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英
【摘要】通過回顧2017年廈門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經驗,論述了文化景觀的檔案屬性及作用,提出了文化景觀是歷史遺產地的特殊類型,具有不可替代的檔案屬性,能夠真實、完整、典型、持久、生動地體現遺產地已經或正在消逝的某種文明成果,反映遺產地杰出的歷史、文化、社會和藝術價值,應當受到高度重視和妥善保護并科學合理地加以傳承利用。
【關鍵詞】文化景觀;檔案屬性;世界遺產;廈門鼓浪嶼
“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于2017年7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成為中國第51處世界遺產地。作為鼓浪嶼的申遺工作顧問,我校研究團隊在對鼓浪嶼的世界遺產屬性定位與杰出普世價值提煉等方面作出了貢獻,包括發掘鼓浪嶼文化景觀的檔案屬性并應用于世界遺產申報文件。
一、世界遺產中的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是世界遺產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包含了人類與其所在的自然環境之間的多種互動表現,主要表現為:1.人類刻意設計與創造的景觀;2.有機演進的景觀;3.關聯性文化景觀。它們都強調人類與自然之間既相互抗衡又相互促進的關系。
按照聯合國《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的規定,文化景觀、歷史城鎮及其中心區、遺產運河和遺產路線作為特殊的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類型,已得到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識別和定義,并制定了具體指導方案進行評估。
鼓浪嶼地處福建省廈門市區鷺江海峽南面。1840年鴉片戰爭后,廈門成為中國五個通商口岸城市之一對外開放,鼓浪嶼在中國人傳統聚居地的基礎上進行外國人公共租界建設,逐漸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發展的歷史國際社區。島上現存近千座不同時期、風格多樣的歷史建筑與花園、自然有機的街巷網絡和內涵豐富的自然景觀,體現了現代人居理念與當地傳統文化的融合,構成了鼓浪嶼文化景觀的物質空間形態,具有可媲美江西廬山、杭州西湖等文化景觀的世界遺產價值。
二、鼓浪嶼文化景觀的檔案屬性特征
檔案是人類社會活動與文明發展的真實記錄,其本質屬性為“備以查考”的歷史文獻與實物遺存。因此,在檔案學視域中的物質文化景觀本身也屬于遺產檔案的范疇,具有檔案的屬性特征,可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存在形式,鼓浪嶼檔案文化景觀類型資源非常豐富,包括歷史悠久的風景名勝地和富有特色的歷史街區,兼容在多元文化背景影響下發展的近代建筑、城市花園和別墅庭院,共同構成了鼓浪嶼申遺文本中的代表性論據和接受聯合國專家考核的文化景觀實物檔案。其中,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為收復臺灣曾駐兵鼓浪嶼操練水師,在日光巖、水操臺、龍頭山等地遺存有許多相關歷史痕跡及后人瞻仰留下的摩崖題記,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成為延平文化遺址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鼓浪嶼自古又是閩南地區古代文人尋訪山水的勝地,日光巖上年代最為久遠的摩崖題刻“鼓浪洞天”為明萬歷元年(1573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題寫。旁邊的懸崖絕壁上匯集有清朝及民國時期遺存的歷代題刻,如“鷺江第一”“天風海濤”等,構成獨具特色的歷史人文景觀實物檔案。
20世紀初葉,鼓浪嶼的華僑建設了一批自來水廠、球場、公園、醫院等市政公共設施,營造了富有市井生活氣息的商業街區景觀;許多私家宅園也對公眾開放,成為具有游憩功能的城市花園。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愛國僑領林爾嘉先生1913年營造的菽莊花園,體現了當時鼓浪嶼上盛行中西合璧雜糅風格的審美趣味。此外,在鼓浪嶼近代的租界工部局時期,島上還建造了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風格多樣的花園洋房,如黃榮遠堂、黃家花園和西林·瞰青別墅等,中西建筑與園林風格交融共存,享譽世界。
鼓浪嶼文化景觀的檔案屬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表達文化遺產的真實性。鼓浪嶼的建筑天際線、景觀視廊和重要節點,延續了歷史上形成的整體結構與關系,其道路布局、交通方式和空間尺度也保持著歷史原貌。日光巖、水操臺、閑樂居等遺產景觀的歷史特征保存完好,至今仍為突出的地標。龍頭路、田尾路等歷史街區的公共空間節點,如洋人球埔等場所,在平面、尺度和材料等方面都保留了歷史原貌,發揮著原有的使用功能。島上遺存大量風格多樣的住宅和庭園,較好地保存了原有風貌的歷史信息,作為實物檔案表達了文化遺產的真實性。
(二)體現文化遺產的完整性。近代以來,鼓浪嶼的建設雖經歷了一些反復,卻一直延續著整體的空間結構和景觀特征,反映了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獨特優美的海島環境、較為富裕的經濟條件和近百年來相對溫和的社會發展方式,使得島上社區大部分延續了原有的建筑形制和肌理,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城市的歷史面貌,再現了文化遺產景觀的完整性。
(三)反映文化遺產的典型性。鼓浪嶼面積狹小、交通不便的島嶼環境,使之許多與重要歷史事件相關的遺產景觀被完整地保存下來,并隨時光流逝而獲得深厚且具有普世意義的歷史文化價值。它展示了近代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歷史過程,見證了華僑群體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包容力,代表了海島國際社區和仕商園林營造成就的杰出范例。鼓浪嶼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在于多元文化交融發展形成的歷史國際社區和世界不同文化和價值追求相互了解、共同發展的見證。
三、文化景觀檔案屬性對申遺的作用
2012年鼓浪嶼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后,申遺工作團隊在申報與評估中積極發掘文化景觀的檔案屬性,將鼓浪嶼的遺產性質聚焦定位于“中西文化交融薈萃的海上花園”文化景觀,確定它是中國近代東西方文化劇烈碰撞交流期間生成的歷史建筑、國際社區與風景園林杰作綜合體。其現存的文化景觀遺產,是中國近代沿海城市建設的珍貴物質史實遺存,在遺產完整性、真實性和典型性及美學與歷史方面具有杰出的普世價值。通過對鼓浪嶼文化景觀的檔案屬性研究,準確地將遺產地性質定位從傳統的固定文物遺址升華到鮮活生動的歷史國際社區文化景觀,促進了2017年申遺工作的成功。
我國地大物博,文明悠久,歷史遺產極其豐富。鼓浪嶼申遺成功的經驗表明,對遺產地性質的科學認知及正確定位至關重要。尤其是對于包含了大量遺產點的著名風景名勝區而言,通過研究挖掘蘊藏在山水美景之中的歷史檔案信息,科學地將其轉化為檔案化的文化景觀價值論據,可能是促進申遺工作取得成功的有效方法之一。
綜上所述,文化景觀是歷史遺產地的特殊類型,具有不可替代的檔案屬性,能夠真實、完整、典型、持久、生動地體現遺產地已經或正在消逝的某種文明成果,反映遺產地杰出的歷史、文化、社會和藝術價值,展示在世界某個歷史時期或文化區域內重要的人類價值交流及其發展過程中對建筑、技術、古跡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產生的重大影響,應當受到高度重視和妥善保護并科學地加以傳承利用。
【參考文獻】
[1]李敏,袁霖.海上花園城市鼓浪嶼的世界文化遺產價值探析[C].規劃60年:成就與挑戰——2016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年會論文集(08城市文化),2016-09-24
[2]王唯山.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的社區生活保護與建筑活化利用[J].上海城市規劃,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