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能源學院 寧夏銀川 750105)
“以學生為本”就是把學生作為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就是時時處處把學生的切身利益放在輔導員工作的首位,以學生為本的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良好個性、優秀品格、進取精神、創新意識的重要保證。輔導員以學生為本的指導思想,真正做到以關心、關懷、關愛學生的健康成長為目的,這就決定它不僅僅是學生管理過程,更多的是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的過程。
當前,中央以及整個社會對高校學生工作的要求之高、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這些既給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嚴峻的考驗。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要從消極防范和控制轉向積極引導和真誠服務上來,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他們在做什么,還要調動他們內心的主動性、自覺性,讓他們參與進來,與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學生的心坎里去。這樣才能達到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目的,切實提高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在他們身上,展現出大學生的優良傳統與文化品格。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目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還存在一些不適應的地方,還有不少薄弱環節,還面臨著不少嚴峻的挑戰。這就需要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情況,努力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做到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盼學生之所盼,才能進一步提高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影響力和實際效能。
學生是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以學生為本是不容忽視的。深刻認識加強和改進以學生為本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全面推進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細微體察學生的思想。作為一名輔導員,首先應該能夠和學生平等地交流和對話,學會傾聽來自學生內心深處的聲音,用由衷的、自然流露的、真實生動的、不加修飾的語言去喚起師生之間的理解和共鳴。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理解學生的觀點和需求,支持學生的表達和行動。輔導員,應該是學生的朋友,應該是學生的尊重者、理解者和支持者。更應該密切關注學生的言行、學生的情感、學生的心理、學生的狀態和學生的訴求。如果缺乏對學生的真誠熱愛和細微體察,教育就會失去生機和活力;如果沒有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服務意識,教育就會喪失生命和源泉。輔導員,應該是學生的親人,應該是學生的觀察者、呵護者和服務者。輔導員還應該透過現實的生活世界日常的、細小的、極易被忽略的實例,從不同的層面入手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作為一名輔導員,應該是學生的導師,是對學生的教育者和引導者。
第二,尊重學生的學習。要有尊重學生的意識。必須認真傾聽學生的呼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找好教育引導的切入點。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既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又重視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揮,改變迫使學生機械、被動地接受教育的做法,將正確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政治信念變成學生的自覺行為,將外在規范與學生內在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學生自我學習、自我鍛煉、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第三,先進文化思想引領學生的生活。充分發掘大學文化蘊涵,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積極構建網上德育工作體系,充分發揮網絡優勢,積極發展網絡文化。加強社團建設,充分發揮社團的作用。加強教室、宿舍和食堂的管理,積極探索以學生公寓為基地開展大學文化活動的方式和途徑,把學校文化建設與學校發展結合起來,推進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積極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幫助大學生更好的深入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干,鼓勵學生創新,努力凸現大學生在社會實踐的教育性,實現社會實踐與校內教育、實踐教育月理論教育有機結合和良性互動;堅持以濃厚的校園人文精神底蘊為支撐,以校園文化活動陣地為依托,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潑的文化活動為載體,不斷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高度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班級設立心理委員,點面結合,不斷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大網絡建設、網絡輔導和網絡監控力度,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輔導員要認清形勢,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緊密結合本職工作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認真研究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的規律,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創新,針對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拿出實招,想出新招,積極探索新的途徑和方法。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強化“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強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切實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歸屬感。為此,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多渠道關注學生需求,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要切實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工作。
“以學生為本”決不是對學生的一些不合理想法和行為置之不理、任其發展,決不是拋棄學生尊敬教師最基本最底線的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決不是在學生犯錯誤后的姑息遷就、視而不見。一方面要注意給予學生申訴、利用、維護和保障自身合法權益的機會和渠道,另一方面更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提供適當教育,強化管理,注意傾聽,注意觀察,注重分析,注重診斷,把握學生鮮活的實實在在的個性特點,進一步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需的合格人才、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