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職業院校由于主客觀原因,不同程度存在著師生交流的問題。隨著自媒體在人群中的廣泛、深入運用,在改變社交方式的同時,也為提升高校特別是職業院校師生交流效果帶來了契機。文章通過研判當下職業院校師生交流的困境成因,進而結合對自媒體非傳統意義特征(逆特征)的研究,最終為教師使用自媒體提高師生交流效果提出建議。
關鍵詞 師生交流;自媒體;逆特征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1-0047-03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已經進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結構性大變革時代,加上新技術革命的推動,對職業教育的發展特別是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要求。
但長期以來,職業院校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長期不能有效解決的問題,嚴重制約著育人目標的實現,這其中特別如師生交流,在交流過程中表現出交流次數少,交流效果差,交流方式單一,這些問題影響師生關系發展的同時,也成為了影響教學效果和質量的重要因素。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以自媒體為代表的社交工具已經改變著人們的交流方式,并逐漸成為為生活日常。教育工作者理應重視這一趨勢,積極探索典型規律為我所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密切關注網上動態,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況,加強同大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及時回答和解決大學生提出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也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可見,研究自媒體、使用自媒體,對提高師生交流效果,改善師生關系,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等教育目標都具有極大的價值。
1 高職院校師生交流的困境及成因
根據第三方權威數據機構麥可思公司對某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培養質量跟蹤評價報告指出:2014年該校畢業生中,有21%的人每周至少一次課下與任課教師交流,每月至少一次的占23%,每學期至少一次的占31%,每年至少一次的占25%;另外在2015年的調研中,該校2015屆畢業生認為母校的學生工作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與輔導員或班主任接觸時間太少”的學生占到49%。通過對職業院校自身規律特點的研究,存在以下幾個原因。
1.1 缺乏條件,不能交流
從高校擴招以來,師生比一直居高不下,特別是職業院校設置專業往往與市場需求聯系緊密,表現在學生的人數增長往往遠遠大于教師的數量,導致教師在授課時以合班和上“大課”已成為常態。一個教師面對數百學生,想要有效交流也是有心無力。另外,同樣為了擴大辦學規模,更多的職業院校往往選擇地大路遠之處新建擴建校區,教師在校時間十分有限,到校進教室,下課趕校車,進一步喪失了交流的條件,無法進行交流。
1.2 缺乏自信,不愿交流
首先,從學生角度看,職業院校學生起點不高,基礎差,學習能力也普遍偏弱,導致自信心缺乏,自我認知水平較低。這種特點導致學生在面對教師時,因為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自卑情緒,阻礙了與教師交流的主動性。
其次,從教師的角度看,部分教師中也還存在著只教不育,重知識輕德育,對教學工作僅僅停留在課堂知識的傳授,缺乏對學生生活思想上的關心了解,和學生在課下沒有交集,也就失去了交流的載體。
1.3 缺乏動力,不用交流
職業院校相對本科院校,學生沒有英語四六級、考研等硬性學習要求,學習目標僅僅停留在考試及格,拿畢業證等“輕目標”。師生交流失去了最重要的一個載體—學習。學生也就各自為戰,與老師敬而遠之,“無事不登三寶殿”,最終漸行漸遠。而教師的工作質量和績效,目前能夠從量和質的方面考核的,一般只有課時量、科研等具體指標。針對師生交流很難明確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沒有獎懲,缺乏評價,教師對與學生的交流也就可有可無,交流效果也就無從保證了。
1.4 缺乏技巧,不會交流
