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著名教育家弗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創造要學的東西,教師的任務則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就大多數課堂而言,普遍存在著教師為提高教學效率而在整堂課中自問自答、自導自演的現象,這樣的 “滿堂灌”“滿堂問”“題海戰術”“形式主義的活動安排”等教學行為和現象不僅實現不了當堂課的教學目標,而且學生的思維也得不到發展,學習的趣味性會大大減弱,以至于發生學生聽得不開心,教師講得不舒心的現象。因此,在新授課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時機,自己當好 “導演”,要讓學生當好 “演員”,而不是教師自導自演。
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基礎上的,只有在學生個體解決某個數學問題遇到障礙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價值。但調查發現,在教學時,教師總是急于合作,因而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比如,在教學中,很多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探討的問題不明確,導致學生的合作目標不明確,因此,所得出的結論不對。此外,教師也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供學生思考,在此情況下開展合作學習,就會造成組內的兩極分化現象,這樣的教學就沒有面向全體學生,致使學生答案存在趨同性,從而導致教學效率不高。
1.小組分配不合理。在分配小組的過程中,有的教師為了方便,就按座位順序來組建小組,結果導致小組人數不協調、組內成員組成不合理、組員分工不明確等一系列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就很難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致使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失去應有的意義,使學生對該課內容的理解浮于表面。
2.合作的積極性不高。調查發現,在課堂上經常出現為了完成合作這一環節而合作的現象。比如,有教師在教學 “分數的意義”這一課時,因為開展小組合作的時間過長、過多,導致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如對分數的初步意義的回顧,單位 “1”的舉例,什么是分數單位等一系列問題,該教師都組織了合作學習,致使學生的積極性下降,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筆者認為,合作貴精不貴多,可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組織合作學習,也可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從而達到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發展的目的。
3.小組合作的時間過短。比如,有教師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就要求學生通過合作的形式,用紙片折角。但在合作過程中,由于教師沒有提供充足的合作時間,導致多數學生都通過模仿來完成任務,結果折出的角類型基本相同。試想,如果教師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并鼓勵學生獨立想象、創造,并探究多種折法,再在小組中交流,這一環節的效果還會如此不如人意嗎?筆者相信,如果采用了這樣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對角的認識肯定會更加深刻,教師也能有效滲透角的大小與張口的關系這一知識點。實踐也證明,通過有效的合作學習,學生既能提高自評、互評的能力,又能培養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應處理好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組內優等生與學困生、小組自評與組間互評、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等關系。對此,教師可采用如下學習方式:
1.組建小組。良好團隊的組合往往能使課堂效果事半功倍,因此,筆者在組建小組時,對于人員的分配,采取的是培優幫差方式,以六人為一小組,兩人成績優異并且有組織領導能力;兩名中等生但是積極主動發言,能夠調動組內學習氣氛;兩名學科薄弱學生。其中,組長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組織能力,主要以組員投票產生;記錄員負責記錄組分、各成員的表現得分,以及學習結論,必須字跡工整并且具備語言組織能力。此外,還設置了組織員、操作員等職務,從而實現人人參與、人人有事做,這樣,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獲得不同的發展,增強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2.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在合作過程中,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實現有效合作的基礎,因此,每拋出一個問題,教師都要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時間,而不是立即組織合作。比如,有教師在教學 “一億有多大”時,并沒有馬上就拋出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而是從學過的計數單位入手:億是一個大單位,如何運用所學的計數單位知識來進行描述,接著讓學生猜測1億張紙堆起來的高度有幾層樓高。猜想的方法引出后,接著就是一億粒大米有多重,讓學生明確以少推多的方法。在進行小組合作前,教師并不是要求學生所有實驗都做,而是讓小組進行自主選擇,如一億步有多長?一億粒黃豆多重?等等。這是一個實驗操作的環節,在這里,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實驗時間,并讓組長分配組員操作、登記、計算、匯報,有條不紊,充分發揮了團隊精神,實驗結束后,做到有序匯報,培養了學生學會傾聽的習慣,通過學生猜想、實驗、操作、驗證等合作環節,發展了學生的數感。由此,讓學生在每一次新授課合作中踐行分工明確、時間充沛、有條不紊的合作學習習慣,促使他們熟練掌握合作技能,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3.提高小組競爭意識。俗話說,在合作中學習,在競爭中發展,學生都比較喜歡帶有游戲性質的競賽活動,對此,教師可以制訂小組積分制,通過合作學習過程與結果進行加分活動,每周統計并獎勵,這樣就能充分發揮學生在新授課堂中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發展學生的團隊精神。比如,在講授 “平行與垂直”時,教師要求小組討論: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可能出現的位置關系有哪些?很快,有一個小組討論出有三種情況:相交、不相交、接近相交。此時,教師可再次鼓勵學生動手畫一畫,想一想。另一小組發現只有兩種情況:相交和不相交,于是,教師就組織小組辯論,讓反方證明自己的觀點。在辯論過程中,學生的競爭意識得到了有效激發,突破了思維定式,并有效提升了空間想象能力,真正達成了讓學生樂學的目的。
《學記》中有這樣一句千古名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這就說明在合作學習中,不僅能夠廣交善友,而且能夠讓個人智慧在集體中得以提升。因此,要提高新授課堂中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就應處理好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小組之間的合作關系,放手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還原真實而又精彩的課堂。
[1]吳正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師生互動共同創建有效課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白向茹.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J].學習方法報,2012,(3).
[3]支海旺.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教學研究[J].新課程(上),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