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慧婷
摘 要:孔子云:“誰能出不由戶?”意為沒有誰走路會不出入門戶,可見“門”的概念在人們心中由來已久,除去防御和守護的基本意義外,后來人們在門飾上花費更多心思,賦予其更多的功能與內涵。但反觀當下的“門”,尤其是“家門”,似乎已成千篇一律的局面,安全性能已占據主導地位,唯有在少數中式園林建筑空間中能見到傳統“門”的身影。誠如《陽宅十書》中說道:“大門吉,則全家皆吉矣,房門吉,則滿屋皆吉矣。”古人對于宅院大門十分看重,稱雙扇為“門”,單扇為“戶”,處處細節皆考究,凡世家大族,對于大門的設置、設計都是不容出錯的。然而,門飾卻被多數現代人視為雞肋,體現著屋主“臉面”的門鈸裝飾也逐漸被淡忘。
關鍵詞:門鈸;裝飾藝術;古村落;民俗文化
門鈸一詞本是清式名稱,自明、清兩代以至民國,都是門飾中的重要元素。古人素愛以門為界,為階,因此衍生出不同風格與內涵的門鈸裝飾。作為物質與精神文明的載體,民俗文化影響下傳統門鈸的裝飾藝術能夠折射出一定時期的封建禮節、等級、制度等,探討這些方面之間的關聯則是本文目的,而意義在于試圖從傳統門鈸裝飾藝術中發掘精髓,承其意志繼其手法。
現關于門鈸研究的文章,多為針對性地分析每種圖案紋樣的美法,而結合地域與其背后的民俗文化的內容少有提及。江西的古村落中裝飾藝術的研究范圍涉及較廣,也有不少關于“門”的內容,而相對景德鎮瑤里古村的研究內容而言,“門”的裝飾藝術內容探究不多,結合上述兩種情形,由此決定將本文的研究方向定為門鈸裝飾藝術中民俗文化的滲透,并以景德鎮瑤里古村為例。
一、研究背景
瑤里古名為窯里,始建于西漢末年,在唐朝中期,這便有了陶瓷的手工作坊。詩人白居易曾在《琵琶行》中寫到“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而瑤里古村就位于這號稱“江南第一衙”的浮梁縣內,尤見其歷史悠遠。村內的徽派古建筑為最大特色,傳統民居木制門最常見,庶民百姓家除門鈸外,基本再無其他門飾;稍有身份地位的人家一眼也能從這“門面”中看出一二,從門鈸的形制、圖案、套件等中都能感受到當地傳統民俗的文化氣息。
古村中保留至今的民居為明清時期徽派建筑,大至整體造型,小至零星裝飾,其地域性和時代性都無法忽視。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不同的地理和人文背景下,各地區、各時期所產生的作品都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是民俗文化與精神文明的物質載體。明代初期對于門鈸有嚴格的規定,身份地位與飾面內容密不可分,直至中后期,天下太平,江南的富庶人家漸起,從而使得門鈸的裝飾紋樣也逐步擺脫以往硬性的限制,獸面等的運用也不再僅僅局限于官宦人家,而文人們對細節的敏感度往往較高,對于門鈸的飾面、材料、顏色等都帶有時代性的審美與要求,在此影響之下的瑤里古鎮也不例外,傳統門鈸大致都符合這一點。
常見的門鈸有銅質和鐵質兩種,瑤里古村中的傳統門鈸由響銅制成,用鉚釘固定在兩扇宅門上,左右各一呈對稱狀,便于人操作;叩門環在形狀上都是統一的圓形,(古村中)并未發現橢圓形和扁葉形,門環于門拉攏后兩環交迭上鎖,可防范外人闖入,同時也起到拉門與叩門的作用,裝飾方面只是在細節紋路上有所差異,而這種差異正為鑒別屋主身家背景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景德鎮瑤里古村傳統民居門鈸裝飾藝術中
民俗文化的滲透
門鈸上不同的紋樣符號也有各自代表的寓意與文化,但這些紋樣符號在每個時期的寓意都大致相同,這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種體現。古村中門鈸的紋樣多達三十余種,如纏枝蓮紋、菊紋、竹紋、柿蒂紋等,本文中選取出現最頻繁的五類紋樣符號及其代表寓意進行討論說明。
