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琴 羅慈鋒
摘要:電視新聞主題報道已成為新聞報道的重要形式,它圍繞一個特定的主題進行深入報道。文章從抓新聞由頭、抓細節和拓展報道內容三個方面對電視主題新聞報道進行分析,并通過新聞報道為例來說明創新報道方式是做好主題新聞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主題新聞? 由頭? 細節? 提升
主題新聞報道是新聞報道的一種形式,是較為深度的報道,是圍繞黨和國家以及地方黨委政府大政方針、中心工作開展的宣傳報道。和其他媒體主題報道相比,電視主題報道除了具有主題報道的共性外還具有可看性、貼近性強,形象生動等特點,從而使電視報道的主題新聞更具有感染力。
精心策劃 抓新聞由頭
電視主題新聞報道要有感染力,把握主題是核心,精心策劃是重要環節。一條主題新聞特別是電視主題新聞的由頭非常重要,不僅文稿中要體現,而且畫面也要著重表現,讓觀眾通過鏡頭與報道的主題產生共鳴。明代戲劇家、文學家湯顯祖創作了如今享譽世界的戲曲經典“臨川四夢”。江西撫州作為湯顯祖的故里,近年來依托濃厚的人文底蘊,以戲為媒,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提升了群眾的辛福感。2018年5月6日江西省旅游發展大會在撫州召開,撫州市為此打造了一臺大型實景劇《尋夢牡丹亭》,整個實景以湯顯祖出生地文昌里為主體,配以天然山石、天井、小橋流水和亭臺、樓、閣等景色,使用進步制造理念分離全息數字影像手藝和巨型圓環安裝投影等聲光電技術,以湯顯祖《牡丹亭》為藍本,讓觀賞者和劇中人配合入夢、驚夢、尋夢、游夢、圓夢,讓游客在行走中,切身感觸感受杜麗娘與柳夢梅的繾綣哀怨,身臨“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的動聽情境。
在進行此次主題報道策劃時撫州廣播電視臺外宣領導小組經過認真的分析和商討,確定把實景演出作為主題報道的由頭。文稿中的由頭是這樣敘述的:“這幾天,在江西撫州文昌里歷史文化街區,大型游園式實景演出《尋夢牡丹亭》正在演出。該劇以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為藍本,運用先進制作理念和前沿聲光電技術,將傳統戲曲進行重新演繹。”由頭雖然只有89個字,但體現了新聞報道中最敏感、最突出、最新鮮的部分。為表現演出的整體效果,撫州廣播電視臺動用了航拍器和兩臺帶廣角的高清攝像機,把新聞由頭通過視覺表現得淋漓盡致。正是抓住了開頭,整個主題報道一氣呵成,5月7日央視《新聞聯播》用了1分30秒的時長播出了《江西撫州:文化繁榮織就幸福夢》,是撫州廣播電視臺建臺以來在央視《新聞聯播》播出時間最長、內容最為豐富的稿件。節目播出后產生了較大的反響,特別是在外地的撫州人,看到家鄉的發展變化更是歡欣鼓舞,紛紛表示愿意回家鄉發展。因此,好的新聞由頭,它能增強新聞的可信性、權威性。有些事實,內容雖然極為重要,但若持之無據,便容易使觀眾對其真實性產生懷疑,也有些事實,雖然有較大的現實意義,但因時過境遷,已失去新鮮感。可以說,新聞由頭必須是最新鮮和最恰當的,這直接決定著事實能否成為新聞以及新聞價值的大小。
抓住細節 增加可視性
細節是電視新聞的生命,一條好的新聞報道取決于是否有細節,細節是否能表達主題,細節是否感人至關重要。好的細節能夠引人入勝,吸引觀眾關注報道,如果報道中從頭至尾都是總結式的,生搬硬套,缺少細節,沒有故事性,就會乏味。新聞中有了細節,不僅有助于深化報道的主題,還能調動受眾的情緒,使之在心靈上產生共鳴。
