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摘 要】目的:觀察CT與MRI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所收治的70例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與MRI診斷,比較兩種診斷方式的準確率。結果:經檢查,患者采用CT的診斷符合率為70%,采用MRI的診斷符合率為91.42%,采用MRI的診斷符合率顯著高于采用CT的診斷符合率,對比差異明顯(P<0.05)。結論:MRI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的臨床效果明顯高于CT,診斷符合率更高,具有比較理想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CT;MRI;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2
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的臨床病發率較低,是由干細胞構成的良性結節[1]。其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邊界較為清晰,可見包膜無實質性腫塊現象,因此,往往難以被患者及時察覺,致使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最終延誤病情。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CT與MRI被廣泛應用到了臨床醫療當中,CT與MRI是兩種比較先進的診斷技術,且均可以用來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對于兩種方式的診斷效果一直存在較大的爭議,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部分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患者為研究對象,對CT與MRI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所收治的70例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25至71歲,平均(52.31±5.26)歲,其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2例,病灶直徑1.5~10.2cm,患者均接受CT與MRI診斷,
1.2 方法
1.2.1 CT診斷方法 首先采用CT進行檢查,于檢查前,叮囑患者禁食禁水8h,給予2%泛影葡胺溶液口服,在檢查中,協助患者采取仰臥位,采用螺旋CT掃描機掃描患者全腹部位,掃描過程中,將厚層設置為5mm,經肘正中,靜脈注入對比劑,增強掃描時,層距設置為0.625mm,厚度3mm,電壓120KV,螺距1:0.99,掃描完畢,對掃描結果采用圖像處理工作站進行平面重建,層厚設為2.1mm,對患者病灶進行觀察,對比增強掃描前后的CT值變化。
1.2.2 MRI診斷方法 于掃描前1d指導患者口服緩瀉劑,清潔腸道,采用MRI儀堆患者全腹進行掃描,調整常規軸位T2W1以及T1W1,采用冠狀位結合矢狀位T2W1進行掃描,掃描范圍375mm×375mm,層厚7mm、層間距8mm,靜脈注入釓噴替酸葡甲胺對比劑增強掃描,觀察患者病灶形狀、大小等,對比增強掃描前后的MRI值變化[2]。
1.3 觀察指標
由本院專業醫師對所有患者的CT檢查圖像與MRI檢查圖像進行分析與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值小于0.05,則表示兩種診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施兩種診斷方式后,患者采用CT的診斷符合率為70%,采用MRI的診斷符合率為91.42%,采用MRI的診斷符合率顯著高于采用CT的診斷符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肝臟疾病的產生與人們的日常飲食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3]。當前,我國工業化進程正在逐步加快,城市環境污染也在逐步加劇,飲水質量與空氣質量嚴重下降,導致各種肝臟疾病的產生,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屬于一種良性病變,但近年來,該病的病發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4]。由于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在病發時,其癥狀并不明顯,因此,難以被人們及時察覺,在診斷時,也
容易被誤診為肝癌,或者被漏診,給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因此,對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進行準確診斷對于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醫療技術的進步,各種先進的、新型的診斷技術被廣泛應用到了臨床實踐當中,CT與MRI便是比較典型的兩種。CT是臨床應用十分普遍的一種診斷技術,通過科技設備對患者的肝臟功能及軟組織器官進行掃描檢查,將掃描結果采用影像技術進行解剖分析,從各個方位觀察肝臟組織與病變之間的聯系,以此來診斷患者病情。但CT在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誤診、漏診現象時有發生,診斷符合率相對較低[5]。MRI診斷技術具有多層面、多方位的成像特點,能夠比較全面的展示軟組織器官的病變情況,對比特性優良,用于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能夠清晰的顯示患者的肝臟功能病變狀態與各解剖組織,與CT相比,其診斷符合率更高,準確性更有保障。本次研究中,患者經CT與MRI檢查后,MRI的診斷符合率為91.42%,顯著高于CT的診斷符合率70%,兩種診斷方法對比差異顯著(P<0.05)。再次論證了MRI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具有極高的準確性,能夠提高臨床診斷效果。
綜上所述,CT與MRI用于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其中,MRI診斷技術與CT相比,診斷符合率更高,產生誤診或者漏診的情況較少,可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診斷準確性,對于改善患者病情,幫助患者得到更加準確及時的治療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方立賢.CT與MRI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25):190-191.
范存庚,文興林.CT與MRI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的效果研究[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8,24(14):28-29.
李曉浦,王晶,蔣秀文.CT與磁共振成像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的效果比較[J].實用醫技雜志,2018,25(05):497-499.
譚利新,劉鳳,譚清軍,劉學良.CT與MRI診斷肝臟局灶性結節狀增生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7,19(05):470-471.
何佳峻,張小鴿,張羲娥,鄧珍萍.螺旋CT及MRI檢查在肝臟局灶性結節增生診斷中的價值研究[J].臨床誤診誤治,2016,29(04):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