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惠州 516000)
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高等學校最先開始實施創業教育,美國也是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比較成功的國家之一,目前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1998年,“創業計劃大賽”出現在清華大學,這被認為是我國高校開始實施創業教育的起點。到了2002年,我國高校才開始進行試點,將創業教育納入到課程教育體系中來。
教育部在2010年下發《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使創新創業教育成為了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熱點。創新創業教育在2015年又上升到了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層面。《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了高等學校實施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促進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和創業的重要舉措。高職院校教師作為高質量創業和就業人才培養的實施主體,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創新創業教育中進行高職院校教師的角色定位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1]
1991年,東京的創業創新教育國際會議對“創業創新教育”一詞定義進行了界定,指出創新創業教育重點在于培養創業精神及與創業相關的技能。2004年,學者房欲飛在其研究報告中提出,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應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而這些都屬于大學生素質教育。[2]
我國教育部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明確了創新創業教育重點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3]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高職院校應將創新創業教育定位為一門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素質教育課程。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根本在于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培養其創新精神,提升其在未來社會中就業和創業的能力以及承擔風險的勇氣,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從而使其為整個社會的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目前,雖然各高職院校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但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上成效不太顯著,滿足不了社會發展的需求。最大的原因在于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師嚴重缺乏,多以輔導員、就業指導老師為主,尚未形成專業及穩定的教學團隊。從而導致了各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主要局限于創業思想引導和理論知識教學,缺乏實際創業實踐指導,缺乏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不能達到全面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整體素質的目的。
教育部在《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中指出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培養創新精神、教授創業知識和鍛煉創業能力,這對高職院校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進行了明確的要求。如何打造高素質、高水平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最主要是把握好創新創業教育中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高職院校教師首先應該認識到在當前社會環境下,通過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和成才,促進大學生創業和就業的重要性。樹立創新創業教育思想,更新傳統思想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并將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提升到為社會做貢獻及實現自我價值的高度,不斷啟發學生的創新創業動力,點燃學生的創業激情,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毅力、受挫能力以及敢于挑戰自我的創業品質,開闊學生的創業思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大學生開展創業活動,需要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及創新創業理論作為基礎。高職院校教師承擔創新創業教育教學任務,首先要教授學生創業相關的基本理論和原理,商業知識,資金和財務知識,企業運營及管理理論,政策法規等知識。同時,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師也應該結合專業,針對不同企業的技術特點,開展個性化指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理論素養,提升學生把握行業發展趨勢及挖掘行業潛在創業機會的能力。
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能力,是創新創業教育最關鍵的任務,但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并不一定能培養出具有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人,這是目前各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這要求教師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創業經驗,又要具有強烈的創業動機和對行業的深入了解,而且,應該是該創業項目領域的技術專家。作為學生創業實踐的導師,必須能夠在創業項目實施過程中對學生開展專業技術指導,系統培養學生整合創業資源、設計創業計劃、創辦、運營及管理企業和防范創業風險的綜合素質。
為順應時代的發展,實現我國創新創業新局面,根本上就是要靠人才。高職院校作為人才的主要輸送者,必須重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尤其是做好創新創業教育教師的角色定位,從教育、學習及生活等各方面入手,做好學生創業意識的引領,創業知識的傳授以及創業實踐的指導,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綜合素質過硬,適應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創新創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