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艷麗
【摘 要】目的:探討高危妊娠中定期產前檢查的臨床意義。方法:通過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在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740例高危妊娠孕產婦的臨床資料中,根據患者的產檢情況將其分為觀察組(448例)和對照組(292例),觀察組進行定期產檢,對照組進行不定期產檢,對比兩組患者孕婦與新生兒的情況。結果:觀察組母嬰并發癥等與對照組相比,比例明顯降低,差異顯著具有可比性(P<0.05)。結論:高危妊娠孕婦進行定期產前檢查可有效控制高危因素,降低孕婦產時并發癥及剖宮產率,改善高危兒預后。
【關鍵詞】高危妊娠;產前檢查;剖宮產率
【中圖分類號】R714.1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01
高危妊娠,指妊娠期有個人或是社會不良因素及有某種并發癥或合并癥等可能危害孕婦、胎兒及新生兒或者導致難產者。具有高危妊娠因素的孕婦,稱為高危孕婦。產前檢查是圍生期保健工作的重要內容,定期產檢,及時篩查高危孕婦,通過系統管理,可提高高妊娠質量并確保母嬰生命安全。本文通過分析我院740例高危孕婦,分析定期產前檢查的臨床價值及意義。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740例高危孕婦的臨床資料,依據是否接受定期產檢,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48例,年齡26-43(27.63±4.51)歲,孕周29-40(36.51±3.41)周。高危兒體重1.5-3.6(2.2±0.41)kg;觀察組292例,年齡25-44(27.71±3.41)歲,孕周29-40(36.33±3.60)周。兩組孕婦年齡、孕周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調取兩組孕產婦資料,分析孕婦剖宮產率、胎盤早剝、產后出血、子癇、先兆子宮破裂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觀察產后高危兒早產、窒息、低體重、死亡等不良結局發生率。
1.3 統計學分析 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19.0分析本次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并采用x?檢驗。P<0.05,為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孕婦妊娠結局對比 觀察組孕婦子癇、產后出血、先兆子宮破裂、胎盤早剝以及剖宮產率均低于對照組孕婦,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2.2 新生兒受妊娠影響結局對比 觀察組嬰新生兒早產、窒息、低體重均低于對照組新生兒,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3 討論
妊娠管理的主要措施就是產前檢查,產前檢查是孕婦懷孕期間對其身體、心理、生理、營養狀況及胎兒的發育情況的健康而進行的保健措施。高危妊娠導致孕婦患病率和死亡率達30~45%,圍產兒患病率和死亡率則達50%。因此,定期產檢,盡早發現高危妊娠發生的因素并進行重點防控是降低高危妊娠發生、提高孕婦和新生兒生命質量的關鍵。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發生子癇、先兆子宮破裂、胎盤早剝、產后出血、剖宮產等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發生早產兒、低體重兒、新生兒窒息等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死亡率無明顯差別。因此定期產前檢查可有效消除和控制高危妊娠因素,減少孕婦及胎兒不良并發癥的發生,減少由此導致的患者家庭嚴重經濟負擔,影響社會的良性運轉。
總之,孕產婦系統保健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產前檢查,其中高危妊娠系統則是產前檢查的重點內容,通過產前檢查可以降低孕產婦與嬰兒的死亡率,同時大幅度降低傷殘兒的出生率,降低家庭負擔,促進我國人口健康素質提升。
參考文獻
周陽.產前檢查在孕婦圍生期保健工作中的應用價值評估[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02):60-61.
張冬梅.產前檢查免疫檢驗項目的應用與臨床意義分析[J].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18(01):134-135.
秦宇蘭.產前檢查在孕婦圍產期保健工作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26):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