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雪蓮
在中職課堂的教學中,語文課一直被視為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職業精神和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沒能順利進入普通高中繼續學習的中職學生,逐漸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早已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的他們,在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上極度欠缺,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另一方面,教師陳舊的教育觀念、單一的教學模式、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使課堂不能對學生形成吸引力,導致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重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是目前擺在中職語文教師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命題。在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教學研究中,筆者發現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優勢能為教師解除燃眉之急,讓學生輕松提高學習能力、主動參與課堂,也為當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一條優化的道路。
行動導向教學法,起源于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模式,在職業教育中得到了成功運用。它是以活動為導向,注重學生全程參與“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的教學過程;又以能力發展為本位,著力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及方法能力,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1]行動導向教學法將專業技能學習與職業行動能力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集多種課堂教學方法為一體,完成教師與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傳統角色轉換。即讓教師由教學過程的主導者變成學習過程的組織者,使學生這個被動接受者成為主動學習者。其教學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要素:
1.定制化的教學內容。行動導向教學法以學情分析先行,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不同的專業能力發展目標,綜合學科要求的知識與技能,結合社會需求,制定出相對應的教學內容。并依托實踐活動,由學生親身參與,達到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圓滿完成工作任務。這不僅考慮了學生學科的專業能力,也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
2.發揮學生主體優勢。傳統的課堂教學主要是從教師的教學角度出發,思考如何把所有知識傳授給學生,以單一的講授方法為主,從而導致學生對知識的實用性產生了質疑,缺乏學習興趣,當然學習的效率就無從談起了。而行動導向教學法將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具體操作解決現實性問題,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
3.靈活多種樣的教學方法。行動導向教學法并非只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多種教學方法的集合,常見的主要包括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頭腦風暴法、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思維導圖法等方法。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環節,這些方法或單獨使用,或綜合運用,大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形式,調動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1.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通過選取一個具體而典型的教學情境,引導組織學生對這個情境進行分析討論,并把討論結果上升為抽象的理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此教學法可以啟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挖掘創造潛能,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在教學《讀書人是幸福人》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了深入解讀,通過反復誦讀、重點精讀、結構整合的方式,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論證讀書人的幸福的。隨后根據主題拋出了一個思考問題——讀書是苦還是讀書樂?學生立即對此產生了興趣,議論紛紛。按照不同觀點分為兩組的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小組討論,形成了一致的討論結果。在激烈的辯論中,不少學生不僅學會引用文中的名人事例,甚至還能用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案例教學法在學生的小組活動中,既激發了他們的主動參與性,又鍛煉了其與人溝通和團結協作的能力。
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依據課堂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情景,讓學生分角色再現指定的情景,通過親身扮演獲取真實的情感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種方法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度加工創造,有效地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提升了創造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相互協調、溝通。
特別是在一些小說節選的課文中,角色扮演法最為實用。比如在《雷雨》片段的學習過程中,選擇兩個矛盾沖突突出的典型場景。一個是魯侍萍與周樸園30年后的見面情景,另一個是魯大海代表工人見周樸園時的情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中選擇一個情景進行再現,并根據內容適當改編,分派個人角色,即編劇、旁白、人物、布景等不同身份,再自行編排演繹。由每個小組代表展開綜合評定,教師最終進行總結。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積極交流討論,大膽聯系實際,用創新思維演繹出全新的情景,讓人耳目一新。