第二十四屆江西新聞獎一等獎獲獎作品《走進文昌里》的創作者就是帶著情感去深挖撫州市文昌里這古老街區的故事,并通過細節去表現街區里的人和事。文昌里曾經是撫州市臨川老城最繁華的商業街區,也是撫州的“歷史檔案館”和“老城博物館”,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先賢湯顯祖就誕生于此。文昌里從南到北綿延1.5公里,東西縱深也有三百米,作為臨川文化的重要代表和符號,這里的明清老街和古建筑,見證了臨川千年古鎮的變遷和歷史。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文昌里失去了昔日的繁華和輝煌,古老的街道和建筑已經破爛不堪,文昌里改造在即,當地政府要把文昌里打造成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成國家級5A級景區。為了留住文昌里的歷史,讓生活在這里的人或曾經在這里生活過的人,留下美好記憶和鄉愁,創作者決定把觸角深入到生活在文昌里的普通人,去挖掘文昌里人的精神風貌和發生的事,從而產生情感上的碰撞。行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彎曲的小巷里,讓記者仿佛穿越到400年前的某段午后時光,在文昌里一條叫橫街的巷子里,一名駝背老人正在經營木板上的小商品,手上還在納著鞋底,經過與老人的交談,得知老人已經91歲了,從生下來就被抱到文昌里當童養媳,在這里一待就是91年,如今兒孫滿堂。由于老屋要改造,她也分到了廉租房,但老人還是每天早上乘公交車來到文昌里的老屋,她覺得很開心。老人說,她每天只能賣到兩塊錢,賣東西只是消遣,她不缺錢,兒孫會給,她就喜歡每天坐在老屋前看看來往的人。當創作者向她了解文昌里過去的事情時,老人滔滔不絕地講述著這里曾經的繁華,仿佛這里發生的每件事都已深深扎根在老人的記憶中揮之不去。于是,老人也就成了片子里的一個重要講述者。為了表現老人和文昌里的情懷,在拍攝時創作者采用兩臺攝像機,一臺攝像機專門采用變焦的手法捕抓老人臉上細小的表情變化和手上的動作,力求做到在細節中出故事,在細節中出情節,達到強烈的感染作用。在為期近一個月的采訪中,創作者先后采訪了生活在文昌里的不同年代的四位人物,他們的言語反映了文昌里厚重的歷史文化。為了讓節目錦上添花,達到強烈的視覺效果,在近400分鐘的素材中,創作者挑選出30秒最有表現力的畫面作為片頭,為了這短短的30秒,制作人員認真對待每一個鏡頭、反復精選每一幀畫面。
拓展報道內容 提升主題
主題新聞報道在有了一個好的由頭之后,還要豐富主題新聞報道的內容。新聞報道和萬千世界一樣,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須拓展報道內容,將若干個事例相互聯系在一起,形成一條完整的新聞,從而提升主題。無論是報紙、電視還是新媒體,能夠成為贏家的,最核心的東西還是要看內容。
由中宣部組織的“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主題采訪活動在央視《新聞聯播》播出,整個主題采訪活動以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戰略思想為主線,活動覆蓋長江經濟帶沿線的11個省市。活動期間,記者們沿江乘船而下,水路結合,邊采邊發,全景展現長江經濟帶各領域的發展變化,深入挖掘生態長江、經濟長江、文化長江、民生長江的生動故事,報道中既有沿江各省市的治理生態環境的經驗和做法,又有通過生態發展脫貧致富的典型故事。新聞《貴州紅渡:科學規劃 生態扶貧》就是拓展報道內容最好的例子。解說詞是這樣描述的:“紅渡,位于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長江上游支流烏江的南岸。1935年1月紅軍在村中回龍渡口率先突破烏江,紅渡村也因此得名。”“采訪團從遵義市出發,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和不斷變窄的山路,讓記者們的心中不禁產生疑問:如此邊遠的小山村究竟是靠什么成為了‘美麗鄉村的示范村?通過實地采訪,記者了解了小山村從貧窮到脫貧的華麗轉變過程。”“原來當地利用優美的生態,做起了‘旅居農家項目,把原來農房進行改造,一半翻新、一半留舊,新房租給游客,村民按比例收錢。不到兩年,這個當年的省級貧困村就脫貧摘了帽。”短短的幾段文字讓觀眾看到了老區人民保持著敢闖新路的紅軍精神,使疑問變成了答案,提升了報道的主題。因此主題新聞報道它既有宏大敘事,全景式、多層次、多角度的宣傳報道,又有微觀人物、身邊故事的生動反映,達到引起大家關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