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
摘 要:“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今天,對物流行業的影響規模逐步擴大。越來越多的智能技術應用到物流領域,對物流人才培養提高了新的要求。現有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普遍存在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培養與需求不匹配、教學模式陳舊、單一等問題,為此提出針對性、操作性較強的改革思路,指導和設計“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從而達到拓寬學生人工智能知識領域、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更好的匹配智能物流時代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人工智能;大數據;校企合作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物流行業的發展背景
人工智能概念從1956年誕生,歷時60年,共經歷三次飛躍:第一次是智能跳棋程序的出現,第二次是專家系統的出現,但在這兩次之后,由于技術瓶頸有一段較長的停滯期。2010年以后,隨著“大數據”、“云計算”、“深度學習技術”突破,人工智能飛速發展。2017年被稱為人工智能元年,而隨著網絡零售的迅猛發展而勃興的物流業,正在經歷一場智慧化與科技化轉型的時代變革,“智慧物流”的產業版圖已全面打開。
近年來我國的物流業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態勢。根據國家郵政部門統計,2017年,完成郵政行業業務總量9764億元,比上年增長32.0%。全年完成快遞業務量400.6億件;快遞業務收入4957億元。2006年的10億件增長到2017年的400.6億件,增長幅度達近40倍。不難預見,電商和快遞很可能將成為未來幾年助推智能物流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物流專業人才需求類型的轉變
為了在物流行業高速發展的背景下,能夠緊緊跟上“人工智能”時代變遷的步伐,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轉變思維,突破技術上的壁壘,加快提升公司的運營效率,積極布局智慧物流網絡。物流行業要人工智能化,無疑物流人才是核心要素資源,當前物流人才需求主要呈現兩極化分化,一極是物流信息化復合型人才,供不應求,正成為業內的寵兒;另一極是,倉儲、理貨、分揀、配送等低端物流人員,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方式所取代,需求量驟減。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出具備綜合素質的物流復合型人才,對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產生了巨大的挑戰。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物流人才培養模式亟待改革
1.物流領域教學科目較為單一
物流專業課程科目設置缺乏綜合性,很多時候只注重單一的技能訓練,教學中與其他學科融合過少,在“人工智能”的時代,在智能化、數據化飛速發展的今天,缺乏“大數據”、“物聯網”等學科的基礎知識,不能滿足社會物流人才需求。
2.物流領域教育資源的滯后性
一方面,物流教材陳舊落后,更新較慢。很多現行教材內容都是傳統物流理論知識的產物,涉及當下智能物流技術的知識少之又少,導致學生所學學科知識難以應用,缺乏自己的專業興趣點和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缺乏具備實踐經驗的物流教師,多數教師對智能物流前沿技術了解甚少,接觸和參與物流一線工作較少,對物流實踐環節缺乏切身體會。盡管部分物流老師有機會參加相關培訓,但是對相關培訓內容,缺乏融會貫通,對新思想、新技術如何傳授給學生,缺少具體體會,導致培訓效果不佳。這都導致物流專業教育滯后現象,不利于培養智能物流應用型人才。
3.物流實訓體系建設不完善
“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物流信息技術應用性強,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對實訓要求很高,完善校內、校外實訓體系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大多數院校信息實訓室都引進了物流模擬教學軟件,這對物流實際操作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軟件版本更新較慢,與企業真實物流工作環境有較大差距。不少高校加強校外實訓體系的拓展范圍,但與企業的合作存在很多不足,校外實訓體系建設有待完善。首先,學生到物流企業實訓操作需要企業相關人員親手指導,這不僅會降低業務操作效率,占用企業工作人員時間,影響業務正常運作。其次,部分物流企業擔心教會了學生,學生畢業后若不到本企業就業,這無形中增加企業的人力成本,更深層次的是,可能泄露企業的重要客戶信息,存在泄露商業信息的風險。最后,學生業務操作不精通的情況下,會增加工作出錯率,這同樣是企業不愿意承擔的風險。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的建議
1.加強物流課程與“人工智能”基礎學科相融合,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在“人工智能”的時代背景下,社會上所需要的物流人才不是只會單一職能操作的專業人員,而是能夠緊跟時代步伐,實現物流業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動化的創造型、復合型人才。通過對數據的分析處理,來實現物流的“人工智能化”,通過智能機器人操作,從而大幅度減少工人操作失誤,提高揀選配送效率,從而降低物流成本,實現物流領域的“人工智能化”。所以在現代物流教學中,我們應加強物流專業知識與“人工智能”相關基礎學科相融合,開設“大數據”、“物聯網”、“邏輯學”等學科。摒棄書本上陳舊知識的束縛,加強物流信息技術教學,讓學生能夠學有所用,進行實操化的物流知識教學,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
2.提高物流師資準入標準,為學生專業發展提供保障
我國高校的物流師資力量薄弱,部分物流教師是從臨近學科電子商務、市場營銷等專業轉移過來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薄弱。物流業作為新興產業,對信息技術。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對物流專業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若師資力量跟不上,不僅會影響物流產業“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使學生專業發展受阻,從而影響一大批物流學生的就業。高校在物流專業教師招聘時,不應把學歷作為唯一評價標準,應將相關物流實踐工作經驗作為準入門檻,加強“雙師型”物流教師隊伍建設,從而為祖國培養出優秀的物流人才,提升就業質量。
3.加強校企合作,共建物流管理專業實習實訓基地
加強校企合作,一方面讓學生到企業中去,頂崗實習,接觸實際業務過程,了解真實物理操作環境;另一方面要將企業引進到學校中來,通過建立實習實訓基地,為企業進行“定制化”人才培養。使學生能夠直接接觸到行業的從業者,增強他們對行業的直觀認識,促進學生對先進技術、行業需求的理解,以便于盡早進行自身職業生涯規劃。如可效仿英國“現代學徒制”和德國“雙元制”的培養模式,進行學校和企業對學生的聯合培養,定點就業。同時,政府應充分發揮其監督作用,形成政府、學校、企業“三位一體”的主導力量。
4.塑造學生創新意識,與“人工智能”時代共贏
“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研究如何應用計算機的軟硬件來模擬人類某些智能行為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物流人才發展應該放到一個戰略高度,應該抓住一切 “新”的技術,去挖掘其潛在價值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學校應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大膽想象,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改進現有物流服務作業模式,可以為客戶規劃最佳路徑、實現智能化倉儲、庫存、裝卸搬運等業務流程,根據客戶要求定制個性化服務,不斷創新現有的物流和商業模式。
總之,綜合型物流人才供不應求,這是物流業態經濟發展的必然。通過構建專業的課程體系,提高物流師資的準入門檻,加強校企合作,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進行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物流學子應不斷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采取積極的態度去抓住“人工智能”時代所涌現出來的機會,來應對市場的激烈競爭,爭取與時代共贏。
參考文獻:
[1]吳影輝.“智慧物流”時代我國高校物流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機制研究[J].2018(05).
[2]吳利霞.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模式探討——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2018(05).
[3]高月娜.物流人才的市場需求與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融合模式探析[J].2017(09).
[4]張潔.大數據時代物流專業人才發展調查[J].市場營銷2017(31).
[5]程嘉輝.職業院校物流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參與動因及模式類型研究[J].職業技術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