交流的過程是一個靈魂點燃另一個靈魂的過程。能夠有效溝通交流,不但需要情感的付出,更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特別是今天的時代,網絡社群、社交平臺的深度發展,不但改變著人們的交流方式,更對交流語言、內容、思維方式等這些深層次的交流要素產生了甚至是顛覆性的影響。教師如果僅僅停留在傳統的交流時空中,把與學生的交流定位在課堂上的一問一答,課下的答疑解惑,不在工作中結合必要的社交工具,那勢必會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邊緣化、形式化,最終喪失與學生交流的主動權。
2 區別于傳統認識的自媒體逆特征表現
研究自媒體對師生交流的作用,必須先對自媒體的相關特征和作用規律進行分析。時至今日,自媒體的使用范圍之廣,頻率之高,影響之遠,已形成不可逆的趨勢。自媒體實現了傳播通道從單維度向多維度轉變,傳播內容從單一向多樣的轉變,信息發布和傳遞更加自由,信息的接受與運用更加方便,信息的傳播與擴散更加迅捷[2]。對自媒體的特征研究,學界普遍也達成了基本的共識:比如傳播主體的“去中心化”,傳播內容的“草根性”、傳播方式的“交互性”。但隨著對自媒體的深度使用,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不斷發酵,再進一步研究后,可以發現原先固有的特征在不同的角度下出現了各種變化,本文把這些表現稱之為“逆特征”。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所謂逆特征,并非完全相反或不同,只是從不同角度觀察得出的可能具有參考價值的特征。
2.1 信息傳播主體:去中心化——重塑中心
從國外的推特、臉書到國內微博、微信,自媒體一出世,就以去權威化和自由分享成為其核心精神。也就是我們看到的新聞、信息、知識,由過往的官方特權,成為民眾的人人權利,每個人都是照相機,每個人都是麥克風,這被看作是自媒體的精神價值所在。但當我們為此大唱贊歌的同時,自媒體傳播過程中自帶的高曝光、高關注度特征,已被無數資本視為待開采的大數據金礦。在資本的介入下,加上互聯網的時空無疆界、競爭無疆界,最終演變為贏家通吃。自媒體相互之間的競爭碾壓,經過優勝略汰和沉淀,所謂的諸侯割據似的泛化又重新被一些媒體大鱷一統江湖。例如百度、今日頭條,甚至已經有了取代傳統的門戶網站,成為人們首選的信息來源,成為新的中心。
2.2 信息反饋方式:多樣化——單一化
自媒體另一個區別于傳統媒介的重要功能,是設置了“及時評論”的互動功能。通過這一功能,雙方可以使用留言、點贊、打賞等方式表達對信息內容的意見交流。這種多樣式的互動沒有人數和時空的限制,能夠迅速讓一個話題在持續的互動討論中發酵,進而擴大關注度和影響力,最終明顯增加信息傳播主客體雙方的參與體驗感。
但也要看到,要實現上述目標,是要受諸多主觀條件的限制,比如交流雙方的關系親疏;交流內容與參與者的關聯程度;互動方式操作的便捷程度,甚至對交流者自身素質也有很大關系(吐槽黨、鍵盤俠、水軍、點贊黨的出現就與此有關)。因此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更多顯現出的有的是反饋思維的單一性,表現為從眾一邊倒的線性思維;有的是反饋方式的單一性,表現為用點贊這樣的簡單操作代表所有的主觀意見。當下出現的有組織有目的的互動活動,如微信拉票, “專業黑”的水軍,更是已經背離了自媒體的互動反饋作用的初衷。
2.3 信息傳播內容:草根化——貴族化
一般認為,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來自社會的大眾階層,自我表達、非功利性造就的草根民意,成為自媒體的主要傳播內容。但這樣的草根是否已根深蒂固,仍值得商榷。一是從影響力而言,以淺薄、通俗、情緒化為主要特征的大眾傳播內容,決定了在短期可能迅速傳播,但從長遠看,其影響廣度和程度都無法持久。二是在自媒體的浪潮中,一些憑借優秀的資源和突出的核心競爭力脫穎而出的草根自媒體,隨著影響力持續升溫,進而主動“招安”,升級為網絡大V,其傳播內容和思想也逐漸精英化、目的化、功利化。三是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 一些標榜的草根自媒體,實質已經被資本圈養,通過運營公司和團隊的專業運作,所謂草根已經成為爭取大眾市場的營銷噱頭。草根貴族化也就成為自媒體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現象。
2.4 信息傳播數量:多——少
相比傳統的傳播模式,自媒體的邊際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隨著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迅速發展,加上缺乏相應的制度管理,各類信息以指數型的模式爆炸式的增長。但如果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分析,會發現其中泛娛樂化、淺性思維的信息傳播速度更快,更易被人接受,在傳播過程中占用的流量和資源更多。也就意味著復雜、深度的有效信息在傳播中被邊緣化,數量相比上述信息就相對稀少了。
3 教師利用自媒體提升交流效果的建議
就自媒體的上述特點,要求教師在新形式新背景下,認識和重視自媒體的作用,不能把自媒體理解為“半路殺出的程咬金”,而要看成是“及時雨宋江”,積極應對自媒體帶來的變化,主動研究自媒體的使用規律,發揮積極作用,把握好這一改善師生關系的契機并使之成為有效的工具。
