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燕
【摘 要】目的:探討健康教育和護理在中暑中的實施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間我院收治的中暑患者,共40例。對于患者均加強健康教育,實施護理干預,分析護理效果。結果:40例患者中,體溫恢復33例(82.50%),意識清醒24例(60.00%)。患者護理后的PACHII評分、GCS評分跟入院時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對于中暑患者,加強健康教育,實施護理干預可減輕患者的昏迷,改善健康評分。
【關鍵詞】中暑;健康教育;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1
中暑是指機體長期暴露于高溫環境下,其體溫調節中樞失調,產熱量多于散熱量,熱能積聚于體內引起高熱,患者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系統、無汗等[1]。中暑包括先兆、輕癥、重癥中暑,而重癥中暑包括熱射病、熱痙攣、熱衰竭等。重癥中暑易發生多器官功能障礙等。本院對于中暑患者,加強健康教育,和護理干預,以探討其效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間我院收治的中暑患者,共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齡35~66歲,平均(40.20±1.49)歲。病程1~3d,平均(2.06±0.13)d。納入標準:符合中暑的診斷標準;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轉院或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護理干預,①物理降溫:保持病室的溫度在20~24℃,濕度50%~60%,或是在患者床邊放置電風扇,可使空氣對流增加,以達到迅速降溫的目的。必要時可采取亞低溫治療儀進行降溫處理,將冰毯的溫度、目標降溫分別設置為4~10℃、36~37℃,注意保護腎區、枕部、耳廓等部位;或是采取溫水擦浴,但注意保暖措施;放置冰袋于患者的頭、頸部、腹股溝、腋窩,并使用干毛巾包裹,避免凍傷患者。②藥物降溫:對于高熱患者,在采用物理降溫的同時,可采用吲哚美辛栓、復方氨林巴比妥等藥物降溫,觀察患者的用藥反應,并監測體溫。③合理氧療:暢通呼吸道,給予高流量吸氧(4~6L/min),減輕腦水腫。對于昏迷患者,可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④飲食:對于耐受性好者可采取腸內營養支持,逐漸增加營養液的量,對于中暑嚴重者應該采取腸內營養支持。⑤控制血糖:因中暑后的應激反應,患者的血糖調節機制失衡,可能發生高血糖,易昏迷、危及生命。護士應2h監測一次血糖,控制血糖<11.1mmol/L,但注意預防低血糖。⑥保護重要臟器:護士加強病情觀察,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神志等,對腦功能進行評估,并遵醫囑留取尿標本,記錄24h出入量,積極預防并發癥等。⑦健康教育:患者可出現情緒變化,護士應該及時疏導患者,并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其在夏天高溫時注意控制作業、訓練時間等,及時補充水分、電解質。
1.3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體溫恢復、意識清醒的例數,比較患者在入院時,和經過護理后的PACHII評分、GCS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以SPSS23.0版本軟件計算,計量資料用t值檢驗以表示,若組間對比P<0.05,則為差異顯著,此次研究成立。
2 結果
40例患者中,體溫恢復33例(82.50%),意識清醒24例(60.00%)。患者護理后的PACHII評分、GCS評分跟入院時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夏季室外溫度高,對于在室外的工作者,其活動中產熱大于散熱,易中暑。對于先兆中暑、輕癥中暑等,在經過常規的基礎護理后多會在短時間內得到緩解,不過對于伴有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等重癥中暑,患者可合并循環衰竭等,采取基礎護理措施效果不理想。
對于重癥患者而言其突出表現為體溫極高,當機體長期的處在高溫狀態時,其器官損害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合理的降溫應作為護理的首要任務[2]。早期降溫,及時的補液、復蘇治療,等治療措施,對于重癥中暑患者而言,可縮短其就診時間,為患者贏得搶救和治療時間。降溫措施主要包括物理和藥物降溫,可采取亞低溫治療儀,操作簡單,可安全有效的降溫,減少繼發性損害,保護腦組織等,而傳統的冰袋降溫也可獲取滿意效果,但物理降溫無效時,及時采取藥物降溫,緊急退熱。予以同時應及時進行液體復蘇、擴充血容量、飲食護理、病情觀察、健康育等,為患者贏得更多的搶救時間。40例患者中,體溫恢復33例(82.50%),意識清醒24例(60.00%)。患者護理后的PACHII評分、GCS評分跟入院時比較,差異顯著(P<0.05)。綜上所述,對于中暑患者,加強健康教育,實施護理干預可減輕患者的昏迷,改善健康評分。
參考文獻
曹巍,羅雅丹,李金玲,等. 淺談健康教育與護理在中暑中的應用探究[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8):8-8,10
朱文婷. 冰毯機在重度中暑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措施[J]. 醫學美學美容旬刊,2014,10(12):470-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