得愈加頻繁和緊密起來。
(三)提升時代民族精神
2017年以來熱播的以撤僑、護僑為主題的電影《戰狼2》和《紅海行動》,借用國際風云變幻的背景演繹了我國從利比亞和也門撤僑、護僑的真實故事,除展現大國責任外,愛國主義、民族凝聚力是貫穿這類影視故事的主線。在真實的利比亞撤僑場景里,有的人一下飛機就放下行李親吻腳下的土地,有的用公開演講敘述真實經歷,告訴人們在海外尋求領事館救助直至順利歸國的驚心動魄的撤僑經歷,“中國這片土地上不僅僅是山川、河流,它是力量來源、是精神歸宿,是根、是魂;當災難和戰爭來臨時,它能從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接你回家”。也許有人發聲質疑《紅海行動》為護僑付出犧牲的意義,但影片本身并不是為討論這個質疑而進行情節場景設計的,也沒有因此參與到對國際維和行動意義的討論,影片在演繹海外撤僑護僑的情節里,成功地把戰爭場景和人道關懷的真切情感互為交織,詮釋的主題是愛國之心與民族道義,傳遞給國際社會的是強烈的民族凝聚力,這是對民族文化中的優秀品德、時代精神在電影表達手法上的傳播創新。
影視文化越能從現實挖掘出具有震撼力的精神訴求,越能體現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因而也越具有吸引力。票房數據之外體現的世界各民族對人道關懷、人性尊重、世界和平等社會價值的呼喚,給文化作品的主旋律注入正能量,產生了令人稱道的藝術價值和生命力。抱殘守缺只會落后,順應規律則發展文化自信。通過積極“走出去”,參與到世界范圍和“一帶一路”的文化貿易中去,文化產品才能融入對人類共同命運前途的深刻思考,把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用中國風格演繹到國際化產品的傳播中去。
(四)創新當代文化標準
2018年年初,英國邁克萊霍斯出版社面向全球發行了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第一卷的首部英譯本;無獨有偶,中國傳播到海外的影視劇中,武俠劇幾乎一邊倒地廣受歡迎,無論東南亞、日韓還是歐美粉絲,對中國功夫的喜好程度竟然將地區文化差異問題徹底拋開了,這說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元素(如武術類),能夠與西方影視的個人英雄主義、超現實主義以及普世價值觀中的某些文化精髓產生共鳴,因而受到普遍歡迎。第89屆奧斯卡獲獎影片LALALAND,用幾近簡單的故事情節回顧了美國音樂的時代發展歷程,唯美的美式音樂之旅,專業的剪輯手法,把音樂與人們對城市生活的記憶緊密結合,不僅獲得美國本土觀眾的歡迎,也因對時代音樂致敬式的回顧獲得觀眾的贊許。類似LALALAND中以唯美式音樂表達發揮影視傳播作用的手法,在西方文化的對外傳播中不勝枚舉,即使在當今多流派產生、多元方向發展的背景下,它們仍然代表著音樂文化在國際傳播交流中的高端水準。
國內觀眾在接受西方文化傳播時,通過對西方具有標志性的優秀文化的鑒賞或是學習,都可以收獲識別高雅文化與低俗文化差別的視聽觀感,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中國文化在面向國際市場時,同樣需要推出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文化進行傳播,在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品質內涵之外,交流借鑒西方優秀文化的精華,力求用民族文化的形式,以世界語言認可的方式,傳遞我們的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精粹、紅色文化與優秀的時代文化是確立文化自信的代表性文化,通過創新發展,可以幫助人們辨別真偽,在借鑒吸收和攜手世界文化共同前進的道路上迎風破浪,行穩致遠。作為亞洲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影響著區域文化的潮流與走向,有義務承擔起創新前沿文化的探索重任,引導國際文化在理解、尊重、求同存異的道路上理性傳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文化聯絡局.中國對外文化交流概覽[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8-12.
[2]廉丹.2017年“一帶一路”理念深入人心 建設成果豐碩世界矚目[N].經濟日報,2018-01-08.
[3]去年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達7.4萬億元人民幣[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8-01-25/doc-ifyqyesy1605220.shtml.2018-1-25.
[4]《戰狼2》憑借總票房8.7億美元躋身2017年全球票房第6![EB/OL].http://www.sohu.com/a/214040224_163491.2018-1-11.
[5]牛夢笛,李倩.動畫電影紀錄片佳作頻出,合拍讓中國文化熠熠生輝[N].光明日報,2017-10-16.
[6]楊怡.民歌“茉莉花”曲調在西方音樂中的應用:以歌劇《圖蘭朵》為例[J].北方音樂,2015(4).
(作者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編校:王 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