3.1 提高認識,多傳多用,做到“想用”
職業院校教師對自媒體的認知,首先要明確它在學生中的滲入已經是不可逆的。回避或忽視它的作用只會進一步弱化師生交流效果。進一步說,教師要認識到自媒體的使用范圍不僅僅是自身生活的休閑平臺,更是必須開辟的工作平臺,要充分利用其成為教書育人的重要陣地;要認識到發揮作用不僅可以延伸課下交流時間空間,同時可以成為課上充實教學手段的工具;不僅可以把自媒體打造成傳遞知識的渠道,更要成為教師引領學生思想,宣揚主流價值觀的重要載體。讓教師主導的自媒體,也能成為對學生進行有效信息傳播和理性觀點討論的重要渠道。
3.2 有效傳播,積極反饋,做到“有用”
一是教師使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在發布內容時,既要有高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溫度,既不能總是高高在上食之無味的雞湯,也不能一味埋怨牢騷,毒舌吐槽。這樣的自媒體最終只會不斷邊緣化,在大量的新生內容中歸于沉寂。能對師生交流起到積極作用的自媒體,其內容應該是教師認真調研學生訴求,提供的內容或是能夠成為教學內容的補充,或是社會熱點問題的獨立思考,更可以是影響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思想路徑。努力在教師和學生中制造“共同性需求”的內容,并圍繞這種需求,利用自媒體的互動形成有效的討論和點評。
因為客觀的、事實性的信息內容會自動澄清大學生的模糊認識,從而達到輿論引導的目的[4]。進而完成在自媒體語境下的知識傳遞和思想指導,這是師生交流的最終目標。
3.3 強化中心,打造品牌,做到“用好”
自媒體的影響力,表現在粉絲的數量,關注的熱度。從這點上說,教師是自帶光環。不論是對課程內容學習的剛需,還是作為思想意識的導師,教師和學生有著天然的聯系。盡管自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知識的共享,部分彌合了信息不對稱,但并不意味著徹底顛覆了教師的權威,只是對教師的傳統影響力提出了挑戰。教師如果可以從個人或團隊的角度打造一批有內容、有觀點、有意思、有意義的高質自媒體,逐漸形成品牌效應,進而借助指數型的傳播方式,擴大影響力,把握話語權,突出中心,成為新時期的意見領袖。
3.4 完善制度,有考有評,做到“用久”
在師生交流中,充分發揮自媒體的積極作用,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教師在使用經營自媒體的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工作時間以外的精力,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并非自然形成。因此,院校應該通過制定相應制度,對自媒體使用動機、方法、內容、效果有指導、有評價、有考核、有獎懲,最終形成完整有效的激勵指導體系,確保自媒體在師生交流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起到積極效果。更重要的是,自媒體決不允許成為教師言論的真空地帶,防止出現有違于黨和國家政策方針、社會主流價值觀、道德標準的言論的情況,同樣需要制度的監管和約束。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表示:“面對傳播快、影響大、覆蓋廣、社會動員能力強的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和即時通訊工具用戶的快速增長,如何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和輿論引導,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突出問題。”[4]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16-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湯力峰,王學川.自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J].中國青年研究,2012(3):10-14.
[3]周先進,鄔麗.新媒體視閾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建設問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109-113.
[4]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4-10-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28/c_1113015330.htm.
作者簡介:牛煒焱,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