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詠梅
【摘 要】目的:文章主要針對消化內科護理中應用健康教育的臨床效果進分析研究。方法:選擇本院消化內科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接診治療的20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200例患者通過隨機序列表法平均分為100例參照組與100例實驗組,對參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睡眠質量、焦慮情況。結果:參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低于實驗組患者,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睡眠質量及焦慮狀態評分均優于參照組患者,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消化內科護理中應用健康教育護理干預,不僅可提高護理滿意度,同時還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及焦慮狀態,因此,值得臨床推廣并應用。
【關鍵詞】消化內科;護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1
引 言
消化內科主要涉及食管、腸胃、肝、胰膽等器官,疾病種類及其繁雜,治療方法也非常復雜,治療過程中的護理工作也更為精細,如果不能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措施,不僅可能影響患者的治療進度,而且還有可能造成病情的惡化。因此,在此次研究當中,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間在我院消化內科接受治療的200例患者被選為此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對細節護理在消化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研究分析,詳細研究過程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消化內科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接診治療的20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200例患者通過隨機序列表法平均分為100例參照組與100例實驗組,且所有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參照組患者中最大年齡69歲,最小年齡20歲,平均年齡(38.5±1.3)歲;其中女性45例,男性55例。實驗組患者中最大年齡68歲,最小年齡21歲,平均年齡(37.5±1.3)歲;其中女性46例,男性54例。參照組與實驗組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中均未出現顯著差異(P>0.05),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具備兩組對比研究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根據醫囑用藥,給予正常生活護理和入院、出院指導以及常規的臨床健康指導。觀察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后,主動了解患者病程及個人基本情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健康宣教計劃,與患者積極溝通交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多形式的健康教育。①疾病情況分析和臨床用藥指導:臨床護理人員針對患者情況,細心講解發病原因和病程,幫助患者增加對臨床恢復的信心和了解,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調整不良生活習慣,消除日常疾病誘發因素。將所用藥物的作用原理、藥效、不良反應以及用藥注意事項告知患者,規范指導患者用藥。②心理疏導:安排護士每日與患者定時開展針對性交流,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以及心理情況,細心傾聽患者意見,及時疏導患者不良情緒,鼓勵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配合醫生治療。③飲食指導:通過良好的飲食習慣指導,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建議患者根據消化系統的不同疾病特點,適當采取少食多餐的進食方式,選擇易消化、清淡、細軟的半流質飲食。糾正患者暴飲暴食、喜食辛辣油膩、抽煙喝酒等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告誡患者避免食用粗纖維食物,盡量避免可能誘發疾病的刺激因素增加腸胃負擔。④運動指導:建議急性期患者保證充足睡眠,避免運動,盡量靜臥休息,以減輕內臟負擔,保護消化系統。建議恢復良好的患者適當運動,促進胃腸蠕動和系統功能恢復。告誡患者控制運動幅度,以避免誘發疾病復發。⑤出院指導:根據不同患者的個體情況,制定詳細的飲食、用藥、運動等綜合建議,并保持隨訪,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4 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焦慮與抑郁評分及生活質量。臨床療效評價以嘔吐、惡心、腹痛、胃脹、厭食、噯氣等臨床癥狀徹底消失,表示顯效;上述癥狀部分消失或得到緩解,表示有效;上述癥狀未緩解或出現加重,表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入院前24h和出院前24h的焦慮與抑郁評分情況,分別代表護理前和護理后的評分。分值越高,代表焦慮與抑郁程度越高。使用漢化版SF-36健康情況調查表評價患者生活質量,該調查表包括8項指標(生理功能、生理職能、情感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活力、軀體疼痛、總體健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參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低于實驗組患者,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及焦慮評分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睡眠質量及焦慮狀態評分均優于參照組患者,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由于患者日常飲食習慣與消化內科疾病息息相關,因此,有效的健康教育對消化內科患者疾病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選擇本院消化內科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接診治療的20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研究消化內科護理中應用健康教育的臨床效果,并獲得較高的臨床研究價值,通過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參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低于實驗組患者,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睡眠質量及焦慮狀態評分均優于參照組患者,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消化內科護理中應用健康教育護理干預,不僅可提高護理滿意度,同時還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及焦慮憂郁狀態,因此,值得臨床推廣并應用。
參考文獻
高聰穎,吳錦秀,周雪微,等.焦慮抑郁型消化內科患者臨床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14,21(12):1531-1533.
賈鈴鈴,郭麗霞,張小麗,等.健康教育模式在消化內科住院患者護理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11):102-103.
邵文婷.探討環節式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飲食保健,2017,4(13):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