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鯤
(科學出版社<龍門書局>,北京 100011)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行業紛紛或主動或被迫地進行顛覆式的轉型,也許某一項技術的出現,就意味著一個甚至多個行業的洗牌。人們的行為模式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巨大的改變。
教育是最敏感的行業,因為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普遍較高,對新事物的接受較快;教育也是最不敏感的行業,幾千年來的課堂形式沒有大的變化,教育政策稍有大的動作就關乎國計民生,舉措必須慎之又慎。近30年來,作為我國K12教育的一大特色,教輔圖書對于學生成績的提高、對于圖書出版和發行行業的貢獻可謂功不可沒,如今,它也面臨著轉型的迫切要求,面臨著互聯網巨頭和新興創投公司的巨大挑戰。如何應對才能適應未來,本文對其作出思考和探討。
可以說,互聯網+教育=在線教育。2013年被稱作中國在線教育元年。從2013年到2017年,正好是一個完整的5年,應該說在這5年當中,無論資本還是技術,都向在線教育領域進行了大量投入,顯示度也相當高。凡是有適齡兒童又有智能手機的家庭,手機上都有不止一款學習APP。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在線教育用戶規模已達1.44億,用戶使用率為19.2%,市場前景依然廣闊。
然而,根據互聯網教育研究院對400家在線教育企業調查的結果顯示,有71%的公司處于虧損狀態,13%的公司處于持平狀態,能夠盈利的公司只占16%。幾類主流在線教育模式各自遇到了發展瓶頸,進展并不像預想的那樣順利。
第一,學習工具類。此類產品是為數最多的,有道詞典、一起作業、百度作業幫等分別從背單詞、批改作業、拍照答疑等單點切入教育。此類產品的共同特點是:憑借先行優勢和強勢資金,在付出大量獲客成本之后,如愿以償聚集了大量客戶;服務功能相對單一,且成本較低;同行競爭激烈。
第二,在線授課類。培訓行業的兩只獨角獸——新東方、好未來的地位不可撼動,導致此類產品的進入門檻極高。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YY教育攜YY直播的強勢發展切入,沖到資金鏈斷裂也沒能站穩腳跟。
第三,對接平臺類。當滴滴打車的模式被驗證成功之后,教育領域也開始了O2O模式的探索,用“線上成交+線下轉化”的模式來驅動教師與學生的平臺。然而,由于教學的高成本和師資質量的管控難題,當時雄心勃勃拿到融資的二三十家此類機構已經十不存一。
第四,MOOC類。作為近年來最有影響力的教育概念,慕課的產品化卻出乎意料的效果不佳,缺乏有效的配套管理手段,學生看不看得下去和看沒看完都沒人知道。
第五,線上一對一。在線教育向上提升最常見的方式就是一對一,任何服務只要到了量身定制的層面,總是讓人感覺體驗感和誘惑力十足。但是線上一對一有其軟肋,營銷成本和教師成本之高讓人瞠目。
殘酷的事實讓在線教育行業逐漸認清一個事實,僅有技術含量,卻缺乏教育思維以及市場認可度的產品,靠高投入獲取用戶的模式效果差強人意。大家的思路和產品形態開始真正回歸教育本質。在內容和技術兩大要素中,內容仍然是教育的本質和長久的生命力,從這個角度來講,傳統的內容資源提供商——教輔圖書出版商是有其先發優勢和資源優勢的。
第一,流于表面化。課程還是那個課程,講解還是那樣講解,只是把傳統教育“在線化”而已,沒有解決最根本的學習問題。在這方面,優秀的教輔圖書在過去探索高質量圖書的策劃和實現過程中有了一定的積累,對一線師生的需求更為了解,教育內容更為熟悉,優秀的作者資源更為豐富。
第二,教育圈的水很深。位居國民關注度前三位的教育領域,需要處理的關系涵蓋政府管理部門、教研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渠道等等,這么多層的關系需要短時間打通,本身就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更不用說教與學的過程,真要摸透,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而這些用戶和渠道其實與傳統教輔圖書沒什么兩樣,在這方面,教輔出版商和發行商又找到了一個制高點。
第三,消費相當慎重。不同于打車、外賣這樣的高頻、剛需、標準化需求,教育本身具有重決策和非標準化的特征。教育流量轉收入從目前來看屬于偽命題,大家逛街可能沖動型消費,幾百塊買件衣服,但是對孩子的未來一方面本身就非常慎重,另一方面這類服務往往價值不菲,一般不會隨隨便便花幾千、幾萬進行孩子教育投資。
第四,操作過程缺乏監管。線上教育缺乏制約性的學習氛圍,其結果就是學生購買課程卻常常無法完成課程學習。課程再好,根本就沒有學怎么可能達到效果,如果要賠上一位家長監管,倒不如求助于線下培訓。
第一,人工智能布局未來。2016年被稱為人工智能元年,2017年則被普遍視為人工智能的應用元年,也可稱為人工智能教學元年。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其中提到“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標志著智能教育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人工智能和教育正迎來緊密融合。在政策的推動下,各大教育企業紛紛布局人工智能,自動批改、拍照搜題,語音測評等高科技教育產品層出不窮。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科技已嘗試貫穿到整個學習閉環中,助力在線教育向智能教育演變。
第二,思路融合大勢所趨。2018年的教育關鍵詞將是“融合”,線上線下教育融合、公辦民辦教育融合、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和理念融合將成為未來教育的三大融合趨勢。更多教育機構開始探索“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方式,為更多學生打通課前、課堂、課后的學習閉環,從而享受更加高效、便捷的學習體驗。同時,新民促法的正式實施,為公辦、民辦教育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在積極推進國內教育資源的融合之外,更多教育企業不斷引入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推動國內外先進教學理念的融合。
第三,學科創新以點帶面。STEAM教育是科學、技術、工程、人文、數學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其有別于傳統單學科、重書本知識的教育方式,是新興的一個創客教育分支。其課程種類繁多。由于STEAM教育對孩子創新、獨立思考、動手、有效溝通等能力有著全面的培養,隨著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內已經掀起了一股STEAM教育熱和機器人熱。
第一,傳統教輔出版行業必須以積極開放的心態擁抱新技術與新趨勢,轉變傳統思維為互聯網思維,隨時研究新政策、新技術、新趨勢與傳統業務融合的可能性,積極落實傳統業務與新技術的融合。以人工智能為例,作為一種高級工具應用,它適用于在線教育服務的多種類型和場景,尤其在智能批改、學情分析方面,很可能突破目前在線教育的技術瓶頸,真正實現給師生減負的剛需。就業務模式來說,既包括把人工智能作為一種工具應用到各類在線教育中,也包括圍繞它本身的K12課程建設、圖書出版、競賽和營地活動組織等等。
第二,積極探索新領域產品的開發。例如,在STEAM課程、機器人、少兒編程、創客教育等發展較快、具有相對市場空間的領域探索課程及教材、教輔等全媒體讀物的開發,配合傳統業務延伸拓展在線教育產品或服務的開發等。總之,就是要立足于自身的優勢和產品、用戶的特點,把新技術作為工具融入整體頂層思路設計之中。
[1]在線教育進入“人工智能”時代,風口將成還是又一個資本泡沫?[DB/OL].http://36kr.com/p/5097508.html?from=related,2017-10-16.
[2]五大關鍵詞把脈教育動向:2018,不可錯過的教育趨勢[DB/OL].https://mp.weixin.qq.com/s/Qgji80vWogrCXx-4hebcvlA,2017-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