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化縣職教中心 河北承德 068150)
社會文明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德育、禮儀等精神力量的維系。中國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一套十分豐富完整的禮儀規章,它是對人的活動提出的最基本的規范,并且與道德關系密切,兩者相輔相成。禮是對德性地追尋,德行在禮的進步中得到升華。所以這些經過千年時間驗證的禮制文化深刻影響著人們道德品質,民族精神習慣的形成,并且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故在當今也具有現實意義。筆者在從事多年禮儀教育的經驗中得出,對傳統禮儀加以繼承和發揚,把其中具有普遍影響力的因素導入現代品德教育體系中,可以衍生出一個為現代社會文明發展服務的德育資源。
在禮制文化淡薄的今天,我們首先要從思想上重拾對傳統禮儀概念的認識,提高重視程度。[1]
人際交往是獲得友誼,適應環境最重要的途徑。禮儀教育中學習的社交規范和知識能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幫助學生盡快掌握溝通技巧,學會互相尊重,誠信有愛,舉止得當,這為順利開展交際活動,建立廣泛的良好的人際關系有積極作用。而后隨著交往經驗的豐富,自信和自尊隨之提高,不良情緒被釋放緩解,心理健康得到良性發展。[2]
生活在“禮儀之邦”的中國,行為都會不經意間受到道德準則的約束。要想盡快跟上社會節奏,融入社會氛圍,就必須學會社會要求的各種行為規范。學會如何禮貌地問候,如何得當地待人接物,如何著裝得體,如何與不同背景的社會人物交往等等,這都是學生踏入社會的預備能力,掌握得當就能盡快適應社會生活。
目前許多高校普遍存在學生接受高層次的文化教育,而行為活動卻有失道德水準的現象,最基本的原因就是禮儀教育的脫節。禮儀的深入學習會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約束和糾正不恰當的行為活動,指引人們選擇正確的目標,自覺維持符合禮儀的規范,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成為真正高素質的人才。
傳統禮儀既要有內在道德覺悟,同時又能對外表現道德水準,所以將內在道德思想教育與外在禮儀表現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相互依托,相互促進,這也充分表明了德育思想具有歷史文化繼承性的特點。
流傳至今的《三字經》中“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其間宣揚了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的禮義。漢朝的戴德戴圣編寫《禮記》,大量保存了古圣先賢的言論,以及各種禮節的內容......由此可看出,中國自古就是個禮制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友愛,遵禮有序。這其中積極的人生態度,高尚的人格品德都能在歷史文載中找到類似的目標。這不僅樹立了具有群眾基礎的榜樣形象,更為現代德育提供了大量歷史根據,引領人們效仿。
現代創新型社會的發展除了對科技,知識領域提出創新要求,更是對現代德育培養創造個性品質人才有所期待。傳統禮儀目標的指向有其特定環境下的合理性,更多的表征體現的要求是人與人相互謙卑,順應遵從,這的確能協調社會秩序。但從現代社會對創造型人才需求來看,禮儀文化又缺乏了些許積極性和能動性。這就好比創見性強的人往往不守常規,不拘小節的道理一樣,這種矛盾的顯露就要求現代德育要結合具體問題條件具體提出要求,不能忽視個人性格發展特點。要以培養能動的,非保守的思想狀態人才為目標,革故鼎新,探索求異才是符合當今時代發展要求。這里要強調的是,筆者不是主張忽視普遍特性和思想品德的遵循,更不是對傳統禮儀的否定,而是要學會從規范中尋求允許突破和創新的契機,做到共性與個性的兼容。[3]
課程學習是接受系統培訓的最佳途徑。要對學生進行禮儀理論與具體規范教育,就必須單獨設置禮儀課程或將其融入品德課,這種結合既能豐富學生的道德認識,又能教會他們如何品行皆修。然而目前我國大多數學校的禮儀教育仍處于邊緣地帶,德育工作者的重視程度也欠缺,這導致不是禮儀教育空缺,就是形同虛設。所以,加強禮儀教育就必須將其課程切實有效地引入課堂。[4]
中國傳統禮儀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單純地研讀無法讓學生產生共鳴,引起興趣。而豐富開放的網絡環境恰恰能彌補這一缺陷,合理應用網絡教學軟件,生動直觀地體驗生活中的禮儀知識,還可以采取網上聊天、模擬互動、咨詢等方式,多元化地促使學生參與進禮儀的實踐中。當然,除了學校的努力外,日常生活中還需要得到家庭與社會的通力合作,將禮儀實踐貫徹到方方面面,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除了正規課程的學習,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的禮儀活動來強化禮文化氛圍?;顒拥男问娇梢允桥e辦禮儀講座,開展相關主題的小品表演活動,通過影視手段宣傳名人軼事等等,將禮儀教育滲透進學校生活,潛移默化地帶動學生自覺遵禮慎行。
綜上所述,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們道德思想的提升都離不開傳統禮儀的影響。在實際的德育過程中,融合禮儀文化之精華,研發禮儀系統課程設置,開拓新的道德培養方向,最終才能促進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