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霞
【摘要】本文謹就如何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方法與途徑進行相關探討,以期共同提高對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工作的深入認識。不當之處,敬請有識之士斧正。
【關鍵詞】黨的群眾工作;方法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加強作風建設,必須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
一、什么是黨的群眾路線?
什么是黨的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章程》是這樣表述的:“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自建黨90多年來,我們黨不但始終注重在理論上豐富和發展黨的群眾路線,而且注重在實踐中貫徹和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我們黨之所以高度重視群眾路線,第一是因為群眾路線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是黨擁有號召力、吸引力、親和力、生命力的根本保證,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第二是因為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都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實際需求為基礎,把群眾路線作為制定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貫徹落實的最重要方法和路徑。
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堅持唯物史觀,發揚黨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進一步激發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要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最基本的培訓教育內容;要注意學習領會黨的方針政策中的思想方法;要注意在實踐中學習,向實踐學習,向人民學習。
二、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
從目前狀況看,群眾工作具有現實緊迫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我們黨如何繼續保持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跳出歷史周期律,是黨的建設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脫離人民群眾是鞏固我們黨執政地位的最大危險。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說,講的就是要重民愛民安民。古希臘神話中有安泰的傳說。宙斯的兒子在與大力神安泰的搏斗中發現,安泰每次被打倒在地,便能立刻站起來投入戰斗,是因為安泰倒地時可從地母那里重新獲取能量,于是他想辦法把安泰舉到空中,割斷安泰與大地的聯系,在空中把安泰打敗。安泰離開了大地,失去了力量的源泉,就能輕易被人打倒,這個教訓應該深刻記取。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的“東歐劇變”,到21世紀初期發生在獨聯體國家和中亞地區的“顏色革命”,再到利比亞卡扎菲政權倒臺,這些國家原來的執政黨之所以失去執政地位,原因也許有很多,但是脫離群眾、失去群眾基礎都是最本質、最關鍵的一條。只有堅定不移走好群眾路線,才能始終保持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使黨的事業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從而不斷夯實黨的長期執政基礎。
改進群眾工作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最大挑戰。德國社會學家貝克在其名著《風險社會》一書中指出,在后工業化時代,人類正步入“風險社會”。當今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交織的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社會管理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這些問題的存在,主要是群眾工作缺失,核心是群眾利益問題。要制定出符合實際、符合客觀規律、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社會政策,從源頭上預防、減少和化解社會矛盾,必須切實依靠群眾、真正發動群眾。可以說,能否有效地加強社會管理,最大的挑戰在于我們能否有效地做好群眾工作。
三、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不要以為堅持群眾路線是老生常談,現在基層出現的問題很多都是因為沒有重視群眾工作,沒有做好群眾工作,不會做群眾工作,甚至不去做群眾工作而造成的。”他曾批評個別干部不會說話,處于失語狀態。語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識、是素質。不會說話是表象,本質還是嚴重疏離群眾。或是目中無人,對群眾缺乏感情;或是身無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蘊;或是手腳不凈,形象不好,缺乏正氣。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貫徹落實群眾工作,筆者認為要做好如下幾點:
(一)決策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首先,決策之前就要廣泛收集群眾的意見,聽取群眾的需求和意愿。特別是重大決策的制定,必須履行風險評估的程序,將群眾參與作為風險評估的硬性要求,不可簡化程序。當前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戴帽下達”,決策方案很多是從領導和專家中來,而不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聽取群眾意見只是去印證一下,走個過場,不是“指哪打哪”,而是“打哪指哪”。我們說決策聽取群眾意見,不是讓群眾被動地接受,而是要將決策方案從群眾中來,汲取群眾智慧來制定決策。
其次,在領導班子決策過程中,要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對群眾的呼聲和需求充分考慮。要注重對決策方案進行論證,特別是保障不同意見的發言權,注意聽取不同和反對意見,進行不同方案間的辯論。應當設立反方機制,沒有不同意見的方案不得出臺通過。
(二)用人要給群眾更大的發言權。干部為什么會脫離群眾?很簡單的一點就是,因為群眾對干部沒有制約力或者制約力不夠,在干部選拔晉升問題上沒有發言權或者發言權很小,所以干部不用、不必花那么大氣力聯系群眾。官帽子掌握在上級手里,選票分散在同僚手中,只要得到領導的欣賞,和同僚搞好關系就可以了。因此,要推動各級干部貫徹群眾路線,更重要的是在我們的干部人事制度中要給群眾更大的發言權,這是帶有根本性和導向性的。
一是要正確理解“黨管干部”。既要嚴管,又要注意改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黨管干部”應該是更多地管干部的方針政策和主要領導干部。不能以“黨管干部”為名,就阻礙群眾在選人用人上的民主權利。“黨管干部”和“群眾選人”是不矛盾的,可以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是改變“一把手”包攬人事權的狀況。在現有體制下,“黨管干部”很容易變成“一把手管干部”。國內不少地區都已經實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人、財、物的做法,有利于“一把手”把精力放在抓大局和謀長遠上。不論級別和類型統統都管,既管不過來,也管不好。
三是管人和管事適當結合。要充分發揮分管領導和用人部門在選人用人方面的作用,這樣就能夠實現人與事的有機結合,有利于提高用人效率,促進工作的開展。
四是組織部門的干部工作要改進。要學會發動群眾選干部,不要只會用自己的兩只眼睛選干部,更不能把協助黨委選干部變成與“一把手”搗鼓人事,要多和其他領導、用人部門商量,包括多聽取和參考群眾的意見。
(三)要讓群眾實質性地參與監督。“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是說群眾在對我們的監督中發揮巨大作用。列寧說過,“要有多種多樣的自下而上的監督形式和方法,以便消除蘇維埃政權的一切可能發生的弊病,反復地不倦地消除官僚主義的莠草。”對于我們黨的各級組織和干部的監督,除了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和專門機關監督外,自下而上的群眾監督和社會力量的監督越來越凸顯其威力和效果。
保障群眾的知情權是滿足群眾參與權的前提和基礎。讓群眾知情,首先要公開,不能暗箱操作。黨務、政務、企務等等,都要加大公開力度,能公開全部公開,特別是有了網絡后,公開有了更好的條件。陽光是最好的殺毒劑。只要把公開這篇文章做好、做到位,群眾自然能夠參與監督,群眾監督的效果也自然能夠更好地發揮出來。
四、貫徹群眾路線還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不要脫離國情和企情談民主。要依據發展中國家的現實國情和企業現階段發展目標吸取歷史經驗教訓,遵循發展規律,不搞絕對平均主義,不搞極端民主化。
(二)不要吊高群眾的胃口,更不能收買和討好群眾。要嚴格依據政策辦事,政策允許又有條件的一定要努力爭取,政策不允許又沒有條件的千萬不能許愿。
(三)不要忽視組織的作用。要一如既往地充分發揮黨組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把發揮組織作用和發揮群眾作用很好地結合起來。
(四)不要上面生病下面吃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范圍是全黨,但重點是領導干部,特別是處級以上領導干部要走在前、作表率,防止把勁使到下面去。
五、結語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的力量之源、勝利之本、執政之基。在新形勢下帶著深厚感情做好群眾工作,就是要從自身做起,進一步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服務群眾、奉獻群眾,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把黨的事業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