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田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搖籃,也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陣地。在學校,愛國主義教育應滲透到各科教學中,小學語文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最基礎的學科,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有義務在教學中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擔負起培養和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的責任。
一、深入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
小學語文課本安排了大量愛國主義教育題材的課文。
1.課文中蘊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揚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部分課文贊揚了祖國的秀麗山川,物華天寶。從新疆的《葡萄溝》到寶島的《日月潭》,從《富饒的西沙群島》到《美麗的小興安嶺》,從北國的《長城》到南國的《桂林山水》,仿佛向小學生勾勒出祖國遼闊的疆域、錦繡的山河、豐富的物產、美麗的家園。教師引導學生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課文中蘊含對偉大民族精神的歌頌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名著,這些都是古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如《將相和》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全文通過幾個小故事,贊揚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可貴品質,也贊揚了廉頗知錯能改的精神。從他們的身上,小學生能感受到愛國思想和美好品質。《王二小》《劉胡蘭》等文章通過人物英雄事跡,反映出中華兒女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這都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題材,通過教學,讓人物精神潛移默化地轉移到學生身上,能切實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3.課文中蘊涵著對祖國燦爛文化的自豪
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融入了小學語文課本中。如趙州橋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但時至今日,趙州橋風采依然,足以體現祖先的聰明才智;萬里長城,無不體現出古人的智慧和勤勞。燦爛的中華文明本身就是愛國主義教育最好的題材。
二、正確把握小學語文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
1.以情感共鳴激發愛國熱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注入情感教育,沒有情感的作用,再偉大的人物、再輝煌的歷史,都是空洞的理論,無法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最近,網絡中有兩段視頻可以為學校教育,尤其是語文教學注入情感教育,并在情感教育中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第一段是一位小學生在朗誦《劉胡蘭》時,當朗誦到劉胡蘭躺在敵人鍘刀下英勇就義時,不禁大哭起來的視頻,場面非常感人;還有一段視頻是一名上學遲到的小學生正飛速趕往學校,當校園響起國歌時,該小學生立即停止腳步,莊嚴肅穆,對著國歌傳來的方向敬禮。兩段不同的視頻體現的是小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革命精神的感染。由此可知,當講到愛國主義素材課文時,教師應該適當地介紹課文的背景,因為有的課文內容離現實生活非常遙遠,教師必須介紹相關背景,才能幫助幫助學生理解相關詞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反復朗誦、品析相關詞句,從對文章的朗誦中,達到以聲傳情、以情動人的效果,以情感上的共鳴體驗著對祖國及美好事物的熱愛。
2.以情境創設內化愛國熱情
在教學描述祖國大好河山的課文時,教師應該精心設計生動和巧妙的導語,并以此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興趣,并激發小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綜合運用多媒體播放幻燈片、動人音樂等方式,讓小學生耳濡目染,使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愛國情感也會油然而生。
3.以作文訓練升華愛國情感
作文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寫作能力不僅反映了學生的認知和思想,還是學生外在行為的內在表達。因此,作文教學是滲透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
作文教學應立足正確的思維、價值判斷和對真善美的追求,語文教師應結合教學實踐設計作文題目,以此啟發學生靈感,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并對學生滲透正確的價值觀及愛國主義教育。因此,在指導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和引導學生從行文中感悟愛國主義情感,提煉愛國主義精髓,從生活的小事中發現真、善、美,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升華內心的愛國情感。
三、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小學生正處于道德、是非、價值的啟蒙階段,小學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性格特點,通過循序漸進、有機滲透的方法,幫助學生樹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正確價值觀。
1.在國家層面,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崇高的理想就是將個人的理想融入國家的理想,通過對王二小、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等英雄人物的學習教育,通過這些英雄人物為了民族獨立和尊嚴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事跡,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認清“國家”兩個字的意義,為其將來把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奠定思想基礎。
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文中的少年周恩來從小立志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出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因此,在課堂教學時,小學語文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奮發有為,努力學習,將來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2.在社會層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在社會層面上,真、善、美是人類最高尚的價值取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正確地認知真、善、美,知道什么是真、善、美,能夠正確地辨識假、惡、丑。如址《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中就提出了人總是要死的,但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教師要鼓勵學生學習張思德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從而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正確價值理念。
3.在個人層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方式
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發掘語文教材中關于明確行為準則,踐行道德標準的素材。如《祖國,我終于回來了》中的錢學森不為金錢利益所動,毅然選擇回歸祖國,還有劉胡蘭面對敵人血淋淋的鍘刀毫不屈服的大無畏精神,以及王二小、董存瑞、王若飛等都展示了當個人利益,甚至個人生命與祖國和人民利益發生沖突時,我們應該踐行國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行為準則。
縱觀整個小學語文教材,小學生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找準愛國主義與語文教學的契合點,讓每一位學生自覺踐行,為將來的成長、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