3.模擬教學法。模擬教學法是指通過模擬學習、生活或職業工作中的某些場景,組織相關知識的學習,為學習者創造一個反饋環境的教學方法。[2]讓學生將學習的知識綜合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用以解決一系列復雜問題,提高專業技能,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職業態度發生良好轉變。
在課程類型上,口語交際練習或綜合實踐活動尤其適合模擬教學法。口語練習《應聘》的學習,光掌握應聘的理論技巧,無異于紙上談兵。這就需要模擬在用人單位面試時的情景,從簡單的自我介紹開始,既注重介紹的內容重點是否突出,又要兼顧介紹時的表情、肢體語言的控制。還可以根據不同專業設置特定工作環境,學生在解決工作中時常發生的問題時,表現出冷靜、靈活、專業的處理態度,用以考察其專業知識和應變能力。
4.頭腦風暴法。頭腦風暴法是指由教師提出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學生圍繞話題開放思維,發揮自由想象,展開討論,繼而激發新的創想,并不受限制地發表看法。它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瞬間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獲得大量的不同的觀點和想法,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頭腦風暴法適用于課前導入、象征手法分析、結尾升華、遷移拓展等教學環節。如《項鏈》一課的結局出人意料,在得知弗萊思節夫人的項鏈是假的后,文章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如果就此讓學生續寫自己心目中的結尾,將會給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有無限種可能性,比起那些無話可說的作文,頓時文思如泉涌,噴薄而出,一氣呵成。
5.思維導圖法。思維導圖法是指把注意的焦點設置在圖的中心——中央圖形上,并由此開始,把聯想和想象所產生的思維結果(文字或圖形),作為與中心圖形相關的一級子中心用隨意的線條將其與中心相連,作為一個分支。一級子中心可以成為下一級聯想和想象的起點,依次不斷擴展,逐步形成一張思維導圖。[3]
對于篇幅較長、結構松散、理解困難的文章,思維導圖法能很好地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困擾的問題。例如,談歌的短篇小說《絕品》篇幅長,人物眾多,中心不明確,學生一時記不太清楚。我們就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將“絕品”設定為中心詞,圍繞“絕”字展開分析,將絕字分解為人絕、技絕、畫絕三個一級分支,又將常先生、劉三爺作為人絕的二級分支,語言、動作描寫作為技絕、畫絕的二級分支,逐級往下分析,一張清晰中心線索圖就躍然紙上,有助于學生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
雖然,行動導向教學法作為先進的教學理念,在實踐教學中呈現出極大的優越性,但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也發現了幾點問題,應引起高度關注。
1.活動的有效性不高。學生在進行小組活動時,花費的時間較長,與預設課堂時間出入較大。其根源在于學生對學習任務的理解存在偏差,無法抓住工作重點,開展即時討論。其次,他們合作意識淡薄,還不習慣各司其職,不愿主動承擔任務,組內意見達成拖沓,分工不明確。最終導致任務由能力較強的學生一手包辦完成,懶散的學生則趁機袖手旁觀,既不交流,也不參與。
2.重形式輕內容。為了改變沉悶乏味的語文課堂,喚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很多教師便將教學重點放在教學形式上,往往絞盡腦汁地營造課堂氛圍。于是開始一味地追求完美的流程,忽視教學目標,只做表面文章。華麗的教學形式,熱火朝天的活動現場,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但從教學效果的情況來看,學生只關注了課堂活動的趣味性,而忽略了學習的內容,真是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3.教學方法單一。每個語文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在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的過程中,逐漸探索出自己偏愛和擅長的教學方法。然而很多教師卻在無意識中陷入一個誤區,哪個教學方法效果好,我就常用哪一個。殊不知,學生也會慢慢對熟悉的教學方法產生習慣化,這與他們探索新鮮事物的心理特點相違背,學習的積極性自然會降低,那么教學效果當然就會跟著大打折扣。
1.落實任務,分工明確。首先,課前準備階段的工作必不可少。為保證課堂活動時間不拖沓,教師需要在課前提前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明確任務,搜集資料,整理記錄,這些步驟的實施能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忙而不亂。其次,教師可以協助小組成員分派任務,將具體工作落實到每個成員身上,小組之間還要互相監督、評估,并以小組成果作為最終評價依據。活動進行中要適時對學生進行鼓勵,逐漸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最后,活動結束后學生要自己分析成敗原因,進行課堂展示。教師提煉總結,上升為理論要點,再次鞏固復習。
2.重質高效,形神兼備。設定的教學目標是教師一切教學行為的指導方向,不管通過何種教學手段或教學形式,其宗旨都是為了學生掌握教學內容。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課堂活動是教學目的的體現,是教學內容的載體,不能只追求花哨的外衣,而無實質內容,顯得空洞無物。因此,高效優質的課堂活動,應該是圍繞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以激發其學習潛能為第一要務,形神兼備,二者缺一不可。
3.綜合運用,優化組合。每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獨特的教學優勢,但并不是適用于任何課型、任何教學環節,教師要避免慣性思維,不要單獨使用一種教學方法,變成所謂的“以不變應萬變”。實踐證明,語文課堂上的行動導向法教學,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效果比較理想。
此外,教師還應考慮到不同的學情、教材內容、教學目的等諸多教學因素,根據教學需要合理地選擇最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決不能為了課堂效果而生搬硬套。
綜上所述,行動導向教學法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改變了傳統教學呆板單一的模式,符合現今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需要。它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真正實現教師角色的轉換。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注意要根據具體教學情況,結合學生特點,有選擇地運用,切不可一律照搬。在探索中積極反思,在實踐中大膽改革,在應用中彰顯特色,才能使中職語文教學成為學生成才的助力。
[1]黃寧.行動導向教學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中學課程輔導,2014,(6):90.
[2]陳孟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研究,2011,(6):27.
[3]王蕓.行動導向教學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文教資料,2014,(3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