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珠
[摘要] 目的 該次實驗將針對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情況進行治療上的分析探究,其主要通過血尿酸分析和其他因素探究了解臨床情況。方法 該次實驗選取了2017年1—12月在該客戶體檢中心就診的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患者,入選的患者共90例,根據患者就診的先后次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為血尿酸正常組,觀察組為血尿酸升高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對血糖指標進行數理統計的相關情況分析,得出相關性。 結果 對于血尿酸升高組的患者而言,其出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的概率是高于對照組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從血壓情況上看,觀察組患者在TC和TG、LDL-C指標上均表現較高,但是在HDL-C的對比上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此同時,兩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也出現了不同,即兩組患者在CRP水平上差異最為顯著,在IL-6以及IL-8、TNF的對比中也具有差異性。 結論 血尿酸對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的發生有著較大的影響,與此同時,在相關因素中,如白介素、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均有可能引起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各項指標數值的關注,提升治療有效性。
[關鍵詞] 血尿酸;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
[中圖分類號] R58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1(a)-0171-02
糖尿病微血管病變主要是指患者在的毛細血管、微靜脈、微動脈等位置出現了病變[1],在特點上則表現為微血管基底膜增厚。該疾病會導致患者出現視網膜、神經組織、心肌細胞等出現問題,并且隨著病情的加重影響到微循環系統,此時可導致患者內皮損傷、血小板粘附、紅細胞數量開始聚集[2],甚至會造成微血管閉塞以及微血栓的形成,不利于病情的改善。該次實驗選取了2017年1—12月在該客戶體檢中心就診的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患者,入選的患者共90例,在檢測患者各項指標,如肝腎功能、血常規、C反應蛋白、白介素之后,了解不同相關因素對疾病的實際影響,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實驗選取了在該客戶體檢中心就診的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患者,入選的患者共90例,根據患者就診的先后次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34例。患者年齡最小的為37歲,最大的為77歲,平均年齡為(45.6±9.9)歲。從該次上看,最短的為4年,最長的為20年,平均病程為(11.5±4.1)年。此外對患者的FPG水平和HbAcl水平進行了基本結果的了解,兩組患者顯示無差異,即平均水平分別為(8.16±1.43)mmol/L和(9.00±1.45)%。所有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為血尿酸正常組,觀察組為血尿酸升高的患者,即血尿酸水平已經超過了420 μmol/L。在治療過程中,首先要求患者在晚飯后禁食10~14 h,并且在第2天的造成實施抽血,留尿,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測驗患者的肝腎功能、血糖情況、電解質以及總膽固醇等。隨后,在生化儀的協助下,對糖尿病常用指標進行數據檢測與統計,涉及到的數據包括IL-1、IL-2、IL-6等。除外,將使用化學反光法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評判分析。
1.3 評價標準
該次實驗在評價標準方面方面參考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標準,以及糖尿病腎病防治的診斷標準,此外,參考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國際診斷分級標準,從而對患者的病情程度進行具體情況的核實,了解患者的病情程度,以及是否出現了微血管并發癥,為其提供最專業的治療改善。
1.4 統計方法
在該研究中對糖尿病患者的相關數據將進行全面的、系統的統計學分析,并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具體的分析。其中,在血脂、體質、血壓情況以及炎性因子的對比上采用了計量資料,以(x±s)進行表示,進行t檢驗。在微血管并發癥的情況上統計方式以[n(%)]形式表達,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血脂、體質、血壓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在TC和TG、LDL-C指標上均表現較高,但是在HDL-C的對比上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對比
即兩組患者在CRP水平上差異最為顯著,在IL-6以及IL-8、TNF的對比中也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在IL-1和IL-2的對比中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患者微血管并發癥情況對比
在微血管并發癥的發生率上,兩組患者也存在顯著性差異。就該次實驗的數據中來看,對于血尿酸升高組的患者而言,其出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的概率是高于對照組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尿酸屬于嘌呤代謝的最終端的產物展現,在相關的研究中,筆者得知高尿酸血癥不僅會導致患者產生腎結石病變、痛風性關節炎病變[3],并且可能導致患者出現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成為十分危險的因素之一。而該疾病的發生率越來越多,具有高齡化的特點。
在很多學者的研究中,血尿酸水平和很多種因素均有所關系,包括高血壓疾病、糖耐量異常、凝血功能失衡等[4],這些都屬于代謝類的綜合征。在該次實驗中,筆者發現糖尿病患者中,如果存在高血尿酸,其在高血壓、脂代謝方面的程度則十分不理想,因此,筆者認為其與糖尿病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2型糖尿病的患者而言,多存在胰島素抵抗,此時則存在高尿酸血癥。特別是對于年齡偏大的患者,其在TG、HbAlc水平上較高,在HDL-C的水平上則相對較低[5]。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視網膜、腎臟以及周圍神經病變明顯高于對照組。從原因上分析,患者尿酸需要通過腎臟進行排出,當患有腎病的時候,微血管病變則會引起腎小球硬化癥,此時腎小球的過濾效用不足,在尿酸的排泄上則大幅度減少[6],從而出現了高尿酸血癥。與此同時,也有學者指出糖尿病腎病對腎功能的損害時極為嚴重的,具有雙重性質。這是說,患者的尿酸鹽在椎體沉積,從而導致了腎間質性炎癥,并導致了血管受到了侵害[7]。此外,在視網膜病變上,則是由于尿酸結晶沉積,導致視網膜小動脈對動脈內膜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從而加重了病情發生。故而,導致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血尿酸水平增高時不可以被忽略的。
綜上所述,血尿酸對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的發生有著較大的影響,與此同時,在相關因素中,如白介素、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均有可能引起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各項指標數值的關注,提升治療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吳學兵,孫文化,錢雅琴,等.血尿酸降低對2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害的診斷價值[J].蚌埠醫學院報,2016:31(1):87-88.
[2] 莊宏.高尿酸血癥及老年人原發性痛風研究[J].中華老年學雜志,2013,12(5):314-315.
[3] Freeman DJ,Norrie J,Sattar N,et al.Pravastat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s mellites:evidens for a protective treament effect in thewest of Soctland Cornary Prevention Studay[J].Cirtion,2017(103):257-259.
[4] 羅貞.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癥中醫證候及相關因素調查[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6.
[5] 魏錫文.單純2型糖尿病與糖尿病合并不同并發癥的舌象微循環比較研究[D].沈陽:遼寧中醫藥大學,2016.
[6] 趙珩.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神經傳導速度及血瘀證的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6.
[7] Bo S,Cavallo-Perin P,Gentile L,et al.Hypouricemia and hyperice-mia in type 2 diabetes:two different phenotypes[J].Eur J Clin In-vest,2017,31(1):318-321.
(收稿日期:2018-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