寶相花紋,實則是理想中的一種紋樣,是將自然界的花頭藝術處理后,按放射對稱的規律重新組合再圖案化地呈現出來,其寓意吉祥富貴,美滿幸福。“寶相”一詞是源于佛教徒對于佛像的尊稱,圣潔、端莊、美觀的理想花形隨之便稱為寶相花,出現在瑤里古村傳統門鈸裝飾中的寶相花紋飾較之更加概念化、輪廓化一些,只有將標志性的外部線條刻畫出來,雖沒有精雕細琢的精湛工藝,但是所傳達的美好祝愿未變。
如意,是中國人常掛在嘴邊的吉利詞,皆含如己所意、萬事順利、平安稱心的美好愿望。而如意本身是一件器物,如意紋就是按照如意形狀而高度概括而來的紋樣,因其美好寓意而被廣泛運用到多種裝飾物品上,是人們對于生活熱愛和希望的表達方式。瑤里古村民居的傳統門鈸裝飾中,尋常百姓家的門鈸紋樣便以如意紋為主,這其中又分為心形如意紋、祥云如意紋和靈芝如意紋三類。
蝙蝠紋,與西方概念中被視為邪惡化身的蝙蝠不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被賦予的是“福氣”象征,算來也是一種瑞獸。西方重形,東方重意,形在意之外,形意滲透,從而形成了中國民族特有的藝術思維方式,才產生了我們如今看到的豐富多彩的紋樣和圖騰。蝙蝠紋的“形外之意”由諧音而得來,“蝠”通“福”,表達了百姓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在瑤里古村傳統的門鈸裝飾中,蝙蝠紋與如意紋其實是有相似之處的,卷曲和對稱的外形規律,并且通常不會單獨成畫,而是以組合的形式出現,不同的數量也有不同的寓意和說法。此外,“蝠”亦可通“符”,后者為古時傳說中用來制服妖魔鬼怪的工具,引申開來就有了有避禍消災、趨吉避兇之意。
錢紋,圖案呈現為圓圈中有內向弧形方格,好似圓形方孔錢,因此而得名。構圖多作二方或四方連續排列,偶也作成串圓圈兩兩相交套合的形象,始見于漢代瓷器,到了宋、元、明這三代便流行開來。除在瓷器上的裝飾運用外,后來也逐漸拓展到其他領域,門鈸裝飾就在其中,輔助紋樣多為單錢二方連續展開,形成裝飾帶,主題紋樣則由錢紋構成整個紋飾格局,并在圓錢紋的中心填畫花草圖案,時以錢紋作鋪地,襯托主題紋飾。
八卦紋,是典型的瓷器裝飾圖案之一,以八組各不相同的,由短線符號組成代表《周易》中的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種圖形。相傳伏羲創八卦圖,八卦分據八方,居中的則為太極圖;《易傳》中認為八卦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至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瓷器上便見有裝飾八卦紋,常與海水、云鶴為伍組成海水八卦、云鶴八卦紋,因為樣式別致好看,寓意象征等都符合人們內心訴求,因而從瓷器裝飾到生活中其他部件、玩物的裝飾中都有了八卦紋的身影。對于“門”這種每家每戶的內外劃分之“界”,八卦紋中的“吉兇”之玄理也得到了一定的運用。endprint
三、門鈸裝飾藝術的發展趨勢及展望
(一)保護與修復
在如今外來文化迅猛沖擊的大環境下,城市中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建筑取代了傳統的地域特色濃厚的老式建筑,門鈸作為建筑中的裝飾元素之一,無疑也受到影響。就江西而言,近年來城市化發展加速,之前的城郊、鄉鎮等邊緣地帶,已經修通柏油路,高樓也如雨后春筍般林立,已然不見原有的自然風貌,但是被催化的“城中村”并沒有為鄉民帶來太多的裨益,他們的生活方式還未跟上節奏,只是趕鴨子上架般地住進水泥澆灌的高樓房中,屬于他們傳統的生活習慣與相處模式被強行打斷,這對于很多傳統習俗與文化的傳承發揚無疑會是個阻礙。在江西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村落屈指可數,不只是門鈸裝飾藝術,任何一種有價值的歷史產物(精神或者物質)都需要倍加珍惜,這能夠讓我們與過去對話,并了解從前的興衰變遷。
