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民俗民間文化的持續復蘇和鄉村廟宇的大規模重建,民間信仰已成為值得關注的熱門話題。民間信仰是一種自發流傳的非制度化信仰現象。民間信仰的群體龐大,構成較為復雜,有著廣泛的群眾性,是黨的群眾工作必須重視的一個領域。引導民間信仰改革創新,移風易俗,充實時代內涵,釋放正能量,支持和鼓勵民間信仰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積極回報社會,服務社會。本文結合近年來對安徽部分地區的實地調研以及相關課題組對浙江、山東、福建、陜西、四川等省部分地區開展的“民間信仰認知狀況”的調研情況,對民間信仰的活動特點和社會作用進行簡要分析、討論。期望引起人們對新形勢下民間信仰工作的重視和關注,更好地引導民間信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關鍵詞:民間信仰 民間信仰事務管理 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B9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1
一、民間信仰的基本特征和價值取向
民間信仰是我國社會的一種重要現象和文化符號。 民間信仰與民俗活動緊密結合,以祈福消災為主要目的,是民間自發流傳的一種非制度化信仰現象。民間信仰主要表現以下特點:
一是龐雜性。民間信仰與佛教、道教教義和儒家思想相互交融,在廣大鄉村有根深蒂固的群眾基礎和普遍的認同感。民間信仰場所“一廟多神”的現象較為普遍,且與傳統文化,民情風俗相互交織,民間信仰的這種特性使我們對它的科學界定和有效管理造成一定難度。
二是普遍性。信仰群眾不論地域和文化層次,各地各階層都有傳播,不少內容是屬于民族民間傳統習俗的延續。
三是功利性。民間信仰與宗教信仰有所不同,民眾對民間信仰的理解和祈求是建立在實用基礎之上的,關注的焦點著眼于現實的幸福,有極強的世俗性和功利色彩。民眾根據自己的現實需要選擇神靈,只要認為是“靈驗的”“有用的”就供奉,呈現出一神為主,多神并祀的特點。民間信仰還具有地域性色彩和活動的自覺性等特點。調研中發現民間信仰的組織者大多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和應變能力,他們總是能想出很多方法,力求使信仰活動契合當代社會的主流價值體系和話語系統,以應對相關部門的種種限制。民間信仰希望得到社會認可,謀求合法化意愿日趨強烈,這是當代民間信仰的一大特點,這一現代特征也提示我們對其積極引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綜而觀之,民間信仰從思想內容上看,其中有佛、道教的信仰色彩,有地域性民俗民間文化的反映,同時還夾雜一定封建迷信成份;從價值取向上看,基本是遵從善惡報應,崇尚忠孝,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以及得到神靈護佑。可見,民間信仰更多的是有利于社會和諧的積極因素,但也存在一些消極因素需要逐步消除。
二、新形勢下加強民間信仰事務管理的必要性
改革開發以來,伴隨著信仰環境的寬松,民間信仰在我國一些地方呈現持續升溫之勢。調研中我們看到,民間信仰場所增多,寺院廟宇建筑規模越來越大。浙江、福建帶,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從繁華的市區到窮鄉僻壤,無處不在。信仰人群以中年、老年為主,擴散至各年齡層次,由于民間信仰的彌散性與非制度性,信眾數字難以確切統計。民間信仰活動多與地域性文化民俗、經貿活動等緊密相連,在豐富群眾生活,弘揚傳統文化,促進民間交流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一些地方確實存在亂建濫建活動場所,內部管理混亂,保障措施不到位以及不法分子利用民間信仰騙錢效財損害群眾利益等問題,另外民間信仰方面的政策法規缺乏,管理體制不規范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間信仰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調研中我們深深體會到,民間信仰作為廣大信眾的一種精神追求,深刻影響著信仰民眾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影響著風土人情、社會風尚和民族的精氣神。民間信仰的群體龐大,構成較為復雜,有著廣泛的群眾性,是黨的群眾工作必須重視的一個領域,是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一座橋梁與紐帶。引導得好、保護得好、管理得好,就能更好地鞏圍我們黨的執政基礎,更好地擴大我們黨的群眾基礎。
三、積極引導民間信仰適應社會,回報社會,服務社會
民間信仰作為大眾文化、民俗文化的一種鮮活載體,不僅保護、弘揚、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而且與先進文化、優秀文化相交匯,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別是民間信仰活動的娛樂性為貧乏的農村社區住入了無限的生氣和活力。做好民間信仰工作,對于弘持傳統文化。團站廣大群眾、促進社會和諧,對于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典利益,抵御滲透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對待民間信仰要克服“一收了之”與“一放了之”兩種不正確的認識和態度,在“導”
字上下功夫,做到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使民間信仰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民間信仰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吸吮著民族的養分,沐浴著時代的陽光,理當革新除弊,回報母體,服務社會。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鼓勵挖掘民間信仰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倡導民間信仰中愛國為民,抑惡揚善,扶貧濟困,誠實守信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的人文精神。引導民間信仰改革創新,移風易俗,充實時代內涵,釋放正能量。繼承和弘揚民間信仰中符合社會進步,時代精神的內容,充分發揮民間信仰在建設基層文化, 融洽鄰里關系,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和諧穩定中的積極作用,支持和鼓勵民間信仰參與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積極回報社會,服務社會。
作者簡介:林勁松(1964.6—)男,漢族,籍貫:安慶市望江縣,大專學歷,講師,研究方向:宗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