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是中小學常見的學生行為問題,且日趨嚴重,表現出欺凌行為多樣化、手段惡劣化、范圍擴大化、后果嚴重化與原因復雜化的特點。“道德是社會關系的基石,是人際關系的基礎。”“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何加強青少年道德建設,有效防止欺凌行為的產生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德育課題。學生欺凌行為的產生,究其原因,復雜多樣,而班級管理失范失策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的基層單位,學校的各項管理措施都是通過班級管理來落實的。有研究指出,班級經營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欺凌行為發生產生。因此,將校園欺凌行為的管理融入班級管理過程中,是制止初中生欺凌行為發生、營造無欺凌校園的重要策略。
何為欺凌行為,欺凌行為的性質、類型、性別與年齡特點及產生原因,目前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派別。作為班主任要發揮在干預欺凌行為中的主導作用,就應對相關理論有一定的了解,并以此作為依據,學會識別和診斷學生的欺凌行為,提高處理學生欺凌行為的能力。例如,班主任應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根據涉及欺凌行為學生的性別、年齡及性格特點,選擇恰當的方式和策略,及時與學生展開對話,以事實為依據,公正對待,通過接納、引導與勸服方式進行冷靜處理,這樣一定會減少欺凌行為的發生。同時,班主任還應積極參與教育行政部門或一些組織機構組織的相關培訓,提高處理技能。積極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班級人際關系與道德氛圍,有效防范欺凌行為的發生。現實中有些班主任對欺凌行為的認知存在偏差,造成班級管理工作的被動;一些學生對欺凌行為的認知不足,導致學生欺凌行為的頻繁發生。所以班主任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互動討論、認識被害者、無欺凌環境營造、策略提供、預防角色和處理技巧等方式,幫助師生形成對欺凌行為的認知,使學生切身體驗會造成傷害的各種語言與肢體動作,引導學生從中辨別欺凌者和受欺者及其危害,有利于從根源上預防欺凌行為的產生。
對于反欺凌行為,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政策,對于被欺凌者權益保護、欺凌行為的處理程序、失職者責任追究等都應做出明確的規定,必須督促學校制定明確的反欺凌制度。學校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在加強學生德行教育的同時,應制定反學生欺凌行為的校園規定,成立學校欺凌管理機構。在此基礎上,班級必須建立反欺凌行為常規,設有反欺凌行為課程活動項目,并建立 “零容忍”的有效班級預防機制,規定學生必須參與反欺凌班級管理,家長必須參與反欺凌班級例會。學校對班級反欺凌行為班規及項目有明確的評估指標和評估時間,監督班主任制定班級反欺凌行為規定,營造一種無欺凌班級氛圍。同時,班主任還應通過板報、作文、微信等手段對欺凌行為的危害與防范進行宣傳教育,讓學生信守不欺凌誓言,與學生達成行動契約,并對積極遵守的模范、轉化的先進典型進行表彰鼓勵,用正確的行動指導與積極的集體輿論加以調控,可以有效遏制學生欺凌行為的發生。
研究表明,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好壞是產生欺凌行為的原因之一。少數中學生由于人際適應能力較差,存在人際交往方面的障礙,易遭受欺凌。這些學生往往不易親近,對人際關系很敏感,從而導致人際排斥。有學者認為,預防與控制班級學生欺凌,班主任應鼓勵受害者交更多的朋友。班主任應通過各種活動培養學生協作意識,引導學生學會接納與容忍,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家長應鼓勵孩子多與同齡群體交往,學會控制情緒和避免沖突的技巧,尊重他人,這樣才會被同齡群體所接納和認可。心理學家弗蘭佐認為,“挫折會增強攻擊的驅動力,負面情緒會增強攻擊傾向,觀察學習和媒體暴力的影響也會增加人的攻擊傾向。”因此,班主任應組織各種學生感興趣的活動,讓他們展示自己,提高學生的成功感,緩解學生壓力;還要提供班級學生良好道德榜樣,阻止學生觀看暴力影視,對有欺凌傾向的學生加強說服引導教育,對其欺凌行為要及時制止,使其認識到欺凌行為的危害;而對學生的親社會與反欺凌行為要進行獎勵,借助各種強化措施,減少學生欺凌行為。
班主任對于班級中易于發生欺凌行為的時間、地點與學生對象特征等有比較深入地了解,這是預防班級欺凌行為的前提。但是,學生作為校園欺凌事件的主體,欺凌事件的制止和根除主要在學生。相關研究表明,有效的干預是減少欺凌行為發生的重要手段,低干預率會增加學生欺侮行為的發生率。在班級干預中,班主任對于干預的機理與技術的熟練至關重要。在欺凌行為發生后,班主任及時通過團體心理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干預,在了解欺凌者的心理動態和行為動機的基礎上通過角色扮演、移情體驗,促使欺凌者進行深層次地思考和反省,及時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而對受欺凌者積極進行心理疏導,賦予支持、關心與理解,降低心理傷害,促進其健康成長。
當下,只要校園和班級發生欺凌事件,家長不問青紅皂白,一概歸咎于學校;行政部門與學校迫于輿論壓力,往往追究班主任的責任,息事寧人。而實際上,校園與班級欺凌事件涉及的人較多,其責任承擔也比較復雜,其中包括欺凌行為人的責任,也有監護人、學校、班主任責任。班主任是否善于與家長溝通,形成有效的協同防范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成立班級教師、家長與學生共同組成的班級反欺凌小組,對班級學生欺凌行為進行干預處理,制定規范的處理程序,使欺凌者生畏止步。第二,家長要以身作則,對孩子要有正確的教養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成員關系,正確引導孩子認識欺凌行為,積極關注孩子身心的變化并與班主任溝通。第三,班主任要定期開展反欺凌的班會活動,邀請家長參與,通過討論互動等方式加強對欺凌行為的認知以及相關法律知識教育。只有家庭與學校、班級的協同努力,才能有效減少甚至根除學生欺凌事件的發生。
[1]Smith P K,Brain P.Bullying in Schools:lessons from two decades of research.Aggressive Behavior,2006,(26):1-9.
[2]胡春光.校園欺凌行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1):73-79.
[3]孫曉軍等.同伴關系與攻擊行為穩定性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3).
[4]魏麗敏,黃德祥.臺灣學生欺凌行為受害學生特質之分析研究[J].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009,(1).