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31)
研究方法的規范是保證大學生健康生活教育現狀調查的有效性和穩定性的重要保證。此次調查主要針對學生夜間就寢情況和上網情況進行調查,采用的是問卷和訪談方式,正式問卷發放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通過發放紙質問卷,同時采用訪談法進行數據的采集,第二種以微信、QQ、郵件、問卷星等線上方式。被調查對象涵蓋了11所高校的學生群體。共發放問卷277份,有效收回266份,回收率96.03%。為保證問卷質量,對正式問卷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保證了調查結果的穩定性和一致性,減少調查的誤差。在問卷的基礎上,對部分被調查對象進行深入訪談,進一步探尋影響健康生活方式養成的更深層次的原因。
根據調查和訪談結果,目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呈現矛盾性。一方面,大學生更加注重飲食健康和身體鍛煉,另一方面在作息時間上也呈現晚睡話趨勢。在調查中,在23時之后睡覺的大學生比例占到了59.7%,而其中18.4%的大學生睡覺晚于24時。對“晚睡原因”這一問題的回答,有20%的大學生是因為學習,有46%的學生是因為娛樂,包括打游戲、刷劇、聊天等,24%的大學生是因為單純不想睡,7%的大學生是因為休息被打擾,3%是因為其他原因晚睡。通過調查可以發現,有超過一半的大學生晚就寢時間睡眠時間較晚,而對晚睡原因的回答中固然有學業造成的壓力,但近一半大學生晚睡是因為娛樂原因。網絡及手機的大發展作為一柄雙刃劍,在提供方便、創造價值的同時,給大學生提供了足以消耗海量時間的可能,加之大學生自制力偏低,新奇的網絡世界給了大學生消耗時間的可能。手機依賴能夠負向影響健康睡眠行為,而且影響效應非常顯著[1]。鄒云飛在手機使用和手機依賴的調查中發現,手機依賴者交往焦慮得分(42.17±8.738)高于非依賴者(P<0.001)。135名手機依賴者中24人(17.8%)有睡眠問題,高于非手機依賴者(9.4%),差異有明顯統計學意義(χ2=8.088,P=0.004)。大學生手機依賴率較高,手機依賴影響交往焦慮和睡眠質量,有效減少手機使用時間有助于預防手機依賴。[2]不過,在這其中,有24%的大學生晚睡是因為單純不想睡。在訪談中發現,有部分學生是因為單純不想睡,但又不想學習,因此將注意力轉向了網絡游戲、手機依賴及刷劇中。“單純不想睡”這一原因凸顯出大學生內心的復雜,這其中既有迷茫,又有同輩壓力的傳輸,既有內心壓力的無法釋放,也有手機依賴的持續負面作用。手機和網絡在拉近人的距離的同時,也將大學生區別開來,即同在屋檐下,各有一世界,相互之間的不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積累成對對方的“漠不關心”。
在大學教育中,尤其是在晚睡慢慢成為一種社會“潮流”之時,對大學生晚就寢等健康生活方面的教育方面稍顯滯后。一些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晚睡也認為是一種追逐“潮流”的行為,因此是默認的。也有一些人認為晚就寢、過度上網對身體有害,但只要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也是“不去細究”的,但對于“可接受范圍”這個詞的界定就顯得很不一致,缺乏嚴格和科學的標準。
打通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生活關聯,以教師為榜樣,塑造學生對健康生活的認知。隨著教師群體對健康生活的人生體驗的不斷提質,較之學生群體,教師群體在對健康生活的認知上明顯處于優勢,因此,以教師帶動學生,以實際補充講述,將熱愛健康生活方式的教師作為學生行為的榜樣模板來促進學生對健康生活的認知。
通過技術手段為大學生健康生活設立合理化和科學化的“邊界”。大學生也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因其自制力較弱,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較強等原因,其探索世界的欲望也比較強烈,對新事物的探索也比有很大需求,因此,為其設定一定的邊界,幫助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大學教育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管理上,不僅要提高健康教育課程等手段的有效性,更要在作息時間、網絡管理上實現可控。
學校要聚力打造“健康校園”的生活和學習氛圍。學校的內環境氛圍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意識和發展意識。校園文化的聚集和建設,應依據學生群體的不同,如專業、年級、性別等,為學生提供更加適合的文體發展途徑,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效能。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需求為導向,以未來發展為定位,采用科學和合理的方法,將學生真正納入到健康生活方式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