保護為主修復為輔,且修舊如舊。古村落中原有的住民應當給予適當經濟補貼,讓他們中想繼續留在原處按照慣有的方式繼續生活的人能夠有所保障,適度開發旅游資源,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但也應該克制商業化的加劇;至于修復方面,除了技術人員要過關之外,應該加入有著專業知識的文化專員,并且有必要讓當地村民也參與其中,因為只有土生土長的他們是最了解自己家鄉歷史文化與風土民俗的,多方面的信息與技術結合后,才能夠達到修舊如舊、盡量自然的效果。
(二)繼承與發展
地域文化是最有特色的標簽,也是辨識度中的重要元素,在趨向大同的現代,能夠保持自己的本色并非易事。繼承的內容應當是門鈸裝飾藝術中的傳統文化、內涵、民俗,發展的本質也應為將這些被人們忽略甚至是遺忘的古老藝術手法,以與現代藝術結合的方式再次讓它們發光發熱,重回大眾視野,并且被接受被喜愛。
門鈸裝飾的藝術價值在現代看來遠高于其實用價值,所以在與“門”不盡相關的其他范圍也能夠運用,畢竟大部分經歷史沖刷后留下的文化、民俗、傳統,之所以沒有消失,都是基于人們對于這些內容所賦予的不同的精神上的意義與內心中的美好祝愿、祈禱,這幾點與現代裝飾藝術并不違和,所以繼承與發展是必然,是趨勢,門鈸裝飾藝術的未來除“門”的領域之外,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可能性。
四、結語
通過對景德鎮瑤里古村的實地考察與后續的資料查閱,關于當地的傳統門鈸裝飾的了解更加深入。門鈸裝飾藝術在古時是相當被人們重視的,那是每家每戶的“臉面”,因為居住方式和建筑格局與現代大相徑庭,一家一戶一方地的形式如今僅限于富裕的人群,而普通百姓都是住在如火柴盒一般的公寓樓中,門鈸對于他們而言沒有了意義,防盜才是他們真正在乎的。
門鈸裝飾藝術的漸衰,也能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社會風氣,古人與現代人相比,后者好像對于寓意、愿景等略帶虛無的內容不是很關心,他們的著眼點是保障與安全。可在我看來,裝飾藝術與實用功能并非矛盾,在如今千篇一律的“門”中,若是有自家特色的門鈸出現,我想也是一道風景,只不過是普羅大眾對于門鈸裝飾藝術的認識少之又少,還沒有普及開來。門鈸裝飾藝術的繼承與發揚既能夠讓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了解更多傳統的文化與精神,同時又能夠為乏味的生活增添一絲趣味,帶來一些改變。
參考文獻:
[1]吳衛,謝俊陶.中國傳統建筑裝飾藝術小品門鋪首釋義[J].藝術百家,2012,(02).
[2]劉予申.民居中的門文化[J].跨世紀(學術版),2008,(02).
[3]聶森.門簪裝飾中的民俗文化——以黔北民居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3,(02).
[4]蘇燕.中國傳統民居門的結構及其裝飾藝術[J].大眾文藝(理論),2009,(13).
[5]郝秀梅.丁村明清民居門扉鐵花裝飾藝術研究[J].藝海,2015,(05).
[6]丁璐璐.破“門”而入——徽州與大理白族傳統民居建筑門的形式探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2.
[7]溫文.晉商民居門飾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0.
[8]劉秋霖,劉健.中華吉祥物圖典[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
[9]鄭軍.中國歷代花鳥紋飾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10]葉篤毅,葉淑琴,葉應燧.中華吉祥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江西農業大學園林與藝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