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培
【摘 要】目的:探討綜合康復護理治療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用常規治療,觀察組用綜合康復護理治療,對比兩種方案實施效果。結果:觀察組好于對照組。結論:綜合康復護理治療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應用。
【關鍵詞】綜合康復護理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2
2型糖尿病為常見疾病,主要發病人群為肥胖者、中老年人群等,常見癥狀為多尿、疲乏無力、多飲等,負面影響較大,生活質量會變得極差,應重點關注[1]。本文為探討綜合康復護理治療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兩組,每組患者例數為40例,其中,對照組中17例男,23例女,61-86歲,(69.22±1.65)歲的平均年齡;觀察組中18例男,22例女,61-85歲,(69.23±1.66)歲的平均年齡。兩組在年齡、性別方面,統計學無意義(P>0.05)。納入標準:患者均需要滿足WHO中關于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2],年齡不低于61歲;本研究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對照組用常規治療,掌握患者各項資料,結合實際情況,為患者選用相應的降糖藥物治療,同時,做好基礎護理工作。
觀察組用綜合康復護理治療,內容為:①在患者住院期間,患者飲食均由營養師進行配制,合理膳食,依據患者體重,每天熱量攝入量中蛋白質所占比例為15%-20%,脂肪所占比例為20%-30%,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為55%-60%,針對肥胖者,應降低脂肪攝入,提升纖維攝入,低鹽、低脂為主,控制好糖類的攝入。②由專業抗腐蝕引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每周訓練的次數至少為3次,每次訓練多在餐后1h,主要為有氧訓練,時間控制為10min,運動訓練的強度為患者稍微出汗為宜。③引導患者進行正確的血糖控制,自我血壓控制,強調運動和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做好相關知識宣傳。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數值情況、療效情況。療效判定標準[3]:①顯效:多尿、疲乏無力、多飲等癥狀完全消失或明顯好轉;②有效:多尿、疲乏無力、多飲等癥狀有所好轉;③無效:多尿、疲乏無力、多飲等癥狀無變化或惡化;總有效率所得數值為顯效率所得數值與有效率所得數值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 將各項數據輸入SPSS19.0中,平均值用()表示,檢驗用t、χ2值,計數用百分比%表示,P值<0.05,統計學擁有比較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數值情況
治療后,兩組所得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數值低于對照組所得數值,觀察組所得數值低于對照組所得數值,統計學有意義(P<0.05)
2.2 兩組療效情況 觀察組所得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所得77.50%,統計學有意義(P<0.05)
3 討論
2型糖尿病作為典型內分泌科病癥,該疾病的產生與環境、生活方式、遺傳、年齡等存在密切的關聯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形成胰島素拮抗效果,進而使得患者體內血糖的分解能力嚴重不足,進而造成血糖水平處于高位,對患者造成嚴重負面影響,會累及到其他正常的組織器官,形成各種合并病癥,危及生命,應重視[4]。
通過對該疾病的研究,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非常重要,綜合康復護理治療的應用,能夠對患者血糖水平進行有效控制,主要措施為運動鍛煉、飲食控制等,飲食控制主要的目的為減少患者對熱量的攝入量,降低體內胰島素的負擔,降低血糖水平,因該疾病患者存在胰島素拮抗現象,運動鍛煉能提升患者體內胰島素敏感性,強化胰島素分泌,達到降低血糖水平的目的,應用價值非常高,值得選用[5]。
綜上所述,綜合康復護理治療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應用效果顯著,改善了血糖水平,提升療效,綜合康復護理治療值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
參考文獻
趙世莉,劉玉華,徐琴.綜合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4):60-63.
王春榮.探究綜合康復護理對腦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療效[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2):169-170.
羅昭,周善存,余秋強.藥學干預對多藥聯合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海峽藥學,2016,28(6):108-110.
王曉青,耿進,莊子榮.循證護理對老年乙肝肝硬化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9):191-192.
姚馬男.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綜合性康復護理的效果評價[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